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远方的思念     
正割不断的乡愁半个世纪前,我的叔叔婶婶一起随国民党军队去了台湾。叔叔是名中校,退伍后当了一名日语老师。多年来,叔叔在台湾无时无刻不在怀念故乡和亲人。家中长辈我父亲行六、台湾叔叔行七、北京叔叔行八。据叔叔多年老部下陈祖尧先生讲述,叔叔在台湾一直管他叫八弟。看不到自己的亲弟弟,只得认了个干弟弟,可见他多么思念北京的亲人!叔叔在书写家书时,还清楚记得曾经在  相似文献   

2.
石咏琦 《台声》2011,(11):45-45
最近接到一个电话,发话人是台湾来的老友建平,他说这次主要是到石家庄和天津视察业务,在京停留短促不能见面很遗憾,但要通个电话彼此关心问候。电话末了,他很兴奋的告诉我说,经过诸般努力他终于考上厦门大学的博士班。我替他高兴。不久之后,我又有一个台湾企业家朋友拥有大陆博士学位了。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个父亲,一个在北京做保安的父亲。因为儿子有一个做保安的父亲,所以他见到他父亲的时间还不如他每天早晨喝牛奶的时间多。因为“非典”的缘故,今年六月份的休假泡汤了。儿子在电话里说:“我想你。”一下子把我激动得眼泪汪汪。等我回过神,才有点明白,我想儿子是真的,儿子想我,怕是“别有用心”。儿子是很现实的,在他的眼里只有一个叫“叔叔”的爸爸对他不错。“叔叔”每年的六月份到家里一次,会给他带好吃的好玩的。叫“叔叔”的爸爸会抱着他出去玩儿,而且肯为他花钱。更重要的是,当妈妈向他动手挥舞鸡毛掸子的时候,这个人会很及时地…  相似文献   

4.
俞启炜 《台声》2002,(12):48-49
往事悠悠,笔者回想起退休前从事对台工作十几年的岁月里,曾经接待过不少台湾同胞,周振华教授便是其中一位。他的人品令人敬佩,他的事迹感人至深,这正是我提笔写这篇文章的缘由。难忘故乡情周振华先生1933年生于江苏省武进县(现为常州市辖区),后赴台湾,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曾任台湾某医学院政治系主任,并兼南亚工商专科学校教授。周教授虽少小离家,但对故乡一往情深,自1991年以来,共返乡23次,夫人吴碧月(台南籍)和两个女儿在他的影响带动下,也先后踏上了寻根之旅。如果说开头两年周振华回乡的主要目的是探望八旬老…  相似文献   

5.
阿柳的故事     
“我的名字叫阿柳,我在冈比亚出生, 我虽然从小就被遗弃,对双亲一无所知,但我很想念我的父亲和母亲。我希望能有机会到台湾寻找我的爸爸,找到爸爸后,就能找到妈妈,我相信只有他能告诉我,我的妈妈是谁。” 有着一副黑色面孔和东方人面部特征的阿柳,体内流着中国人的血液,他甚至有“阿柳”这样一个很有台湾乡土味的名字,但是,他却始终与台湾这块土地无缘。 据台湾记者推算,阿柳今年应该是29岁,但实际上,连阿柳自己也不知道他是何时出生的;他本该有台湾的“中华民国国籍”,但现在拿的是冈比亚护照;他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  相似文献   

6.
谢旭 《台声》2001,(1):30-31
不久前,台湾老音乐家吕泉生——“台湾儿童合唱音乐之父”首次返回福建老家,在厦门短短两天逗留接触中,我深深感到他是一位坚强的爱国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人”。(一)吕先生祖籍福建诏安。他的祖辈迁台已数百年。他小时候受到日本推行的“皇民化”教育,长大后留学日本。他曾说过,在20岁以前,完全是一个与日本人无异的台湾人,可他心中仍流淌着炎黄子孙的热血,始终不变。1943年,他奔父丧回台,后因战争影响交通断绝,没能再去日本谋生,就留在台湾教书。1945年台湾光复后,吕先生担任过《台湾文学》季刊编辑,后在台湾广播电…  相似文献   

7.
在北京奥运村南大门旁的办公楼里,身为北京市台商协会会长、捷安特北京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的林清发回顾了自己十多年的北京生活。他认为自己选择来北京创业是非常明智的,也是很幸运的。“我很荣幸,我参加了1990年北京亚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更荣幸的是,我亲身经历了台湾和大陆的经济飞速发展时期。”林清发对于自己的“幸运”很是感慨。  相似文献   

8.
台胞华松年教授,于今年6月6日来家乡安徽省安庆市商讨建立“华松年助学资优基金会会馆”和创办一所综合性大学事宜。得此消息我于6月14日前去看望他。其时,他正躺在床上输液。想不到两天后,他就因突发心肌梗塞,于6月16日在海军——一六医院猛然去世!华松年教授是安庆市桐城人,享年87岁。1945年日本投降后去台湾,曾参与撰写(接收台湾报告),后从事粮食管制、工商策划等建设工作,为战后台湾的经济恢复和发展作出过较大的贡献。这期间,他曾赴美、英、法、德等国参观考察,并结合台湾实际写出有相当份量的(台湾粮食发展之研究)、(…  相似文献   

9.
裴高才 《世纪行》2013,(2):31-35
2012年是海峡两岸三地纪念“九二共识”20周年.不禁怀念起2012年先后远行的两岸密使贾亦斌(1912—2012)与南怀瑾(1918-2012)先生。2004年盛夏,笔者在京城拜访贾老时.他亲口告诉我,“九二共识”谈判早在1988年就着手进行了——  相似文献   

10.
巧遇“哲人科学家”张香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概是1993年秋 ,我意外地接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一位老先生(恕我记不得他的名字了)的电话。他告诉我 ,他有个熟人 ,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的退休老干部。该人近日找他 ,说外地有位读者 ,对我的文章和思想十分感兴趣 ,拟最近来京 ,很想拜访我。这位老先生还说 ,他的熟人再三央求他 ,希望我务必抽时间见那位读者一面。老先生提及的文章是《哲人科学家研究问答———李醒民教授访谈录》 ,发表在上海《世界科学》杂志1993年第10期上。该文由我两年前发表在长沙《求索》杂志(1990年第5期)的一篇论文改写而成 ,论文原…  相似文献   

11.
《同舟共进》2012,(7):79-79
广东广州辛北(原广东省政协委员、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同舟共进》2012第6期中,很高兴阅读了陈徒手先生的文章《蔡旭:“学堂小麦王”的苦恼》,作者详尽地考证和叙述了蔡旭的遭遇,很不容易,只是分析尚需加深(其他朋友有同感)。我在此补充一点资料:蔡旭教授对我国的小麦选种事业有突出贡献。“文革”期间,他一生保留的种子资源全部被毁掉,他曾一人坐在田头痛哭不已。  相似文献   

12.
那是1996年春天的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一通来自台湾的长途电话让我久久感动不已。电话是鄂籍台胞欧阳一打来的。其实,在此之前,我对欧阳一所知甚少,我仅仅知道他是台湾《远望》杂志的社委,毕业于国立中兴大学法律系,在台湾某公司任副理职。他在电话中告诉我:他从《远望》杂志上得知我的一篇纪实散文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第八届“海峡情”征文中获了奖,特意打电话来向我贺喜。热诚的鼓励与赞美,有如一股温馨的风,吹得我浑身暖乎乎。可见,人世间的一切深情厚意,都是从小小的理解或共鸣开始的。从此,我便开始注意欧阳一这…  相似文献   

13.
王晓波 《台声》2003,(2):19-21
心情郁卒不愿与人来往我知道“萧道应”的名字,当是1980年在哈佛大学担任访问学者的期间,我第一次有机会到美国,尽量搜集台湾戒严时期在岛内禁绝的台胞抗日史、光复前后和“2·28”事件白色恐怖的资料。在哈佛期间认识了波士顿学院的潘毓刚教授,他和丘念台之间有亲戚的关系,他告诉我回台湾后,可以去找在调查局当法医的萧道应。他只告诉我,萧道应以前是政治犯,现在不太愿意与人接触,找他也要小心引起特务的注意,别的,毓刚兄就没多说。当时研究“2·28”和白色恐怖还是禁忌,我自己又是禁忌中人,总不能到调查局去找萧道…  相似文献   

14.
《两岸关系》2023,(7):56-57
<正>在福州市政务服务中心一楼台胞(台企)服务专窗,时常可以看到一位穿着笔挺西装、说着流利闽南语的年轻人,热情地为前来咨询的台胞解答疑惑、办理业务。他叫李京机,是一位“90后”台青。自2016年被台湾母公司外派到福州工作,李京机从此开启了“登陆缘”。“外派两年时间,我结识到很多位大陆的朋友和在福州工作的台湾小伙伴,我发现自己很想继续留在这里生活。”  相似文献   

15.
那是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一个来自台湾的长途电话让我久久感动不已。电话是鄂籍台胞欧阳一打来的。在此之前,我对欧阳一所知甚少,我仅仅知道他是台湾《远望》杂志的社委,毕业于台湾中兴大学法律系,在台湾某公司任副经理。他在电话中告诉我:他从《远望》杂志上得知我的一篇纪实散文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第八届“海峡情”征文中获了奖,特意打电话来向我贺喜。热诚的鼓励与赞美,有如一股温馨的风,吹得我浑身暖暖的。可见,人世间的一切深情厚意,都是从小小的理解或共鸣开始的。从此,我便开始注意欧阳一这个名字。果然,欧阳一这个名字很不平…  相似文献   

16.
郭平坦 《台声》2011,(6):64-66
今年是著名台籍历史学者戴国烽先生逝世十周年。自1988年我与戴教授相识于东京,至他2001年离世,前后十多年的时间,常与他一起探讨两岸关系的未来。在戴教授众多两岸关系的论述中,关于“台湾结”与“中国结”融合的愿望令我感触至深。今年是戴国焊教授逝世10周年、80岁冥诞。作为著名台籍学者,他热爱台湾,更热爱中华民族,一生的愿望都期盼着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大团结。  相似文献   

17.
怀念小邦     
焦万曼 《台声》2013,(3):76-77
2月3日晚7点多,电话铃响,是台湾歌手潘安邦的好友朱映辉先生打来的,他哽咽地说:“台湾的电视台已报道了小邦今天上午8点57分走了,我上午10点赶到台北的医院……”电话那头只有哭声,后来只好把电话挂了。怎么可能呢?一年多前邀他来参加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同胞同心·乡音乡情”庆祝全国台联成立30周年文艺晚会,  相似文献   

18.
檀国柱 《台声》2011,(4):94-95
决定采访刘丰煜源于本刊常务理事、台商阎承礼的一个电话,电话中阎总说:“小胖”人很实在,做事很稳重,技术很好,建议你们(台声)关注一下靠技术在大陆打拼的台商。随后,在采访前的资料搜集中,笔者发现,刘丰煜在汽车服务行业拥有很好的口碑,“京城汽车美容第一人”“台湾著名汽车美容专家”“美国雷射釉台湾地区创始人”“小胖”等称号是大家认可他最好的证明。  相似文献   

19.
许大律师     
刘聪玲 《台声》2011,(9):55-55
“聪玲,我来北京啦。”接到台湾许文彬大律师的电话,一点都不奇怪,他来大陆的次数实在太多了。 “我们在说,遍插茱萸少一人。你什么时候来台北啊?”这时候,他一定是跟大陆记者在一起。  相似文献   

20.
吴薇 《两岸关系》2013,(10):20-21
今年以来,两岸举行了多场研讨会,参加学者不仅有来自大陆和台湾蓝营的,也有一些具有台湾绿色政治势力背景。前不久,记者采访了“北京会谈”发起人、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张亚中先生,他对岛内统“独”势力现状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