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99年12月18日,离散了50多年的赵久云、栗金芳老夫妻喜获重逢。对这两位白发老人来说,这种人间欢乐来得相当不易,其中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让你感动之余,又有一种别样的滋味在心头……让我们静下心来,一起来倾听两位老人的娓娓细说吧。久别故乡的老人赵久云激动地谈起了他在台湾收到的第一封──家乡来信1985年12月7日,我像往常一样到台湾屏东空军基地上班。门卫说有我一封信。我迟疑地接过门卫递来的信,发现寄信地址是河南省唐河县桐寨铺乡赵冢大队第六生产队。是家乡来的!信很厚,捏捏里边发硬,可能是照片。我多么想立刻打开看…  相似文献   

2.
<正>在台湾时,唐黛娣曾无数次地幻想过,回到故乡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然而,当她脚踩故乡泥土的那一刻,当她与堂兄执手相拥时,当她从亲人手中接过热腾腾的鸡汤时,潺潺的乡思,绵绵的乡情,温暖而明亮。家乡的一草一木、父老乡亲的热情善良都引发她无限感慨……4月6日,在重庆市南川区兴隆镇唐氏家族祭祖大会上,来自台北的唐黛娣泪雨凝噎。这一次回乡,家人对她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让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唐黛娣的父亲唐灿是兴隆镇唐  相似文献   

3.
周文辉 《台声》2001,(6):44-45
“亲不亲,故乡人。我几十年在台湾,做梦都是故乡的一树一木、一丘一壑的熟悉环境。我到美国看望女儿,有人问我是哪里人?我就自豪地回答:我是中国人。” 4月 19日,回故乡莆田省亲的台湾文化大学教授吴东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吴教授老家在莆田县西天尾镇东星村, 1946年在家乡项青中学初中毕业,即随表兄到台湾谋生。当记者问他初中文化怎么当上教授的?吴教授感叹地说:“离开父母,才知父母的恩情。我 17岁到台湾,假如自己稍不努力,就一事无成。我先在财政部门当雇员,抄抄写写,什么都干,看到别人文化比我高,我就发奋…  相似文献   

4.
游艳红 《台声》2013,(7):86-87
5月10日,我接到了一个来自河北医科大学统战部的求助电话,请求帮助台湾阳明大学生理学科教授贾爱华博士寻找在大陆的亲属,她希望回到故乡河北省石家庄市,了却一桩魂牵梦绕的心愿——代父回乡,寻找亲人。听闻此事后,我和石家庄市台联的同事都特别重视,同时对贾爱华女士渴盼寻找大陆亲人的心情非常理解,对其饱含,对家乡思念之情,也由衷的感佩。  相似文献   

5.
兔年岁尾,辽沈大地瑞雪纷飞,银装素裹.在辽宁省台湾事务办公室举办的"台胞台属龙年新春同乐会"上,歌声飞扬,笑语阵阵.与会的一百五十多人中,有正在家乡探亲的台胞,有刚刚送走台湾亲人、心情仍未平静的台属,还有急切等待到台湾故乡探亲访友的台湾省籍同胞.正在沈阳探亲的徐先生说:"我是土生土长的沈阳苏家屯人.一别四十年,岁月漫长啊!我是吃家乡的高粱米、窝窝头长大的,如今家乡已是稻米产区,真想再吃一顿高粱米饭,  相似文献   

6.
王剑宁 《人民公安》2013,(15):35-35
我的家乡在“花儿”的故乡,父亲是一个小学的老师。上世纪60年代,仅靠父亲教学的微薄收入.我们一家7口人连生活都无法维持,更没钱买书了。  相似文献   

7.
<正>2017年7月28日至8月2日,台湾湖州同乡会青年台胞一行30人回到故乡湖州参访。他们怀着对家乡的憧憬和期待,在为期6天的故乡之旅中,亲密接触了湖州风土人情,领略了湖州城市风貌,感受了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对湖州"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的美誉有了更为直观的认知。此次活动让青年台胞与  相似文献   

8.
刘晓华 《台声》2013,(3):81-83
台中雾峰乡,是我如诗如画的“外婆家”。我母亲李慧英在此出生、成长,并与受委派去到台湾工作的父亲相识相恋,1948年初随父亲回大陆。对我而言,从小“外婆家”只是个梦,直至1988年,我姨妈一家来常州看望我们,我母亲也随之实现了重返故乡的夙愿。后来,我多次因公因私到台湾,台湾的山山水水早已不陌生,与台湾的亲朋好友更是彼此牵挂。  相似文献   

9.
再回台湾     
王宇靖 《台声》2014,(3):73-74
再次踏上故乡的土地,依旧是冬季的台北桃园机场,天空依旧下着雨,一如4年前,好像从来不曾离开。2013年12月15日,我随全国台联组织的“安徽优秀台籍青年教育文化交流团”再次踏上故土台湾,由台北经南投、高雄、垦丁、台南、鹿港、台中进行为期8天的交流访问,感受风土人文,陶醉亲情友情,品味台湾的美丽,尽享家乡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正>我叫王效曾,山西省平定县人,生于1946年。《台湾王忠礼回乡日记》是由我摘录的。王忠礼是我的堂兄。从小听说有个堂兄,但未曾谋面,直到1984年2月的一天,收到一封来自新加坡的信,拆开一看,竟是堂兄王忠礼寄来的。真是又惊又喜!从那以后,我们王家亲友就和37年杳无音信的堂兄王忠礼有了书信往来。1990年5月,王忠礼首次回大陆探亲,写下《探亲日记》。1992年6月再次回大陆,写下《访友  相似文献   

11.
台湾新闻界泰斗、《中国时报》系创办人余纪忠先生已于4月10日病逝。余老前辈是故乡江苏杰出的儿女,先生学养深厚,正直勤勉,爱国爱乡,绩著斐然,不仅蔚为一代报业巨子,也是晚辈后生治世、治学之楷模,在岛内外和家乡江苏享有崇高而卓著的声誉。余老前辈内心深处与故乡有着割不断的情愫,生前十分关心家乡的建设,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热心家乡与台湾的交流交往,并不惜为之贡献巨大的心血和财力,深受家乡人民和莘莘学子的称道与爱戴。中兴业需人杰1994年,余纪忠先生捐资125万美元创办常州市华英文教基金会。7年来,该基金…  相似文献   

12.
张铭清 《台声》2007,(6):93-94
我很乐意为秀堂兄的《我看台胞》写点文字,因为这是一本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台湾和台湾同胞的好书。  相似文献   

13.
吴丽雯 《台声》2014,(10):91-91
台湾,是祖国的宝岛,物产丰沛、山清水秀。但对我来说,台湾不仅是祖国的宝岛,却也是一种独特的乡愁,因为那是我的姥爷高天生魂牵梦萦了几十年的故乡。 8月8日,当我搭乘的航班在台北桃园机场缓缓降落,从空中鸟瞰这座城市的楼宇林立、田野阡陌,泪水止不住地夺眶而出。这是我第一次回到姥爷口中常常提及的故乡,那个对我而言饱含着独特乡愁的地方。然而就在踏上故乡土地的14天前,姥爷却因病永远离开了我们,而这次返乡之行于我也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高伟 《台声》2009,(1):56-59
2008年11月13日至28日,笔者有幸作为全国台联台湾原住民丛书编委会访问团的一员,踏上故乡台湾的土地,展开一次难忘的观摩岛内原住民文化的深度采风之旅。 10余年间,我三次入岛参访,每次的特点和感受都大不相同。第一次在1995年12月李登辉当政期间,正值岛内首次民选领导人,竞选活动如火如荼。首次入岛,台湾的富庶和繁荣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第二次是10年后的2005年2月,随浙江和平小天使团入岛交流演出,此时,完成第一次政党轮替后的民进党当政已有5年。光阴荏苒,潮起潮落,大陆经济起飞的壮观景象与台湾发展的步履蹒跚形成鲜明对比,历史洪流10年间能够塑造两岸如此惊人的起落跌宕,令我感慨万分。本次赴台,政党又一次轮替,马英九上台,两岸关系经过大风大浪后归于平静和缓,但不幸又赶上全球性金融危机波及台湾,给这个身体已经非常孱弱的经济体雪上加霜。台湾面临的困境和萧条令人触目惊心。走在曾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如今却冷冷清清的台北华西街夜市,我不禁第一次为我的家乡的未来感到忧虑和不安。但此次的台湾原住民文化采风之旅却令人陶醉、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5.
谢同生  侯轹 《台声》2006,(7):58-59
4月19日晚,两岸作家们在嘉陵江畔的一条船上进行座谈,自称是“新台湾人”的台湾知名作家爱亚第一个发言,她款款深情地讲:“我是45年出生在(重庆市)璧山,临来时问母亲有关家乡的事,对我来讲,感觉是回娘家”爱亚一席话引来了“两岸作家西部采风”举办方的特殊关爱,在行程满满的活动中安排爱亚回故乡。爱亚踏上了回故乡的路,她眼睛湿润地对陪同人说:“一想到要回故乡,我就情不自禁要流泪,真很难控制。”为不让爱亚过分伤悲,陪同人一路上不停地和她谈天说地(爱亚在感谢举办方特安排她回故乡时,特意提到回故乡路上陪www.taisheng.爱心中国同人的…  相似文献   

16.
故乡的小吃     
故乡的小吃徐晓燕我的祖籍是台湾云林,从小父亲就常常给我提起海峡那边的各种小吃以及与之有关的人文特色、风俗掌故。他是借着这些话题寄托自己对故乡的思念,而我每每听及,总会生出强烈的渴望,渴望有朝一日能回到故乡,亲口品尝一番。所以,尽管这次赴台采访的日程安...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10,(4):84-85
1949年4月25日,蒋氏父子离开故乡溪口后,家乡成了蒋氏家族子孙后代心中永远的牵绊,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台湾的蒋氏子孙无不牵挂、期盼能够回乡谒祖认亲。1993年,时隔44年之后,蒋介石长孙蒋孝文的妻子徐乃锦成为第一个回溪口老家的蒋氏后人。之后,16年间,蒋氏后人陆续回乡谒祖。  相似文献   

18.
张玲 《台声》2011,(9):68-69
我是生活在祖国大陆的台湾少数民族同胞,我们一家的悲欢离合,见证了海峡两岸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 我的祖辈、父辈历经苦难,饱经风霜,他们与共和国同甘苦、共命运,目睹了曾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一步步变成了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身为第三代台胞,我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我爱我的祖国,我爱我的故乡。  相似文献   

19.
我18岁离开台湾赴日本留学,20岁(1945年4月)冒着风险由日本回归祖国大陆,随后奔赴晋察冀边区,从此一直没有回过台湾。这次我同妻子智久明俩人从上海回台探亲的手续是我的侄子杨彰嘉(大哥的儿子、台北晨安企业公司董事长)替我们办理的。他还指派女儿杨佩并专程到香港并另外聘用一名香港导游,于1997年11月25日中午,来机场接我们夫妻俩。在香港一面游览一面办理入台手续后,于11月26日晚离港飞台北,重新踏上了阔别55年日夜思念的故乡土地。我3岁丧父,后由我H哥杨阳壁抚养长大,H哥1966年回回月因病逝世。回到家乡之日,在美国纽约…  相似文献   

20.
糍粑(散文)     
新谷飘香喜农家,中秋户户打糍粑,象征团圆意义大,两岸同心望月华。2000年中秋节,父亲去台湾看望生病的伯伯时,我写了这首打油诗请父亲转交给伯伯。伯伯在台湾已经生活了五十余年。澳门回归祖国时,他看了半夜电视实况转播,万分激动,尽兴喝酒,结果血压升高,引发脑溢血。幸亏抢救及时,方脱离危险,只是有半边手脚不及原先灵便了。得知父亲决定中秋节赴台探望他,伯伯回电话说,什么都不要带,拿几个家乡的糍粑就行了。父亲从台湾回家时,带回了伯伯写给我的一首和诗:漂泊游子苦恋家,难忘故乡品糍粑,待到金瓯完整日,普天欢庆大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