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发远 《创造》2001,(9):44-45
江泽民总书记在今年初提出:“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以德治国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落实德治思想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作为全社会的价值导向,顺应社会发展要求坚持正确价值导向,采取多种形式实现正确价值导向。为此,本文拟就以德治国中的价值导向问题作一探讨。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价值现作为全社会的价值导向以德治国首先是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它包括了道德思想、意识、品质,外在表现就…  相似文献   

2.
“道德归根到底,是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这是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一个基本观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客观需要,我们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形式。与之相适应,在道德意识形态领域必然会有多种道德价值观的碰撞和斗争。但不管哪种道德价值观,都可归属到人类社会的三种社会道德价值体系上。就三种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的性质进行分析评价,对于坚持共产主义的集体主义道德价值导向和弘扬集体主义精神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一、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价值体系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3.
法律的目标应该是“扬善抑恶” 《新周刊》:你如何看待中国社会出现的道德危机? 郑永年:什么叫社会呢?一个人不叫社会,三个人以上叫群体,群体要想生长在一起,就需要道德。没有道德的群体不叫社会,没有道德个人是生存不下去的。《新周刊》:道德国度却面临着道德危机,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最近,中央召开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座谈会,这在新中国社会管理史上是头一次。在社会管理的概念中,道德通常被看作是公民的私人问题,却又被赋予体现社会价值风尚和导向的极端重要性。中华文明的持久坚韧与巴比伦文明的短命悲剧,让人类懂得道德之于个人、家庭、国家和民族的根本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道德和核心价值,它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道德基础、价值导向和思想保证,以及与此相应的当代中国公民的基本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加强荣辱观道德建设,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必须建立健全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重点的教育引导机制、践行机制和评价监督机制,同时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制度体制保障,培育和形成社会主义荣辱文化。  相似文献   

6.
<正> 如何调节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笔者认为,作为调节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的集体主义道德准则,仍然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导向,只是在坚持贯彻集体主义价值导向的理论与实践上,务必坚持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个体的“自我牺牲”与社会的“利益补偿”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是新时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新阐释,也是对中国古代荣辱观的弘扬和发展。宣传和提倡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我们今天政工专业干部道德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价值。  相似文献   

8.
《精神文明导刊》2006,(5):12-12
“八荣八耻”观,概括精辟,内涵深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取向,全面确定了社会主义社会是非善恶的道德标准,是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指南。  相似文献   

9.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军人思想品德修养教育中出现了社会道德价值选择多元性与军人道德价值导向一元性的矛盾,军人道德评价中“义”和“利”的矛盾,军人道德规范要求中“高”和“低”的矛盾。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矛盾,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军人思想品德修养教育,培养政治上坚定、道德上纯洁的革命军人,是走向新世纪的人民军队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唐元松 《求索》2011,(10):73-75
追溯本位主义的历史发展,对于更好坚持以人为本具有重要意义。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本位主义大致形成了由“物本位”、“资本本位”、“神本位”走向“人本位”的演进规律。从中可发现:坚持以人为本,既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也是社会发展现实的客观要求;真正实现“人本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消除物本位和官本位思想影响,不断发展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1.
社会道德价值导向是指社会给其成员提示道德发展的实际趋势和方向,提供行为的道德规范和理想价值目标,以引导社会成员向社会所提倡的方向提升自己的道德人格,建设社会精神文明。社会道德价值导向要完成自己引导、教育、团结社会成员,建设高度的社会精神文明的任务,必须依赖于赏罚、舆论、教育、心理这一整套运行机制。 一 赏罚机制  相似文献   

12.
青年示范群体:社会价值导向的载体奚洁人把城市社区的青年“示范群体建设”作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工作来抓,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然而,要真正把这项工作抓好,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不仅需要团组织的努力,更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不仅需要认真实施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的道德危机,近年来的确有日益严重的趋势,掌握更多资源、拥有更大社会影响力的知识分子或者社会精英群体对此应该承担主要责任,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他们并非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相似文献   

14.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社会,随着西方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腐朽思想的乘机而入,旧的封建主义因素的沉渣泛起,人们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有时也会出现混乱无序,导致了社会道德部分停滞和倒退。“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道德沦丧”的牢骚声、抱怨声、叹息声不绝于耳,“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见死不救”的报道不时见诸媒体。  相似文献   

15.
社会工作服务是以践行人文道德价值和捍卫社会公义为使命的专业服务,这决定了社会工作这种专业工作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实践和政治实践.在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建设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社会背景下,一线社会工作者将被政府购买的社会工作服务理解为“商品化”的道德实践和“工具化”的政治实践.具体表现为在道德实践层面,社会工作服务的理论和现实相分离、以合同和指标为导向;而在政治实践层面,社会工作服务呈现出“维稳”为本和服务购买方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自古以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渗透在文化、制度和道德之中,对中国社会历史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研究传统的礼仪道德,既有总结传统道德的历史价值,也有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代价值。一 礼仪道德的历史地位礼仪道德在我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发展必须加强道德价值导向吴灿新社会发展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性,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发展是个纯“客观”的自发的,盲目的历史进程。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总是能够通过认识和改造社会客体,推动着社会朝着必然性与合理性相统一的方向发展,而这种合理性,在本质上是...  相似文献   

18.
尤记得十五年前对著名哲学家李德顺教授的采访,谈及中国伦理和中国社会的道德重建时,李教授显得忧心忡忡,他用“价值失范、道德滑坡、江河日下”这样语词形容当时的社会道德状况,市场经济肇始之初,拜金主义、拜物主义大行其道,笼罩在960万平方公里广阔国土的上空。十五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的社会道德状况如何,似乎仍然是一个不由分说、简单明了的命题。  相似文献   

19.
《今日海南》2007,(1):19-19
建立“八荣八耻”道德观的社会保障制度 要在全社会广泛形成行八荣拒八耻的道德风尚,光靠道德的认知性教育是不够的,必须要辅之制度的强化。一方面,遵规守德不是人的天性,需要一定的外在“力量”(法律、规章制度)的强化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另一方面,道德是以提倡、劝戒、建议为特征的价值导向,它赋予了行为主体的自主选择权,即道德主体具有意志自由,人们可依自己的意愿选择遵德或背德,因此,道德依靠的是个体的道德追求、觉悟和自觉性,而光靠个人自身内在的思想觉悟则难于抵制各种利欲诱惑,还需要建立道德的社会保障制度,使道德提倡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类型在社会中得以保护和推行。一是通过道德法律化,将“八荣八耻”的一些基本道德要求上升为具有某种法律属性或法律效力的法律原则和规范。如诚实信用的道德,不仅要成为经济法、民商法等法规的法律原则和不可动摇的“帝王条款”,而且要建立信用的法律体系。毋庸置疑,建立信用的法律体系,使企业、个人的信用成为社会流通的“通行证”,是促进社会成员诚实守信荣誉感形成的社会基础。二是通过法治的社会治理结构,为“八荣”行为提供生长环境。道德的生长,在很大程度上倚赖于社会对背德恶行的处罚。法律通过禁止性的规范,对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损人利己等行为进行严惩,会使人们循规而为,这在客观上会遏制“八耻“行为的发生。政府应加强法律的『必行性、外在强制性和不可践踏性,促使人们具有法律信念、信仰和规则意识,为维护“八荣八耻”的道德观奠定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0.
从“扶不起”反映的群体无意识到频繁出现的“最美”现象中人性光辉的绽放,从染色馒头、郭美美事件引发的社会信任危机到欧兴国老人“活着要为牺牲的战友守墓”的执著坚守,从两岁女童小悦悦两次碾压多名路人从她身边走过却未施援手到拾荒“老太”毫不犹豫地伸手施救,从屡屡发生的道德事件到大张旗鼓地评选表彰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十大感动中国人物”,2011年,道德注定成为人们关注和热议的焦点话题。面对冰火两重天,人们扪心自问,是社会太坏,还是我们自己不够善良?是权力太蛮横,还是我们自己太漠然?是企业太强硬,还是我们自己不够坚强?不管怎样说,从社会道德建设的角度看,民众关注和讨论道德问题都是一件好事,因为这充分说明大家对于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期待和信心。那么,当前社会的道德状况到底如何?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和理解道德现状?作为一个公民,我们又如何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贡献力量呢?本刊特别策划推出此专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