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2 毫秒
1.
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民族、政治、经济、宗教和风俗习惯等五大认同机制。其中,民族认同机制是基石,它奠定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血缘基础;政治认同机制是核心,它奠定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制度基础;经济认同机制是关键,它奠定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利益基础;宗教与民族风俗习惯认同机制是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前者奠定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价值基础,而后者则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重要润滑剂。  相似文献   

2.
运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预警指标体系及其预警方法来对我国西部十一个民族省份(陕西除外)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现实预警分析,其结论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政治高度稳定的省份是内蒙古、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政治相对稳定的省份是甘肃省、云南省、重庆市民族地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政治相对动荡的省份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四川省、青海省、贵州省民族地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政治高度动荡的省份是新疆维吾尔族、西藏藏族自治区。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中国区域发展问题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民族地区自身的主体功能,为此,西部民族地区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全面提高素质;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实现主体价值.  相似文献   

4.
云南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西部开发给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带来新的机遇。立足于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把提高劳动者素质放在首位,是民族地区开发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构建西部民族地区公民政治心理调节和干预机制,对于缓解西部大开发过程及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消极政治心理具有重要意义。西部民族地区公民政治心理的调节和干预机制包括公共服务协调保障和控制机制、西部民族融合和矛盾对抗缓;中机制以及社会疏导和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6.
民族地区的新社会阶层是民族地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维护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稳定的新生政治资源。民族地区的新社会阶层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关乎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关乎整个国家的发展稳定。青海作为我国西部多民族的一个省份,其新社会阶层的发展,对整个藏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国家认同视角下民族地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地区地广人稀,乡镇政府是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国家感知的直接对象,其公共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其民众的国家认同感.因此,以"公共服务"促"国家认同"应成为民族地区国家认同构建的重要途径,但目前仍困难重重.本文提出,应在加大经济社会公共服务基础上,以政治法律服务促进制度化国家认同;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础上,构建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促进参与式国家认同;在加强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的基础上,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打造核心价值观念以促进信念式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8.
党员老龄化程度趋高是目前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党组织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该地区党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和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其形成原因既有社会转型的外部作用,更有自身建设的内在不足。面对党员老龄化的挑战,我们应从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实际出发,一方面要从外部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方法,依靠广大群众不断推进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党组织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9.
民族地区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该地区的和谐稳定是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民族团结、稳定成了大局。但是,少数地区仍有动乱。其深层原因除了政治、经济、国外敌对势力外,我国深层民族问题还突出反映在文化上。解决民族深层文化问题,是当前维护民族地区和谐稳定的大局。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是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的重要问题。民族地区农民政治认同可从地域、民族、文化等三个层面上开展讨论,其较低的认同度则根源于农村经济、民族文化、区域政治等多因素的影响。促进民族文化融合,保持高度政治觉悟,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等,成为提高民族地区农民政治认同度的有效路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宗教极端势力是打着宗教的旗号、传播宗教极端主义思想、从事恐怖活动或分裂活动的一股社会政治势力。进入21世纪后我国宗教极端主义呈现出活动范围扩大、组织结构日趋完善、采取的暴力行径增多、与境内外敌对势力相互勾结等特点,给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带来巨大的安全威胁。形成宗教极端势力的原因主要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滋生宗教极端主义、语言隔阂引发沟通障碍、以及认同感的缺失导致民族仇恨等。针对宗教极端主义形成的原因,解决问题的重心应该放在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强化对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和提高对宗教极端势力的打击力度等。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长效机制体系由四个机制系统构成:一是以民族和谐促稳定机制,二是以发展促稳定机制,三是以社会管理创新促稳定机制,四是以法治保稳定机制。这一机制体系是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解决影响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的综合治理机制,是维护民族地区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确保民族地区长治久安、维护国家安全以及边疆安全的重要机制,从而长期优化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环境功能、促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3.
新疆边境民族地区群众工作具有敏感性、军事性、复杂性、长远性等特点。公安边防部队在开展该地区群众工作时,应以确保国家安全和边境和谐稳定为基本目标,以加快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不断增强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政治认同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正确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严格区分民族宗教领域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通过在边境少数民族群众中开展宣传活动、扶贫帮困活动等多种途径做好公安边防部队群众工作。  相似文献   

14.
"三股势力"是西藏社会政治稳定面临的突出问题。以达赖为首的民族分裂势力要求建立单一民族国家,为发挥更大的能量,需要利用宗教极端主义所具有的狂热性和深刻的群体认同感,同时为实现其政治目的而使用暴力恐怖手段。达赖集团是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这三股恶势力相辅相成、合而为一的产物,对西藏的社会政治稳定有很大的影响。研究西藏在社会政治稳定方面面临的突出问题,维护西藏的社会政治稳定,就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5.
民族认同是当代中国的宪政问题之一。民族间的和谐共存与发展不能仅仅依赖于历史与市场经济的内在凝聚力及公权的强制力,它更应基础性地依赖于民族间发展出一种拥有最大公分母的精神层面共识以及资源理性配置的制度性条件与框架。宪政认同便是对这种依赖的回应。宪政认同是在承认民族认同间差异的基础上,进而为这种差异构建一种法政层面的共性与交集,为民族认同这种历史、文化与感性的认同奠定一种更深层次的制度性认同框架、规范与发展方向。在当今中国语境下,民族认同应以宪政认同为转向目标,公权对少数民族发展权进行法律保障能使其承担起重要的民族完政认同构建功能,而民族宪政认同的发展对民族分离态势的消解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的参政权得到保障反映了少数民族在国家与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在现代宪政国家中,公民的宪法地位首先表现在政治权利主体地位的确定与具体行使权利的程度上.少数民族能否享有政治权利以及其实现程度反映了一个国家政权的性质,是衡量民主政治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7.
研究少数民族人口现代化能够加深对民族共同体的认识,丰富人口现代化理论的发展,对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少数民族人口现代化主要包括:少数民族人口生育现代化、少数民族人口素质的现代化、少数民族人口结构的现代化三方面内容,其评价指标体系共有三大内容六项指标。  相似文献   

18.
构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长效机制,是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关系发展规律和维稳工作规律,探索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长期效应的工作机理及其制度体系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保持少数民族地区长治久安、民族团结、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是指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现存政治体系及其价值系统表示认可、接纳的一种情感倾向和心理归属.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由于民族及民族文化与现存政治体系及其价值系统的彼此相对独立性,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生成有着重要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民族学生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信念和政治行为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