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网络"恶搞"行为的法律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恶搞"是一种新型的互联网文化,是指在网络上极尽夸张和荒诞的表演手法,同时运用视频剪辑,图像处理、录音合成、动作模仿等技术手段,通过对传统作品的颠覆和解构,以此来达到搞笑、讽刺、评论等效果的一种新兴的互联网文化.其在带给人们欢乐的同时却又不可避免地侵犯了一部分人的合法权利.网络文化的发展需要与传统社会中基本的人身权、著作权等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2.
网络作为一种技术手段,一种信息交流方式,由于其具有全球性、实时性、交互性等其他传统媒介所无法比拟的魅力,正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模式,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利益平衡理论也因此而受到了严峻的考验。面对网络崛起的挑战,如何发展和完善与网络有关  相似文献   

3.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化是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网络技术介入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管理活动后出现的一种政府管理现象,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在国家信息化战略框架下,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结合地方民族构成、民族语言文字、民族传统文化和行政生态环境所开展的自治地方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信息化,以及引领地方信息化建设的阶段性状态和发展过程.信息网络技术介入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管理过程,必然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文化注入新的文化元素和新的文化内容——信息文化.塑造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信息文化,既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文化本身的时代要求,也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进行网络社会文化治理的功能要求.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信息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信息时代特别是当今互联网时代也对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网络文化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政府打击取缔的高压态势下,邪教的违法犯罪活动得到了有效遏制,但其违法犯罪活动具有顽固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城市与乡村相结合、境内与境外相结合、公开与秘密相结合是邪教违法犯罪活动的基本方式与趋势。必须建立健全情报信息汇总研判分析机制,提高预警能力;坚决依法取缔和摧毁邪教组织体系及地下活动网络;深入开展侦察控制工作;加强反邪教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5.
戴仁荣 《行政与法》2013,(12):22-27
网络反腐已成为我国反腐的一大利器,但网络反腐又是一把双刃剑.针对网络反腐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有必要以法治文化为理论机理,通过建设网络反腐法律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基础设施和组织文化以及行为文化等,逐步培育网络反腐主体正确和自觉的网络反腐法治文化观念,唯有如此,方能从根本上实现网路反腐的制度化和法治化,消除网络反腐善治过程中的“人治”文化阻碍.  相似文献   

6.
胡和平  罗维 《政法学刊》2012,(2):110-114
当前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对警察素质和道德提出严峻考验。面对此形式,有必要重新审视自身传统文化资源和国外警察文化资源,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以促进当代公安文化的建设,增强公安文化软实力。传统文化中的"忠"、"仁"、"勇"、"公廉"这四种传统文化精神完全可以对接当代公安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态文明法治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态文明法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结合中国国情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理论创新,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从中国法律传统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理论创造,是借鉴世界文明发展和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成果、并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实现扩展与升级的理论贡献。生态文明法治理论以"生命共同体"为核心,创新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价值论;以"整体观"为要旨,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法治方法论;以"协同推进"为目标,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法学理论。生态文明法治理论的实现路径包括完善生态文明法律规范体系、完善生态文明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生态文明法治监督体系、健全生态文明法治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8.
陈运雄 《法学杂志》2016,(12):35-43
邪教是人类之公敌.依法治理邪教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已经建立起了包括宪法、刑法、行政法等在内的治理邪教的法律体系和综合治理机制.中国法律既规制宗教组织又规制宗教活动;美国法律主要规制宗教活动,不主张反邪教专门立法,确立了反邪教普通行为主义调整模式.美国注重综合运用其已有的相关立法条款,并以判例法的形式建立起了一整套管制宗教活动的规则体系.中国反邪教立法与政策既有深厚的现实基础,也有广泛的国际法基础,符合中国的国情,具有充分的合理性与正当性.  相似文献   

9.
罗德富 《中国审判》2013,(12):96-97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历史和传统要求我们重视国家文化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急切呼唤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新期待、新要求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推进法院文化建设。地域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在一定地  相似文献   

10.
高雪静 《政法学刊》2011,28(2):103-106
警察公共关系是警察组织与社会公众双向信息交流和良性互动沟通,既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也是一种警察文化现象。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各民族不同的语言、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使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同时新疆又是我国反恐斗争的第一线,担负着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构建和谐警察公共关系需要加深理论认识,强化双语交流沟通,把握民族宗教政策,分析研究涉警网络舆情,加强媒体正面宣传,对警察素质内外兼修。  相似文献   

11.
The concept of personal jurisdiction-the power of a court to decide the rights of a person and issue a binding judgment-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complex in cases involving the World Wide Web. The two approaches courts currently use to assert personal jurisdiction are inadequate and inconsistently employed, leaving individuals who perform services or conduct business over the Web without clear answers about where they may be haled into court. The "Zippo test" fails to consistently take an accurate account of the complete picture of the contacts generated from Internet use, and the "Calder effects test" is not applicable in all cases. This article outlines a "Web-contacts" approach as a consistent way to operationalize "purposeful availment" for personal jurisdiction based on contacts via the Web.  相似文献   

12.
法律全球化与中国诉讼法文化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法律全球化作为一种不可回避的现象,对我国诉讼法文化的冲击远远超越了"中———西"范式,以及简单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两分法。本文从分析法律全球化的内涵入手,指出法律全球化并不存在西方学者所谓的中心与边缘,而是全世界各主权国家共同参与的进程。在法律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传统诉讼法文化所表现出的"无讼"、"重调解、轻裁判"、"重实体、轻程序"、较强的国家本位主义等特点已不合时宜。面对法律全球化的冲击与挑战,我们应当以积极的态度去研究它,对其再生利用,并从诉讼观念变革、诉讼制度建构和司法方法论研究等三个方面去重塑我国的诉讼法文化。  相似文献   

13.
调解、诉讼与公正——对现代自由社会和儒家传统的反思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陈弘毅 《现代法学》2001,23(3):3-14
调解作为一种解决纷争的做法和制度 ,是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尤其是儒家法律文化的重要部分。在现代法治社会中 ,调解否已经过时 ?本文首先介绍中国的调解传统的哲学基础、理论和实践 ,然后从现代自由主义和法治理想的角度 ,对传统的调解提出批判。本文进而指出 ,调解在当代的中国以至西方仍有顽强的生命力 ,西方学者对调解作为“解决纠纷的另类选择”之一提出了多种理论依据 ,其中不少与儒家传统的睿见不谋而合。本文的结论是 ,经过“创造性转化”后的调解理论与实践能对现代文明作出贡献 ,由此可见 ,传统文化遗产在现代仍是十分宝贵和有用的资源。  相似文献   

14.
李露 《河北法学》2012,(10):146-152
中国传统法文化以礼法文化为核心,礼法文化的实质则体现为礼刑关系。在礼法文化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刑罚制度深受其影响,并随着礼法关系的演变而演变。在中国历史上,礼法文化的发展可表现为夏商周"礼法并用"、春秋战国至秦"弃礼重法"、汉至唐"礼法合流"和宋至清"理法结合"四个时期,在不同时期礼法关系的演变中产生了"明德慎罚"、"重刑尚法"、"德主刑辅"、"明刑弼教"等刑罚思想,这些刑罚思想给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其中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因素均可为当今中国刑罚制度的现代化改革提供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单向“集体本位”是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法的价值观。它经历了家族本位、国家本位、国家与家族本位、国家与社会本位、阶级本位等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特别是法律文化建设的深入进行,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和以人为本为标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法律价值观———“国家·个人本位”的酝酿和形成创造了前提。双向的“国家·个人本位”法律价值观标志着现代中国法律文化建设的价值方向。  相似文献   

16.
社会危害性是对犯罪的一种价值评判,而价值评判总是置身于一定的社会法律文化之中。因此,对社会危害性理论进行反思与改革,不能脱离传统法律文化。法律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决定了对社会危害性不宜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吸收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精髓,不断充实社会危害性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王晓东 《河北法学》2007,25(10):75-78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中心,以"求善"、"践仁"为目标的"伦理型"文化.其中,人本主义的伦理观奠定了和谐社会的观念基础,贵和尚中的伦理观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道德保障,贵义贱利的伦理观是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精神支撑,天人合一的伦理观是形成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标准.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对传统的伦理文化进行科学地分析,批判地继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蒋海松 《现代法学》2022,(1):94-108
我国民法典汲取了优秀传统法文化,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传统法文化既形塑了民法典的独特人文精神,也对其制度建构深具启示。在精神牵引上,传统文化的德法合治影响了民法典浓厚的道德关怀,重视抽象化的人之德性价值为人格权独立成篇提供了哲理论证,传统民本精神、“法顺人情”、天人合一思想、诚信文化都有其精神传承。在民法典制度安排上,继承了传统的典章治理智慧和通过法典化增强民族认同的政治使命,“有典有册”、律例统编的传统形式启发了民法典简约的立法技术。此外,在具体制度上,传统家事法律制度深刻影响了婚姻家庭编,传统典权制度为农村土地“三权分置”进行了历史论证。民法典对民族特色的彰显并非偶然,其原因在于民法典是民族特质的法意凝练,法治发展趋势要求从法律移植到“中国之治”,通过民法典提振民族精神也具有世界经验。但传统法文化影响不能过度拔高,其诸多人文主张仅停留在观念层次,而缺乏制度建构。应对传统观念进行现代化的制度转换与批判性继承,引领新的社会文明。  相似文献   

19.
礼仪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种符号,礼仪法是中华法文化的一个标志性内容,是华夏礼仪之邦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特征。法律近代化过程中,中国古老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的冲突,首先是围绕着礼仪而展开的;文化冲撞后的维新与变法,也将旧礼仪的改造作为要务。传统的礼仪法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民族品格,也凝结着浓重的尊卑等级观念、封建迷信色彩,充斥着铺张、奢华的繁文缛节。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有助于当今的礼仪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文明孕育出荦荦大端的传统侦查文化的同时,东西方其他古老文明也培育出了精彩纷呈的侦查文化。在比较法律文化的视野下,与其他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侦查文化对比之中,我们更可以发现中国传统侦查文化具有以下特征:中国传统侦查充溢着关切人的“民本主义”色彩;“专制集权”构成中国传统侦查文化的根本品质;传统侦查文化中充斥着“工具主义”;中国传统侦查非常注重经验的积累,并发展起较为丰富的传统侦查措施体系和谋略体系。中西方传统侦查文化的嬗变既有殊异,也有共通之处,它们的嬗变过程为中国传统侦查的现代转型提供了镜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