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阮巧云 《学理论》2013,(11):172-173
众所周知,为了增加诗歌的魅力,中国古代诗人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叠字,这在很大程度上给译者带来了严峻挑战—因为他们不仅要准确呈现诗歌的意义及其蕴含的文化含义,而且也不能忽视叠字特有的表现形式。许渊冲先生认为"音美"、"形美""、意美"是古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三者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2.
钱玺仰 《学理论》2010,(17):153-154
诗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到内容,形式等多方面的限制。很多学者持诗歌不可译的观点,其弊端在于他们将原有诗歌作为最高标准,将翻译看作是文本之间的转化而忽视了语言外的因素。将意识形态论为基础,来分析毛泽东诗词的英译,探寻意识形态对诗词翻译策略的影响,试图证明诗歌在翻译中得到了新生,艺术价值在新时代得以延长。  相似文献   

3.
意象是构成诗的审美意境的重要元素,极具审美感染力.毛泽东诗词中创造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意象,特别是在"红旗"这一物象上他倾注了大量的笔墨和情感,使之具有了独特的意象美.统观毛泽东诗词中的"红旗"意象,主要有以下几个审美特征:象征美、动态美、情感美、色彩美.这些审美特征使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水平和审美意境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3,(2)
以英译的《葬花吟》为例,从功能目的论出发,选择了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的译本、大卫.霍克斯的译本和许渊冲的译本等三个版本,从诗歌意象,诗歌韵律和诗歌形美三方面对上述三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各译本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意境是诗歌的灵魂,而意象是为建构诗歌意境而存在的。诗歌翻译的关键在于译文是否将原诗的意象再现。诗歌翻译的过程是译者对原作的意象解读和意象再造的过程。以乔治.桑塔耶纳的一首组诗的第二首为例,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参照,比较这首诗的两个汉译版本,尝试探讨意象再造在英诗汉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西诗词特点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分析汉语古典诗词与英诗的特点出发,对宋词翻译采用意泉等效性、声韵宽置性、结构灵活性、语言转换可逆性诸项原则作了探讨.这些实际上是诗词直译方法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7.
意象主义是一种浓缩性极强的诗歌形式,其在节奏、选材、语言、意象的提出和处理方面的艺术主张和审美意识都体现出意象主义对传统诗歌诗学的反叛,而这种革新又很好地配合了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主题表达。  相似文献   

8.
韩宏韬 《学理论》2009,(17):183-184
含蓄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性格。含蓄美,是中国古代诗歌最高的审美境界。自古以来,“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等有关内敛风格的审美范畴,成为古代诗歌的创作原则。正是因为诗人善于将自己的感情隐含在诗作的字里行间,寄托于自己精心营造的意象皇,所以给读者的鉴赏带来很大的难度。在多年的诗歌教学中,笔者总结了一系列的鉴赏原则和方法,即,从诗人创作的角度出发,揭示诗歌的含蓄美;同时,读者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参与诗歌的再创作。使诗歌的“能指”大于“所指”。  相似文献   

9.
许渊冲的"三美""三化""三之"理论是中国的美学翻译理论丰碑,更是指导中国诗词译出国界的奠基石。从英译《诗经》到《楚辞》到《英译唐诗三百首》到《英译宋词》《元曲》;再到英译《毛泽东选集》,每一本译作都无不反映着许先生一直所倡导的"美"(音美,形美,意美)、化(深化,浅化,美化)和"之"(知之,好之,乐之),每一首充满韵味的古诗词,在老先生的笔下也焕发出了勃勃的生机,让更多的外国人和年轻一代的我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更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陈小梅 《学理论》2009,(11):178-178
中国的文艺学理论,尤其是诗词理论,强调的是“意象”和“意境”,而忽视了“个性”与“典型”理论。所以,对古典诗词的赏析也会忽略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我们试图在教学中挖掘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促进古典诗词的教学,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古典诗词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高原 《学理论》2010,(22):172-173
从哲学和诗歌的共通性——归乡情结入手,试图用奥地利哲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剖析诗歌创作的本质。快乐原则让诗人不吐不快,不同类型的焦虑则决定着诗歌所表达的内容。只有抒写真性情、吐露真自我的诗歌才能具有永恒的魅力,因为这些诗歌是人格"本我"的表达。"本我"是诗人吟咏的动力,它使人们能够在心中勾勒出突破实物的意象。因为"本我"的未曾泯灭,诗人和接受者开始了对美的本能渴望和无尽追寻。  相似文献   

12.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译制片的出现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英汉电影翻译工作者在处理一些文化色彩词语或语句时经常出现错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原声电影本意的传达。因此选取观众最熟悉、最易于接受的词语、语义来翻译原版片是电影翻译的基本原则。本文结合一些译制片翻译实例,讨论了文化与字幕翻译的一些策略,指出电影翻译中仍有许多领域值得我们去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3.
互文性理论已广泛应用于翻译研究领域。互文性理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成语典故的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成语典故的翻译要求译者不仅要熟练地运用两种语言,更重要的是要熟悉两种文化,即要掌握丰富的互文性知识,并采用正确的翻译方法,才能在目的语中准确地传达原语的意义。通常有以下几种对应的翻译方法:直译、直译加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文化替代、套译等,它们各有其长,亦各有其短,应互为补充,译者应把几种方法辩证地加以灵活运用,使文通意顺。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很多意象的含义都不是单一的,同一意象在不同的时空范畴和意象组合中表示着不同的意义,蕴涵着不同的韵致,而每一具体的意象几乎都具有各自的构成与渊源,形成缤纷多彩的意象世界。鸟作为一种意象常常出现在宋人的词中,成为宋词的一大特色。鸟既带有自然物的特征,又融入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向读者传递着丰富的信息。鸟意象,尤其是鸳鸯双鸟抒发了相思爱慕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5.
汤景鑫  高健 《学理论》2009,(15):170-171
海子的抒情诗以麦地意象为核心,发扬了本民族诗歌传统并吸收西方文化精华,在他的诗学精神中充分表达了对乡土的深切关注,体现了还乡意识。本文着重讨论了其创作中回归自然的诗歌风格,并说明这一风格与诗人自身遭遇及在诗歌中独创的“麦地”意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舟歌是四川近年来较为活跃的一位乡土诗人,多年在编辑工作之余从事诗歌创作,至今已出版五部诗集,他的创作主要是以川西平原的日常生活和自然景物为题材,抒写了对故乡的热爱和感恩。他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风格朴实纯净。本文拟将对他诗歌创作的主要意象和诗美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7.
语言高度模糊是诗歌作品的特质之一,在汉诗英译中恰当处理诗歌的模糊成分:可将原文的模糊语言译成准确语言;可将原文准确语译成模糊语言;可用译入语的模糊语译原语中的模糊语言,保持诗歌的模糊美。  相似文献   

18.
菲华诗人若艾诗歌中明显流露出的孤客情怀和对故乡欲归不得的寂寞与无奈,是他诗歌的主要命题。他借各种特殊的意象和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语言,将自己漂泊异乡的人生旅途尽数展现在诗歌中。他借许多中国元素细致地刻画了华侨离乡背井在海外打拼的艰辛与不易,以及作为番客生活的两地为难。无论是短诗中情感的浓缩还是长诗中孤客情怀的跌宕起伏,无不是他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真切的语言,细腻地捕捉了心灵世界中的回归情愫,注重想象的丰富性和意象的典型性,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韩竹林  王健 《学理论》2013,(9):173-174
翻译目的论从人类行为理论的视角来审视和研究翻译活动,认为翻译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意图性,是一种在译者的作用下以原文文本为基础的跨文化人类交际活动。以澳大利亚格兰·菲利普斯的诗歌译作为例,试析翻译目的论的翻译原则及其翻译策略,探讨翻译目的论对诗歌翻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4,(32)
梦意象是李商隐诗歌的一个重要艺术特征,以梦为载体,在各种题材的诗作中广泛灵活地营造各种意象,将舒缓真切的日常生活与情感写入作品中,以精致婉约、清新朴实的梦意象和真挚的审美心态独具一格。他的梦意象诗以含蓄简约的形式、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批判性、理想性与超越性兼具的美学特征,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审美风尚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