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让座种种     
夏康达 《党课》2010,(12):120-121
最近报上热议公交车上老人给年轻人让座。作为个案,身体比较健康的老人,给有特殊需要的年轻人让座,其实是没有什么新闻价值的。年轻人虽有需要,但不好意思接受父辈的老人让座,便互相推让,也是人之常情。但我关注的问题却在相关报道中找不到答案。  相似文献   

2.
记者:胡教授您好,最近有几件事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一是不让座挨打和强制捐款事件,二是重庆一位80岁老大爷蹭红包给让座的人,对于这些事您怎么看?胡教授:让座与捐款,其实是素质问题,与法律完全无关。只不过是中国人伦理道德的影响下,要求人们必须得有同情心和善心。  相似文献   

3.
林琳 《党建文汇》2013,(12):27-27
近日,上海市一化孕妇公布了怀孕8个月时一个月坐地铁被让座的记录,引发热议。记者找到了这位待产“大肚皮”张丽荣。她说,其实自她怀孕以来,不断有人给她让座。对于这些好心的人们,她充满了感激。  相似文献   

4.
《党建》2008,(4)
编辑同志:在奥运会即将来临之际,北京市继将每月11日定为"排队推动日"之后,又将每月22日设为"让座日",在公交车上让座的乘客,将获得"爱心卡"。为什么要设立"让座日"?原因很简单,一是公交是城市文明的窗口,而让座又是公交文  相似文献   

5.
燕农 《求贤》2011,(4):50-50
近些年.一些高校毕业生将户口、档案等托管在高校或人才服务机构。仅仅在武汉市.超期空挂户口、档案的大学毕业生超过10万人。一个大学毕业生进入一个新城市工作.一般只能以“集体户口”的方式落户。这类户籍的奇特之处是,它与民政、社保、计生等政策互相作用后,“主人”的相应权益被空挂了。  相似文献   

6.
拍案惊奇     
舒炜 《廉政瞭望》2013,(4):40-41
●另类让座日前,在郑州,公交车上一女孩没让座,遭一名老人揪头发殴打。此后,另一群老人则举牌号召为年轻人让座。一名老人让座给一名年轻女子:"姑娘,你坐吧!"女子有些不知所措,连忙推辞。两人谦让一阵后,女子坚持不坐,老人也站在座位旁,此时车厢内站着约20名乘客,无一人敢坐下。◎夏末点评:老人不是为了羞辱年轻人吧!  相似文献   

7.
报载,哈尔滨市某节能建材公司到省人才中心招聘时,应聘者很多,大家纷纷抢占座位做准备,一位女大学生却几次主动让座,让别人先面试。到她面试时,公司负责人对她的条件虽挺满意,但认为她过于谦让,缺乏竞争意识,不适合到销售部工作。该负责人认为,谦让的确是一种美德,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更需要“锐意进取”的员工。因让座招致落聘,这件事实在让人匪夷所思。而这位公司负责人的一番“高论”,更是弄得人满头雾水。按照此公的逻辑,主动让座就是“缺乏竞争意识”的表现,过于谦让就没法“锐意进取”了,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8.
简要案情 2005年。某市职业技术学校招生及就业处安排毕业生在市医院进行体检。该处两名工作人员王某、刘某交体检费时,市医院按集体体检收费标准给予了优惠,共3700余元。  相似文献   

9.
没让座换来5个耳光 8月23日下午1点多,杭州的K192路公交车从武林小广场出发,开往农副产品物流中心。行至一个站台时,上来了一对年轻男女,女人怀抱婴儿。  相似文献   

10.
公交车到了全民健身中心那一站,上来了两位乘客,一位三十来岁,一位五六十岁。 车上的人虽不多,但没有空座,也没有人给这位五六十岁的人让座。  相似文献   

11.
周旋 《共产党人》2012,(20):54-55
刚刚进入老年的老伴不爱坐公交。好几次一进家门脸色就挺难看,一头扎进卫生间,对着一面大镜左顾右盼,一边自言自语:老喽,老喽!又一声叹息:唉,我有那么老吗?大有一番"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的感慨。我知道她准是又坐公交了,准是又有人给她让座了。她到了60岁都不肯拿老年证,就是不想面对一个"老"字。我对她说:应该高兴才是,有人让座了,说明市民的素养提高了,好事啊。你总有想着盼着人家让座的那一天。  相似文献   

12.
“乘坐1路车,感受到了乘务员热情的服务。”“在这位年轻售票员的影响下,车里一片温馨,见到老人小孩,主动让座的人多了。”“乘坐1路车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乘务员高标准、高素质的服务,值得我们服务战线上的工作人员学习。”……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12,(2):52-60
所谓选调生制度,指的是省一级组织部门培养年轻干部的一项制度,即:选拔一些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基层乡镇工作,让他们在基层得到锻炼,然后再调回党政机关,并委以重任。如今,中国政坛上不少高官都有过选调生的经历。然而,近些年,这个看似“前途不可限量”的年轻群体却似乎陷入了集体困惑,是他们的心态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制度出了偏差?也许是时候反思一下了。  相似文献   

14.
正《北京青年报》6月10日刊登杨朝清的文章说,湖南师范大学近日表示,"因疫情原因无法返校参加毕业典礼的同学,今后每年的毕业生毕业典礼均为你虚位以待,校长为你侧移流苏,让你的大学没有遗憾,让所有的希冀都得偿所愿"。不少学生直呼"感动",表示"感受到了学校的关心"。毕业典礼既是对一段求学生涯的告别,又是一段新的人生旅途的起点,承载着毕业生对母校的归属感、认同感,是毕业生不可或缺的集体记忆。受疫情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近日,笔者在公交车上看到这样一幕:一个小男孩把座位让给了一位孕妇,没想到这位孕妇不但没正面看一眼小男孩,连句感谢话也没说,就心安理得地坐下了。男孩下车后问妈妈,为什么我让座了,那个阿姨不说声“谢谢”呢?我宁愿把那位孕妇的麻木看作是一时的疏忽,而非内心的冷漠。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他绝不是为了换取一声感谢的话语才让座的,他的行为完  相似文献   

16.
由于孕妇的特殊身份,我每次出门,总是得到陌生人的让座和帮助。有一天我进了地铁车厢,扶着门口的立柱站着。在门口第一个位置坐着的是一个高大的年轻男人,也许人人都觉得他那个座位应该是我的,但他似乎没有看见我。他旁边的一位女士眼看车到站,可能担心上下车的人挤了我,就站起来让我坐了她的位置。  相似文献   

17.
民情     
国家将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今年将其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一是将积极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知识结构和就业期望的岗位。推动相关部门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毕业生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方式。使毕业生更加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二是进一步畅通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城乡基层、中西部就业的渠道,完善相关政策。三是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在强化创业服务和创业培训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8.
当前,初高中生源逐年减少,中小学老师编制重新核定,导致教育行业师资需求明显缩减,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就业面临诸多困难。2009年沈阳师范大学毕业生数量高达6100多人,毕业生就业压力骤然加大。面对新的情况和问题,全校上下将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升到关系学校长远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牢固树立毕业生就业数量和质量就是学校生命线的大局意识,努力转变传统办学理念,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19.
《求贤》2014,(6):53-53
今年的应届高校毕业生是选择就业、继续深造,还是出国或创业?日前,《2014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发布。报告显示,今年近八成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对待高学历的作用也更加理性。毕业生在找工作中,平均每人要投出277份简历,而有相关实习经历的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将更容易得到职位。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流向日趋多元化,这使许多毕业生党员游离于党组织之外,“此时正是这些流动党员最困惑最迷茫也最需要党组织关怀的时期,我们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党委就是要在这个时候把党的温暖送给他们。”这是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刘铸对中心建立的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新格局所做的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