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将法国诗人兰波(1854-1891)与中国诗人顾城(1956-1993)作一比较。他们虽相隔一个世纪,但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们都提出要以打乱一切感官感受,审视自己灵魂的方式使自己成为一个“通灵人”,把探索“未知世界”、引导人类走向未来当作诗人应尽的职责,而且都以自己的一生和诗歌作了试验;在诗歌艺术形式上,他们都把创作主体让位给更具力量的“另一个”:“我是另一个”;他们的诗歌语言都是新语言,现实事物不再是他们所比之物必不可少的参照物,他们的诗不再尊重人的具体的感官感受,而追求人们闻所未闻的真实;他们都看到了语言问题是诗歌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2.
法国诗人克洛岱尔、谢阁兰、米肖在本世纪初先后旅居中国,分别写下了以东方文化为灵感的诗作,如《认识东方》、《碑》、《一个野蛮人在亚洲》等等。他们不仅描述了东方的风土人情,而且,作为诗人,尤其表现出对中国文字的极大兴趣和热情。克洛岱尔有感于文字在中国的神圣地位,写下了散文“符号之宗教”,他还根据汉字的启示撰文论述“西方的象形字”;谢阁兰的作品更是大量吸收了中国文学、文字、书法的养分;在诗集《碑》序中,他以渊博的金石知识为依据用诗的语言系统地追溯了中国文字、书法、碑刻的历史;米肖则发挥其诗人兼画家的天才,以汉字为主题创作了融书法美和诗言美于一体的抒情散文《表意文字在中国》。三位法国作家并不从语文学、文字学的学术角度考察、介绍汉字,而是以哲人和诗人的眼光欣赏汉字,把汉字的形式作为激发想象的源泉,并且都试图把汉字象形表意的原则与他们关于诗歌语言的见解联系起来。汉字在他们笔下实际上成了诗歌语言的理想模式。本文先讲汉字的外形美对于诗人们的巨大吸引力,再讲汉字造字法及其字形演变对于诗人创作的启示,最后讲诗人们如何把对汉字字形的好奇和惊异转变成令我们中国人也会惊异好奇的自由大胆的遐想。  相似文献   

3.
本书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下了一批客居美国的韩国诗人在异国他乡的生活感受,以及他们对故土的无限眷恋之情。诗人们把他们的这些情感汇于一书,冠之以颇富寓意的书名《母亲与鸽子》。为配合书的内容,封面设计也很别致:淡雅的背景上并排画了一颗树和一把钥匙,象征着海外韩...  相似文献   

4.
关于有没有魁北克诗歌这一议题,已不再是谈论的焦点,人们当前探索得最多的还是其起源问题。诗苑探本溯源魁北克诗歌的源头似乎应该追溯到马克·莱斯卡博(Marc Lescarbot,1570—1642)那里。他是诗人、历史学家和律师。1606年夏天,他随一个远征探险小队踏上了海外新法兰西的土地。一年以后,他回到法国,用两年的时间集中精力修改、补充、完善和出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下半叶,西方对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巅峰——唐诗有了新的认知。20世纪初,大批颇有影响力的德国诗人尽管不懂中文,但纷纷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介入对中国诗歌的改写,从而使处于新旧交替之际的德国文坛涌现出一股"李白热"。自然主义诗人阿诺·霍尔茨将李白的诗句和母题嵌入其诗歌巨著《幻想者》中;印象主义诗人理查德·德默尔创造了"拼贴法",用新的主题将李白的多首诗歌融汇在一起;表现主义诗人克拉朋特则主张从"精神"出发,对中国诗的"殿宇"进行重建,不仅借中国诗歌表达了和平主义思想,还为德国读者呈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诗歌王国。可以说,德国诗人与李白的精神对话使唐诗间接参与了世纪之交德国现代诗歌的转型和重构,唐诗由此也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二战后的法国诗人急切渴望与真实世界重新建立起联系,一些本初的元素,如树、石、水、气,都成了诗人竞相咏叹的对象,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坚实、永恒、深度是诗歌咏唱的主题。与本源零距离的接触让寻根诗人们领略到感性世界的厚实性与天地之大美。本文以程抱一、菲利普·雅阁泰、罗兰·加斯帕等当代诗人为例,研究"树"这一形象在他们诗歌中的体现,从"树之轮回"、"树之道德"、"树之升华"三方面逐次阐发树在当代诗歌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及艺术价值,以探析法国当代诗人与程抱一的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7.
政治取向与美国对华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众所周知,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内部在中国问题上都存在分歧,但很少有人知道,典型的美国人的政治取向如何影响他们对中国崛起的看法、对中国政府的态度、对中国人的偏见,以及他们所偏好的美国对华政策.全国性的民意测验一般都没有提出可以帮助我们分辨带有政治取向性的、数量足够的、有细微差别的关于中国的问题.根据我们自己的调查,我们发现政治取向确实影响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较之自认为是自由派的人来说,那些自认为是"保守派"的人中有很多把中国的崛起看作是一个更大的威胁,对中国政府持更负面的看法,对中国人也表现出更多的偏见,而且主张更强硬的美国对华政策.就党派归属而言,与独立人士和民主党相比,共和党把中国看作是更大的威胁,鼓吹更为强硬的对华政策,但是党派归属对偏见的深浅程度没有影响.包含教育/收入、性别和年龄等变量的联立多元回归分析(simuitaneous multiple regressions)显示,尽管这些变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但比起政治取向来说,它们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相似文献   

8.
菲力浦·雅各岱(Philippe Jaccottet,1925-)是当代著名的瑞士法语诗人、翻译家.生于瑞士沃州.少年时代就喜爱诗歌,16岁时结识了同乡瑞士著名诗人居斯塔夫·鲁,后者成了他文学生涯中的良师益友.在鲁的指引下,他开始阅读德国著名诗人诺瓦利、荷尔德林和奥地利著名作家里尔克、穆西尔等人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何映宇 《新民周刊》2022,(25):26-30
“他们以前老是说漫画不能当文学,以前常把漫画家视作没文化。我画漫画,我的智商是186,会十种技术,每一个都是亚洲级的,诗人们会什么?我当然没有这样讲他们,我就想说漫画家不是好欺负的!从此都没有诗人、作家敢批评漫画家了!”  相似文献   

10.
较之二战前的诗歌,二战后的法国诗歌在思想理念、创作手法、哲学依据等方面都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以二战后法国的精神危机为背景,援引大诗人伊夫·博纳富瓦和菲利普·雅阁泰的言论,以比较诗学为研究视角,重点阐述瓦莱里和超现实主义诗人所信奉的诗语言魔力和意象滥用是如何一步一步转化为用诗语言来言说世界的一种可能性以及意象的中庸性,力求揭示当代诗歌独具一格的景观。  相似文献   

11.
文章首先把要介绍了法国诗歌的起源、发展和现状,描述了法语诗歌的一般特征,然后论述了作者对诗歌翻译的一些基本想法。作者认为,诗歌所表达的内容是人类共同的,但诗歌所依赖的物质载体─—语言却是特殊的,法语诗歌的任何表现手法都必然受制于法语本身所固有的特点。然而,诗歌虽不象音乐、绘画、雕塑那样具有超越地域的普遍性,但比任何其他艺术形式更能直接地表达使用同一语言的人们的情感。正是基于诗歌的这种特殊性,诗歌翻译的工作才很有意义,同时也很艰巨,因为译者既要深刻体会所译语言的丰富色彩,又要透彻了解所译作品的文化内涵,在翻译中必须形神兼顾,并能使译出的作品在读者身上唤起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在两种文化之间架起桥梁。翻译的奥妙就在于能成功地用不同的语言形式传达相同的人类境况。  相似文献   

12.
说在前面     
阿尔蒂尔·兰波(1854—1891)是法国诗歌史上的奇才。他在十五岁到十九岁不足五年的时间里,在为灵与肉寻求新的归宿的极度痛苦和狂奋中,写下了奇异瑰玮,激昂叛逆,震撼人心的传世之作。在解放诗歌语言,更新文学观念,变革诗人的宇宙观  相似文献   

13.
假如事态不再有戏剧性的转折,韩寒和方舟子本人都将是这一事件的得益者,他们的知名度、影响力、粉丝数量和商业市场将跨上一个新的台阶。但从另一角度而言,他们又都是失败者,因为中国最出名的公众人物都陷入了某个冥冥之手所设计的陷阱,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游戏。  相似文献   

14.
弗洛连斯基、布尔加科夫和洛谢夫是俄国语言哲学史上语言本体论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以其独特的名谓哲学(称名哲学)为俄国语言哲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他们看来,名谓是人类思想的"意义"和事物存在之内在"意义"的特殊交汇与融合。世界中的一切,包括自然在内,都具有意义,因此,名谓并非实体性客体,而是积极地表现着自己、有意识有目的地给事物和现象命名的、思考着的个体。他们的名谓哲学揭示了主体与客体、本体与现象、认识与存在相统一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旨在证明,语言是现实存在的理性的反映,而词语则是这一被反映的存在的本质。了解俄国语言哲学史上语言本体论流派及其思想精髓——名谓哲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俄国当代语言哲学。  相似文献   

15.
孟静 《新民周刊》2012,(29):81-81
每个占领道德制高点的人自己也背负着原罪,比叶蓝秋更深的罪过,但却不妨碍他们用匕首一样的语言戳向那个不认识的人。《搜索》上映之前,我在微博上说:高圆圆这次终于演了一个道德上有瑕疵的女人。高圆圆回复我说,她也有同感。以前她的角色——洁白无瑕、宅男女神,顶多被侮辱被损害,错都是别人犯的。这次也不能说"叶蓝秋"这个人物是坏人...  相似文献   

16.
黄克琴 《德国研究》2001,16(4):69-71
2001年新书<被责难的爱>以翔实的素材披露了德国大诗人歌德与其情人,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克里斯典娜的感情经历,在本书中,作者对歌德夫人作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在了解一个真实的歌德夫人的同时,也使过去对克里斯典娜的一切不公平的评价不攻自破.作品还从另一个侧面加深了读者对歌德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此文作者通过阅读蓬热的《断想集》来探讨语言在诗歌意象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作者指出,在诗人的笔下,覆盖在词语表面的陈旧观念被解构,字形、字音及字义的运动不断演变,词与物、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隔阂逐渐消失,诗歌中的现实成为一种崭新的和谐,达到了物我不分的意境。此文作者是武汉大学中法合办DEA班的学生,这里发表的是其毕业论文中的一章,本刊有删节。  相似文献   

18.
雅布各森和列维—施特劳斯合作的《论波德莱尔的〈猫〉(原题《〈Les chats〉de CharlesBaudelarire》)一文,首次发表于1962年第2期《人类》杂志上,1973年被收入雅各布森著《诗学问题》一书。1977年托多罗夫从《诗学问题》中节选八篇文章,以《诗学的八个问题》为题出版,其中也包括了这篇文章,本文即据此译出。这是一篇较早出现的运用语言学理论对一篇诗的本文进行结构分析的典型文章。自它发表以来,西方文学研究界出现一系列类似的文章,如吕韦的《对一首法文诗:L.拉贝的十四行诗的结构分析》(1964),J.-C.舍瓦里郁的《对吉约姆·阿波里奈诗歌〈酒·罗丝梦达〉的分析》(1970)等等,其中都可以看到它的一些启发和影响。这篇文章还被西方一些大学语言文学系科选为学习文学作品结构分析的范文。文学本文的结构分析,简单地说,就是从本文分解出一些小的构成因素,这些因素按类别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寻找这些音素之间、层次之间的关系(如雅各布森所说的对等、平行等关系),也就是说,把分解开的这些因素重新进行“装配”。这种分析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那些关系,寻找本文的内在规律,探求文学本文的文学性,以便最终解决一篇文学信息或语言符号如何变成艺术品这个问题。正如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所说,分析是为了指出:“几个不同的层次是如何相互印证、相互补充或相互结合,而赋予诗歌一种绝对物的性质的”。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主要从语法(句法、词法)、语义、音素和韵等层次对诗歌作了非常细致的分析。比如,对音素和韵的分析,显示出了诗的韵律特征及韵对于诗歌的前后连贯所起的重要作用;对语法、语义、音素以及它们相互关系的分析显露出诗中的一系列等同关系:学者和情人间的等同(通过猫这个中介),主人公描和情人、学者间的等同(因为他(它)们一样地伯冷和深居简出),猫和斯芬克斯间的等同(这个等同由于两个动词的分词形式发音的近似而得以实现,并且由于一系列近音词的连用而加强),同时也使人看到后面诗句对开头“情人和学者主题”的一种呼应(通过对猫的特征的描述);分析的结果还发现了各诗节对主人公猫的描述方式:前两节是对它作客观描绘,后两节是描写它的变形。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参照了同一诗人另外两首题为《猫》的诗和其他诗人的一些诗句,指出波德莱尔诗中“猫的形象是同女人的形象联系在一起”。这说明雅各布森的文学本文的结构分析并不排除对作品内容和主题的阐释,但很显然这种阐释在这篇文章中很不充分,而且与前面的分析有些脱节。这篇文章中的一系列分析,大体上是以雅各布森的语言学诗学理论为基础的。他的诗学理论中有一个基本观点,即“诗的功能是把选择轴的对策原则投到结合轴上”,就是说,诗的功能通过声音、形式和意思系列性的重复来实现,一般说来,这些因素只能结为体系。(见穆南G.Mounin)著《二十世纪语言学》第150页,法国Presses Universitaire 1972年版)雅各布森的选择轴和结合轴的区别相当于索绪尔语言学理论中关联关系与组合关系的区别,即语言中未出现成分与出现成分关系的区别。这篇分析文章所说的“‘情人,和‘学者,各自集中了一些关系项……男的情人是同女人有关联的,……学者同世界万物相关联……”,即基于这种观点。对于这种文学本文结构分析的意义和作用,雅各布森本人作了很好的说明:“对一首诗中的众多的词态和句法结构的选择、分布和相互关系进行不带偏见的,细心的,彻底的和全面的分析,分析者就会对自己的意外发现十分惊讶:鲜明的对称与反对称,平行结构,对等形式和强烈对应的巧妙的积累,最后还有对诗中的词法与句法成分的类别的严格限制。正是这种限制才使我们看到各构成部分之间巧妙的相互作用。”(转引自〈英〉杰弗森和罗比等人著《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概述与比较》第46页,湖南文艺出版社)雅各布森的分析方法尽管有不少缺陷和牵强之处,但我们不能否认,它为理解诗歌,尤其是富有象征意义和暗示性的现代诗歌,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新加坡的语言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母语是人在幼年时期主要通过模仿而掌握的语言.新加坡目前的主要工作和教育用语--英语并非大部分新加坡人的母语.这种实际的工作、教育用语与多数人的母语相背离的现象给新加坡年轻一代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语言问题:(1)语文能力未能全面发展.(2)未能对与语言血肉相连的文化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3)影响语言艺术的创造.(4)对自己所说的语言缺少发自心底而且得到他人尊重的自豪感.新加坡未来有调整语言政策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韩国面面观     
韩国面面观一、韩国人的自然观韩国人崇尚自然。在王朝时代,不少读书人抛弃官职,回到乡下,以自然为友,用诗歌和书法来抒发自己的胸怀。也有不少诗人,把富贵和名誉置诸脑后,浪迹国内名山大川,歌颂那种超凡脱俗的生活。特别是梅月堂金时习的放荡不羁,由于他那豪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