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五位一体“的总布局高度,生态文明建设贯穿、渗透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之中。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转型期所促使,是我国资源能源环境的严峻现实所迫使,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理念所驱使。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指导理念。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武警部队要在这个总体要求下,忠实履行职责使命,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为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作出应有的贡献。要强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认同。生态文明建设是在生态文明观指导下人类迈向生态文明社会的实践。首先,这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过去,国家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生态欠账"较多,导致"天人"关系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本质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慧丽 《求实》2014,(3):9-12
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科学地阐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前提是尊重自然规律,倡导人、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反对将自然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客体或者对象。立足于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当代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道德原因在于,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和"发展至上"思维方式的负面效应。我们需要在中国生态文明道德建设中树立尊重自然规律的理念和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邓小平没有提出过生态文明理念,但在控制人口自然增长、重视水利建设、防止环境污染,以及植树造林等方面有过许多重要言论,特别是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轨道,使之制度化,为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草原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是人类在处理与草原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是人类社会与草原生态和谐共生、良性发展的状态。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包括生态层面的目标、经济层面的目标、社会层面的目标、政治层面的目标、文化层面的目标等五个方面。明晰草原生态文明内涵与目标,对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有效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子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宏波 《奋斗》2013,(2):38-39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报告首次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相并列,依据"五位一  相似文献   

7.
林玲  唐焜 《理论导报》2014,(3):14-16
正一、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及其延伸1、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的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各方面和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生产活动过程中,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是人民的愿望,是党执政为民理念的拓展深化,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庄严承诺。  相似文献   

9.
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龙义 《世纪桥》2008,(2):24-25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原则指导下的先进发展模式。生态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承载基础。中国需要生态文明,需要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彰显中华民族文明传统。中共十七大制定了建设生态文明完整的途径。必须加快“经济发展的生态模式”、“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生活方式的生态模式”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面对人与自然之间"新陈代谢"关系的断裂,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人类同自然的和解"。在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益于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指明了"人类同自然的和解"的现实条件和实现路径,即"善待自然"、"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走向劳动者联合的社会"。这一"和解"思想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优势和理论支撑,它清晰而明确地告诉我们:人类与自然不能对立,必须和谐相处;必须改变落后生产方式,探索经济社会环境共赢的新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必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优化人与自然关系。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克弟 《求实》2014,(3):13-16
在全球面临生态危机的大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反思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可否认,当今世界发生的各种生态问题,与人类对大自然无止境的不合理利用和开发密切相关。我们面对的许多社会矛盾乃至群体性事件,就是因为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引发的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结合我国国情,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必将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一条"生态治理、生态循环和生态伦理"相互依存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2.
江涛 《当代党员》2012,(12):60-61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相似文献   

13.
<正>全会《决定》拟定了未来六七年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目标,为全省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构筑提供了行动指南。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核心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四川重点生态功能区、连片贫困区、民族地区、生态脆弱区"四区"在地理空间上的叠合度较高,对经济发展的需求迫切,扶贫脱困、社会稳定、民族和谐等都在这  相似文献   

14.
解保军 《奋斗》2013,(2):28-29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特别能触动我们思绪、让我们备感温暖的一句话。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为目标的生态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前提;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有一系列正确的观念;最根本的是制度建设,其中,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6.
以主客体二元论为哲学基础的人类中心主义高扬了人类的主体地位,但否认自然的内在价值,进而导致了工业文明时代深重的生态危机。正在生成和发展的生态文明是解决当代生态危机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建设既需要物质形态的支撑,也需要精神形态的推动。而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学习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充满关爱之情的"仁者爱物"思想、尊道贵德的"道法自然"思想和崇尚简朴的"取物有节"思想,能够帮助我们建立科学的生态伦理观,即:人与自然统一的生态观、关爱自然的生态观、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熊自军 《理论导报》2013,(9):25-25,30
以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保护与水土风貌和生态环境的长期改善为基础的旅游景区,在建设与发展中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又具有刻不容缓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庐山风景区是全国首批5A级景区,是九江市旅游业的龙头,是九江城市的"绿肺"。景区如何选准着力点,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景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大文明。它是当代人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具有三个重要特征,即较高的环保意识、可持续地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倡  相似文献   

18.
郭庆海 《新长征》2013,(1):36-37
<正>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尤其是工业文明的弊端进行深刻反思和摈弃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人类文明形态和  相似文献   

19.
<正>省委省政府下发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细化了我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目标,为闽北生态文化建设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一、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的一切活动和成果,也包括人们在与自然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即生态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人类摆脱生态困境的正确解决途径,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在当代不断彰显:首先,它促进了当代自然观的生态化转向,实现"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的有机统一;其次,它推动了价值观和伦理观的关系调整促其主体转化,坚持了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的有机统一;再次,它实现了发展观和科技观的双重超越,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技术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