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对1日龄牦牛小肠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数量变化进行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学特殊染色技术,分别对小肠的上皮内淋巴细胞、固有层淋巴细胞、上皮内杯状细胞和肥大细胞的分布特点和数量变化进行研究,对各肠段分泌的黏液性质进行判定。结果显示,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由十二指肠向空肠、回肠呈依次减少的趋势,各肠段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固有层淋巴细胞数量、肥大细胞密度从十二指肠向回肠呈依次递增的趋势,各肠段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上皮内杯状细胞从十二指肠到回肠呈增长趋势,十二指肠与空肠差异显著(P0.05),但两者与回肠差异极显著(P0.01);十二指肠上皮杯状细胞分泌中性黏液,而空肠、回肠分泌酸性黏液或中性和酸性混合性黏液;十二指肠腺靠近黏膜层分泌中性黏液,靠近肌层分泌酸性黏液;小肠腺均分泌有中性和酸性混合性黏液。上述结果表明,1日龄牦牛小肠不同肠段黏膜相关免疫细胞数量的不同变化,显示了小肠黏膜为机体天然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扩展莫尼茨绦虫对成年牦牛小肠黏膜固有免疫细胞的影响,采用组织学、组织化学染色与细胞数量检测以及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感染组和对照组牦牛小肠不同部位黏膜固有免疫细胞进行了详细观察、分析,并做了比较。结果显示,感染组牦牛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黏膜中的黏膜固有免疫细胞即上皮内淋巴细胞、杯状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和肥大细胞数量均远远多于对照组牦牛的相应部位,差异都极显著(P0.01)。但感染组和对照组从十二指肠到回肠,上述5种细胞的分布趋势一致:上皮内淋巴细胞和肥大细胞的数量逐渐减少,在小肠各段的数量分布均差异显著(P0.05);杯状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从前至后呈增多趋势且差异显著(P0.05);浆细胞呈增多趋势,然而空肠和回肠浆细胞数量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扩展莫尼茨绦虫感染时,成年牦牛感染部位小肠黏膜固有免疫细胞大量增生,但其分布趋势没有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3.
孕酮对大鼠小肠黏膜结构及其相关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孕酮对小肠黏膜屏障结构的影响,将24只Wistar健康雌性大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后,于发情间情期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只做假手术;OVX组:双侧卵巢摘除;OVX P1组:双侧卵巢摘除 孕酮2 mg/kg;OVX P2组:双侧卵巢摘除 孕酮10 mg/kg,连续用药7 d后宰杀,观察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上皮内淋巴细胞、杯状细胞形态结构和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和对照组相比,OVX组大鼠的小肠黏膜结构有明显损伤,绒毛萎缩,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的比值(V/C)明显降低,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和杯状细胞的数量减少;补充2种剂量的孕酮后,各项指标比OVX组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OVX P1组与OVX组差异显著,且好于OVX P2组。证实,卵巢摘除对大鼠小肠黏膜屏障结构有严重影响,补充适量孕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对黏膜屏障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采用组织学和图像分析技术,研究了小鼠经腹腔注射交感神经损毁剂6-羟多巴胺后小鼠体重和小肠绒毛长度、V/C比值、绒毛宽度以及黏膜厚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注射6-羟多巴胺组与对照组小鼠相比,体重下降(约3.4%);小肠绒毛变短(5.6%~19.4%),V/C比值减少(0.88%~24.1%),绒毛变窄(8.8%~24.7%)、黏膜厚度变薄(4.4%~16.9%),其中空肠的绒毛长度和黏膜厚度减少较明显,而十二指肠和回肠的V/C比值和绒毛宽度减少较明显。提示交感神经的活动可影响小肠的黏膜结构,从而影响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  相似文献   

5.
分别给7日龄和14日龄雏鸡免疫柔嫩艾美球虫孢子化卵囊并同时肌肉注射5 000 U重组鸡γ干扰素(rChIFN-γ),21日龄再以5×104个同源柔嫩艾美球虫孢子化卵囊攻虫.分别取试验鸡各肠段制作组织切片,经HE和PAS染色后显微镜检查.发现21日龄时,rChIFN-γ加强免疫组鸡肠道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IELs,9.8)和杯状细胞(GCs,26.2)数量显著高于免疫对照组(8.2、24.9);28日龄时,加强免疫组的IELs和GCs数量进一步增多(13.5、34.1)并显著高于免疫对照组(11.8、26.9).用改良甲苯胺蓝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发现,rhIFN-γ可增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盲肠黏膜上皮肥大细胞(MCs)数量.结果提示,rChIFN-γ可有效刺激试验鸡肠道黏膜IELs、GCs和MCs的分化与增殖,具有增强肠道黏膜非特异性免疫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探讨复合微生态制剂对冷应激肉鸡免疫机能和小肠黏膜结构的影响。将240只5日龄雌性健康肉鸡,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设4个平行,每个平行20只鸡。空白对照组(CK):饲喂基础日粮;微生态制剂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的微生态制剂;复合微生态制剂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微生态制剂及0.5%糖萜素。慢性冷应激条件下处理10 d,测定各组肉鸡免疫器官指数、抗氧化指标和小肠黏膜结构等。结果显示,复合微生态制剂组的脾指数和法氏囊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T-AOC和TSOD含量显著升高(P0.05);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绒毛较长、空杯状细胞减少、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增大。结果表明,复合微生态制剂能提高冷应激肉鸡免疫机能,减少小肠黏膜的损害,促进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探讨复合微生态制剂对冷应激肉鸡免疫机能和小肠黏膜结构的影响。将240只5日龄雌性健康肉鸡,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设4个平行,每个平行20只鸡。空白对照组(CK):饲喂基础日粮;微生态制剂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的微生态制剂;复合微生态制剂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微生态制剂及0.5%糖萜素。慢性冷应激条件下处理10 d,测定各组肉鸡免疫器官指数、抗氧化指标和小肠黏膜结构等。结果显示,复合微生态制剂组的脾指数和法氏囊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T-AOC和T-SOD含量显著升高(P0.05);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绒毛较长、空杯状细胞减少、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增大。结果表明,复合微生态制剂能提高冷应激肉鸡免疫机能,减少小肠黏膜的损害,促进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相似文献   

8.
不同日龄蛋鸡气管黏膜中免疫细胞分布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蛋鸡气管黏膜不同时期的免疫状态,选择不同日龄海兰白蛋鸡的气管组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不同免疫细胞的出现、定位分布及数量变化。结果显示,气管黏膜中免疫细胞出现较晚,直至出壳后7日龄,气管黏膜中才有部分免疫细胞出现。从7日龄开始一直持续到35日龄,除MHC-Ⅱ~+细胞外,气管黏膜中的所有免疫细胞数量和分布都无显著变化,此阶段CD3~+T淋巴细胞以CD8+T淋巴细胞为主,B淋巴细胞以IgM~+细胞为主。56日龄至90日龄时,气管黏膜中各种免疫细胞显著增多,形成了许多淋巴聚集物,特别是在黏膜固有层底端开始形成生发中心,CD3~+T淋巴细胞分布在生发中心周围的滤泡间区域,形成了典型的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结构特征,即形成气管相关性淋巴组织,此阶段CD3~+T淋巴细胞显著高于Bu-1~+B淋巴细胞,而且CD3~+T淋巴细胞以CD8~+细胞为主,B淋巴细胞此时以IgA~+细胞为主,巨噬细胞不断迁移,黏膜固有层及上皮中巨噬细胞继续增多,而黏膜下层及软骨纤维膜中却减少。结果表明,蛋鸡气管黏膜中免疫细胞的分布和数量都呈现日龄相关性变化,并且在56日龄时形成气管相关性淋巴组织。  相似文献   

9.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应用IgM、IgG和IgA单克隆抗体研究了IgM~+、IgG~+和IgA~+B淋巴细胞在鸡盲肠扁桃体中的出现、迁移、组织定位分布以及数量变化规律等一系列发育过程.结果显示,IgM~+细胞在胚胎20日龄时开始出现,而IgG~+和IgA~+细胞均在雏鸡出壳后1日龄时出现.在定位分布变化上,4日龄之前,B淋巴细胞主要分布在黏膜上皮下固有层中;4~7日龄时,B淋巴细胞则主要分布在黏膜固有层的中上部区域,随后各日龄B淋巴细胞均匀地分布在黏膜固有层中;14日龄时,黏膜固有层中出现主要由B淋巴细胞组成的生发中心,21日龄时可见轮廓更清晰的生发中心存在于黏膜固有层中下部区域,并且生发中心中存在大量的IgM~+、IgG~+和IgA~+细胞.在数量变化上,B淋巴细胞随着日龄增长数量持续增加,直至35日龄时趋于稳定,各日龄的B淋巴细胞数量始终以IgM~+细胞最多,IgA~+细胞次之,IgG~+细胞最少.证实,鸡出壳后初期盲肠扁桃体的体液免疫功能逐渐增强,并在35日龄时达到成熟水平.  相似文献   

10.
将12头断奶仔猪分为3个处理组(丁酸钠组:基础日粮 1 g/kg丁酸钠,抗生素组:基础日粮 抗生素,复合组:基础日粮 抗生素 1 g/kg丁酸钠),饲喂4 周后,采用组织学和扫描电镜技术,对仔猪小肠黏膜上皮和杯状细胞的显微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各试验组的空肠和回肠黏膜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肠绒毛排列整齐,柱状细胞结构清晰,丁酸钠组和复合组肠绒毛粗壮,而抗生素组肠绒毛顶端偶见肠上皮脱落,肠绒毛相对较细;各试验组回肠的杯状细胞数量为空肠的1.3~2.2倍,且以复合组的杯状细胞数最多,丁酸钠组次之,抗生素组最少;各试验组空肠和回肠肠上皮表面微绒毛结构清晰,排列整齐,复合组的细胞衣最厚且均匀,丁酸钠组次之,抗生素组较薄。表明,丁酸钠能促进杯状细胞增殖,改善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形态结构,进而促进仔猪的消化吸收,提高其生产性能,其在这些方面的作用均优于抗生素。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微量元素锌和硒互作对肉鸡小肠黏膜结构的影响 ,将 2 4只 1日龄AA肉鸡随机分为 3组 ,分别饲喂添加有高锌高硒 (锌 1 0 0 0mg/kg ,硒 5mg/kg)、低锌低硒 (锌 34mg/kg ,硒 0 .0 8mg/kg)和常锌常硒 (锌 5 0mg/kg ,硒 0 .1 5mg/kg)的日粮 4 5d后 ,观察小肠黏膜的形态结构变化。结果表明 ,高锌高硒或低锌低硒组肉鸡的小肠黏膜结构有明显的损伤 ,表现为黏膜厚度和绒毛高度下降 ,绒毛高度 /腺窝深度的比值减少 ,肠黏膜上皮细胞萎缩。尤其是高锌高硒对空肠的损伤最为严重。而常锌常硒组肉鸡小肠黏膜的形态结构正常。研究结果表明 ,日粮中按锌 5 0mg/kg和硒 0 .1 5mg/kg的比例添加 ,对于维持小肠黏膜的正常形态结构是合适的 ;过高或过低的锌和硒对小肠黏膜有毒性作用 ,且高锌和高硒可相互促进其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用NADPH-黄递酶组织化学方法对1、4和6月龄利杂犊牛小肠肌间神经丛NOS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分布和数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利杂犊牛小肠肌间神经丛NOS阳性神经元和阳性神经纤维形成清晰的三级网状结构,NOS阳性神经元形态各异,聚集在一起构成大小不等的神经节。小肠各段神经丛中NOS阳性神经元的密度随年龄增长而降低;4月龄到6月龄犊牛空肠肌间神经节的NOS阳性神经元数量变化与十二指肠和回肠相比变化较大;4月龄以空肠的肌间神经丛NOS阳性神经元的核质比(为0.16)最小,回肠与空肠的核质比差异不显著(P>0.05),回肠、空肠与十二指肠的核质比差异显著(P<0.05),6月龄空肠的核质比(为0.25)最大,但小肠各段的核质比相互间差异不显著(P>0.05)。证实,犊牛小肠各段肌间神经丛NOS阳性神经元核质比的发育变化可能与其功能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将144只1日龄AA肉鸡随机分为2组,每组72只,日粮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和15g/kg(试验组)的蜂花粉,每周每组随机抽取试验鸡6只,剖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测量肠管长度及肠绒毛、肠腺长度,并制作石蜡切片,进行组织学观察,研究了日粮中添加蜂花粉对肉鸡小肠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试验组1~3周龄鸡的小肠绒毛和肠腺的长度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肠道淋巴组织较发达,证实蜂花粉能够促进肉鸡小肠的早期发育,增强组织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早期断奶应激性腹泻对仔猪肠道形态结构和肠道菌群的影响,选取21日龄体况相近的早期断奶腹泻仔猪6只,于腹泻次日采集各肠段样本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并测定其肠道菌群。结果显示,早期断奶应激性腹泻仔猪的十二指肠黏膜呈轻度卡他性炎,黏膜上皮脱落,核溶解,绒毛稀少;空肠和回肠肠绒毛脱落,顶端凝固性坏死;空肠和直肠固有层大量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浸润;各段肠上皮细胞出现充血、出血、水肿、空泡变性等形态结构的改变。仔猪肠道菌群改变,主要表现为与健康仔猪相比,腹泻仔猪各肠段的类杆菌、大肠杆菌、梭菌数量显著升高(P<0.05),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证实早期断乳应激性腹泻能引起肠道形态结构的破坏和肠道菌群失调,从而加重仔猪腹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黄羽鹌鹑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规律及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Grimelius银染法对100日龄中国黄羽鹌鹑的消化道进行嗜银性染色,观察了其消化道内嗜银细胞的分布规律和基本形态。结果显示,在中国黄羽鹌鹑的腺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直肠发现有嗜银细胞的分布且分布密度呈现波浪形,在腺胃和直肠中最高,盲肠中最低。雌雄之间同一部位嗜银细胞数量比较只有十二指肠部差异显著。嗜银细胞主要分布在肠黏膜上皮细胞之间,肠腺上皮细胞之间和肠固有膜中,盲肠和腺胃中发现有嗜银细胞分布在结缔组织中。嗜银细胞的形态有梭形、椭圆形、锥形和圆形,还有一些为不规则形状。其中锥形嗜银细胞突起伸向肠腺腔,梭形嗜银细胞两端均有突起,分别指向肠腔和固有膜。根据嗜银细胞的分布和形态推测嗜银细胞有内分泌、外分泌和旁分泌3种功能。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DCoV)感染仔猪肠道引起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及其在肠道中复制并导致肠道出现炎症病变的作用机制,本研究使用PDCoV天津地区分离株TJ1经口服感染10日龄仔猪,在攻毒后第4天对仔猪进行剖检,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空肠、回肠、结肠、盲肠组织主要病变表现为肠黏膜间质、黏膜固有层、黏膜下层弥漫性炎症细胞浸润,局部黏膜绒毛萎缩等。通过荧光定量PCR试验,对肠道组织中PDCo V M基因、天然免疫基因IFN-α、IFN-β、DDX58、STAT2与炎症因子TNF-α、IL-6的mRNA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PDCoV在4种肠组织中通过抑制宿主细胞天然免疫应答实现自身复制,且在空肠、回肠、结肠中通过增强TNF-α、IL-6的表达促进肠道炎症病变的发生。本研究结果可为猪德尔塔冠状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 ,选择四川等地流行广泛的鸭疫里氏杆菌 (RA) 1、2、4和5血清型菌株制备铝胶佐剂四价灭活疫苗。对疫苗经无菌检验及安全检验合格后 ,给 3日龄樱桃谷商品鸭每只颈背皮下注射 0 .5mL ,第 10、13和 16d免疫鸭对同源RA的攻击分别表现出 5 %~2 0 %、75 %~ 90 %和 10 0 %免疫保护力 ,第 2 3~ 30d免疫保护力开始下降。用间接ELISA对免疫鸭进行抗体消长规律检测 ,表明 3日龄樱桃谷鸭首免后第 2 3d抗体达到高峰 ,至 93日龄时仍能检出抗体 ;10日龄时进行二免后可产生更高的抗体水平 ,到第 65d时仍能保持较高抗体水平。疫苗免疫雏鸭能够显著 (P <0 .0 5 )或极显著 (P <0 .0 1)地增强其T细胞的免疫力 ,时间达 2周。经攻毒保护试验、抗体消长规律测定、T细胞免疫水平测定和田间试验 ,证明研制的鸭疫里氏杆菌病(RAI)四价灭活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能有效预防RA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运用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海南的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分布、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及形态特点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海南的胃及小肠各段都有嗜银细胞,其中胃和前肠分布最多,中肠、后肠逐渐减少。银染细胞在胃组织中以圆形和不规则形的居多,在小肠段以长棒状、圆形的居多。应用生长抑素抗血清、胰高血糖素抗血清、胃泌素抗血清对海南胃肠道内分泌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定位,发现生长抑素细胞在胃肠道均有分布,其中在腺胃和前肠最多,往后逐渐减少;在胃肠道均未发现胃泌素细胞和胰高血糖素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