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实践特色、民族特色、理论特色。科学认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即系统梳理、科学概括和全面阐述蕴含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的社会意识形态理论,对于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震环 《前沿》2010,(19):4-7
意识形态的世俗化发展过程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力为转移的。这一过程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其研究取向恰恰契合了意识形态转型的内在要求,同时,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指导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认同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社会信仰与社会规范缺失的问题亦不断突出。对此,有学者提出发挥主流意识形态作为价值理想的信仰和规范功能。从理论上说,主流意识形态作为价值观念和价值规范体系的本质为其发挥信仰和规范功能提供了可能性;从现实上说,主流意识形态要发挥信仰和规范功能需要满足四个方面的条件。具体来说,主流意识形态主要通过如下方式发挥其作为价值理想的信仰和规范功能:它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一套可以信仰的价值或意义系统;能够凝聚社会成员的力量,使其共同推进社会的进步;能够调整和规范社会成员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使其趋于稳定化和和谐化;能够优化社会发展目标,降低社会发展"成本"。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要实现其作为价值理想的信仰和规范功能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入手来加以调适、发展和内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程艰难曲折而又灿烂辉煌,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这三个30年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科学世界观和思维方法。中国共产党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牢记苏共亡党失政的教训,重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  相似文献   

5.
《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奠基性论著之一,其用语形式的独特性形成了一道别具风格的语体景观。作为这种语体景观的三种语体样式,原初语体、实践语体、习得语体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体的基本形态,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原点理据、实践检验和风物支撑。三种语体之间虽形式各异,但统一于社会实践、社会生活,体现出同向型、同质型和发展型的关系面相。深刻分析认识这三种语体形态不仅具有透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历史意义,同时也具备启示当下"三化"工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并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实践  相似文献   

7.
李琼 《人民论坛》2014,(4):220-222
作为我国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突出贡献.文章从习仲勋成长的历史背景出发,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态度、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三个维度,对习仲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活动进行分析,探讨其对于我国当前加强执政党理论建设具有的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邵龙宝 《思想战线》2011,37(6):57-6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化"就"化"在民族性、母体性、根源性的中国文化这一发展流变的民族文化传统的根基和土壤上。离开了中国文化传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没有了"化"的根基,中国化就成了一个虚假的命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来就应该包含儒学现代化的文化意蕴,儒学的现代化必须要有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人学思想的指导,其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目标。两者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前者是当下中国社会的终极关怀即最高信仰,后者是中国社会文化建设不可逾越的文化血脉和文化基因,二者在实践中的有机融合和创新才成就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伟大的成果。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相通相容性主要表现在:信仰层面的契合,实践层面的会通,现代人格建构层面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整体性的社会意识现象,因而也具有其相应的结构与功能。在逻辑结构意义上可以把意识形态划分为哲学方法论意义上的世界观、历史观、认识论,具有完备理论逻辑的价值学说体系,以及制度建构意义上具有实践取向的具体政策主张等三个层次。哲学方法论的科学性论证、价值学说体系的正当性说明以及具体政策主张的可行性展示,构成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在逻辑意义上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缺一不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实现一方面有赖于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学说体系而展示出来的价值正当性和真理性,另一方面也有赖于意识形态作为一种价值理想能够通过制度实践而塑造完成的现实可行性,制度与价值的统一构成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在规定性。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诉求的根本要义在于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文化中生根、发芽和结果,不断培育出新形态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并以此指导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必然要求,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诉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的融合创新.此外,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其为普通大众理解和接受,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诉求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青年观是关于青年和青年工作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总和。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在青年工作领域中的具体运用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观察、研究和开展青年教育与工作上的根本立场、观点的总和,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青年观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构成的有机统一的科学体系。坚持和发展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李云馨 《青年论坛》2008,3(3):10-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决定的,也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和改革的必然要求。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既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又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而不是搞清一色。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才能在最终目标上达成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和谐和共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化就是对外来文化思想体系的整体改造和创新,使之在文化思维方式上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思维方式实现对接,在思想内容上切合中国社会实际的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化现象的当代呈现形式,其基本理路是在切实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本质逻辑的前提下,结合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质、一定时代条件下的国情和世情来改造之,使之适应中国大地的需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理论。  相似文献   

14.
《人权》2018,(3)
Marx and engels' great ideology contains rich thought on human rights. Based on the class structur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ir lifetimes, the two founders of Marxism profoundly revealed the essence of human rights. They revealed the historical process, class essence and hypocrisy of the bourgeois human rights, and expounded the important principle that human rights are always subject to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Marxist of human rights theory emphasizes that even in a capitalist society, the proletariat should not abandon its efforts to strive for human rights, and that the proletariat should use human rights well to improve thei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conditions as well as the advancement of the society as a whole. In the localization process of Marxism in China, the Marxist view on human rights has been further developed and innovated in China, and the socialist human rights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been formed, which is used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human rights cause.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体是有效推动并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持续、快速而健康发展的社会力量或关系力量的总称;在"应然"逻辑层面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体表现为一种"以社会为本位"的逻辑结构;历史地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主体表现为一个由原初态、次生态和新生态构成的历史结构。  相似文献   

16.
周前程 《桂海论丛》2011,27(1):27-3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很难摆脱精英化的倾向。马克思主义的本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必须坚持大众化的意识形态,把自身看成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实践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者只有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精英化与大众化的关系,才能破解其大众化追求中的意识形态困境,坚持大众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意识形态认同是执政党获取合法性的重要基础。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结构的复杂化造成了对主导意识形态核心地位的冲击和统帅功能的消解,侵蚀了意识形态合法化的基本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体现了执政党创新主导意识形态、推动意识形态现代性转型、构建合法性认同基础的基本诉求。  相似文献   

18.
黄骏 《桂海论丛》2011,27(2):12-16
中越两国都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本国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两国在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创新中,既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对两国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创新进行比较研究,既有利于在理论上拓宽马克思主义本土创新的研究视野,促进中越两国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创新,也有利于正确认识并更好地应对当前中越两国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创新在实践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19.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之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揭示了文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在多元化文化环境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一系列启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从实际出发制定策略,以间接手段为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中整体推进,通过民众的广泛参与,以理论的开放性发展为保证,最终目的是培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主动性和自觉意识的社会大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持续性的长期推进的进程,要尤其重视培养先进知识分子,发挥先进知识分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延安时期陈云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做出了艰辛探索。陈云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中国化和大众化探索的同时,始终坚持适应时代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始终坚持回答时代课题、关照现实世界;始终坚持加强理论创新、坚持与时俱进。从思想理论到革命实践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化的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