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秀芹 《法制与社会》2014,(16):177-178
我国从20世纪中期开始,大量的农民离开家乡,涌入城市,形成一支庞大的农民工大军。他们用自己的勤劳、朴实的双手创造出一个个的奇迹,为我国的现代化和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由于受到户籍、城乡就业、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各项制度的束缚,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中的社会保障权益得不到保障。文章对我国目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社会保障体制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和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社会保障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了大规模转移。数以千万计的农民流入城市寻求就业机会。这种现象对我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就劳动力转移进城的现状,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作用以及影响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因素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杨华 《行政与法》2005,3(11):49-51
农村与城镇社会保障的并存反映了二元经济结构城乡对立关系,其对立性集中地表现在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上。这种对立性造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消失,城乡社会保障最终要走向一体化。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城镇社会保障与农村社会保障同其他二元结构一样,双方应当存在必要的变换,交换的基础上,逐步走向一体化的融合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仝尧 《行政与法》2014,(2):66-6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转移人口的转移速度也在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应当享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以及社会福利保障与城市居民相比依然存在很大差距,这就使得农业转移人口转移到城市后遇到诸多问题.本文从我国农业转移人口现实情况的分析入手,探讨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吴伟峰 《河北法学》2001,19(1):99-104
由于特殊的历史、社会原因,中国城乡差别十分严重,僵化的户籍制度将中国人口非理性地划分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两者在享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权利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农业人口在我国几乎完全被排斥在正式的社会保障体系外,这种状况目前并没有改善的迹象,显示社会各界并未关注农业人口和农村社区的社会保障问题。中国计划在本世纪中叶使社会经济水平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显然农村发展的严重滞后将直接影响到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农村的发展同样需要一个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拟在分析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可能性的基础上,具体讨论农村养老保险、合作医疗、农业保险这三种基本保障制度的框架,以求能引起社会对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数占中国人口的90%以上,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难点、重点。本文分析我国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框架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二元制户籍制度的弊端我国现行的城乡二元制户籍制度是在建国初期的特殊形势下产生的。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我国进入了经济恢复和大规模工业建设时期,需要大批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这就相应地提高了城市人口的比重。由于人口增长对城市的压力日益增大,为了城市社会稳定和适应当时供给不足的社会经济状态,国务院在1958年颁布了《户口管理条例》,严格划分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控制农业人口迁往城市,这是我国后来关于户籍管理的基本法律依据。这种“非农户”与“农户”并存的“二元制户籍制度”在当时对于控制人口流…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利于农民增收、促进农村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但是劳动力流动的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阻碍,主要是人力资本障碍、就业市场不完善和社会保障缺乏。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展开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前,在我国广大乡村地区,老龄人口不断增加,年轻劳动力比重逐渐降低,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人口红利潜力"开始成为国内学术研究的热点。就当前来看,我国乡村人口存有大量剩余劳动力,亟待通过农业技术进步、灌溉水平的提升将其解放出来。同时,对于乡村人口红利潜力如何产生、如何转移及其今后发展的动向,都需要我们辩证地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河南作为农业人口大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也居全国首位。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加剧河南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规模。通过加大对现有中小企业的扶持和支持力度来"稳就业";培育河南新的经济实体,扩大河南自身消化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发展适合当地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增加对劳动力的吸纳力;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完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等措施,能有效的实现河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1.
朱小群 《法人》2014,(1):86-87
正真正需要政府筹资的,是它在普惠性的社会保障的覆盖上存在着许多欠账,尤其是对农民的欠账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将城镇化时间表进一步细化,提出了三个"1亿"目标,即: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推动新型城镇  相似文献   

12.
试论"入世"对城市流动人口犯罪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京平  石磊 《法学论坛》2000,15(6):16-23
由于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相比,在竞争力上具有一定的劣势,因此,入世后,我国农业和农产品贸易将会受到较大的冲击,并不可避免地加剧农业剩余人口的转移和就业问题.而农业剩余人口的转移和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多,又将导致城市流动人口犯罪的增加,对此必须有一个清醒地认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正确处理好"堵"与"疏"、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具体对策是:从宏观上,保持稳定和适当的经济增长率,积极促进非农行业就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消除"入世"对我国农业的负面影响;加快小城镇建设;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保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从微观上,完善人口流动制度,加强对城市流动人口的管理、教育和培训,严励打击城市流动人口犯罪.  相似文献   

13.
我国20年来关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讨论,较多关注劳动力转移的数量以及劳动力转移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较少关注已经完成行业转移的农民面临怎样的社会环境,“农民工”谤种就业模式具有低地位职业、低技术劳动、流动就业这三个基本特征,氏地位主要形成于先赋的原因;劳动素质低和社会网支持差是低技术劳动的原因;家庭经济选择是就业流动性大的原因。“农民工”就业模式将成为一种持续存在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4.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之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第一个针对农民的社会保险制度,它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通过部分地方的试点逐步推广建立起来了。作为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对“防范老年农民的生活风险”、保障老年农民的利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进步都有积极意义。目前以城镇人口为主要保障对象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0%以上的国家来说,不覆盖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不完整的,也是非常危险的,容易引发很多社会问题。只有建立和完善包括农村社会养老保…  相似文献   

15.
为了实现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我国政府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加快城镇化发展的规划,由此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在转移过程中劳动力素质成为制约转移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试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角度分析劳动力素质对转移的影响,并就此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一个良好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已成为当前社会的客观要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第二个飞跃的基本条件,本文在分析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面临的形势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和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治安的主要问题就是对人口的管理问题。人口必须在控制中流动,在流动中控制。农村劳动力向沿边、沿海开放城市的大转移,必将对沿边、沿海城市的社会治安问题产生重大影响,外来人口中的农民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在沿边、沿海城市违法案件中占有较高比例,已经成为影响沿边、沿海城市治安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张露 《法制与社会》2011,(15):221-221
民生问题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建立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是解决当今我国民生问题的要务之所在。在我国,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探索和解决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9.
农村土地抛荒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我国土地抛荒问题,首先阐述了我国农地抛荒的现状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然后分析农地抛荒的四点原因,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生活环境差、农业生产收益低;二是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三是土地制度不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困难,土地承包管理不力;四是农民的法制观念不强,责任意识淡薄。通过对此现象产生原因的分析,进而提出解决土地抛荒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如何融入城市社会,是中国城市化、现代化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当前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战略,更侧重于阶层定位而非法律定位、策略性选择而非制度性安排,是一种分列式方案而非一体化布局,存在诸多局限和问题.从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法治建设的宏观背景出发,城市化中农业转移人口应从市民化转向公民化,着力于公民角色、参政空间、文化兼容和一体格局的建设和拓展."公民化"有利于促进制度认同、公共参与和自律秩序的形成,从而形成多元治理秩序.只有实现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公民化,才能真正建立起有效的城市治理秩序,从而推进民主与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