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9 毫秒
1.
刘云 《行政与法》2013,(11):25-29
在社会转型期,任何一种政治体系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合法性危机问题.传统的行政执法方式严重地制约着地方政府合法性的提升、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相背离.因此,推进行政执法改革,是解决地方政府合法性危机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宗世昌 《法制与社会》2012,(14):150-151
威权政治体系具有一系列独特的特征,但其始终存在着合法性危机的问题。而现代社会环境与人的深刻变化,使得威权政治体系的合法性危机进一步凸显。构建能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合法性基础,成为威权政治体系不得不面对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3.
政府合法性一直是政治学者所关注的领域。许多政治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政府合法性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文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对政府合法性进行进一步探讨,指出政治心理是政府合法性的前提条件,政治思想是政府合法性的思想基础,政治社会化是政府合法性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4.
闫娟 《行政与法》2002,3(11):39-41
当今,由于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动荡性和多元性,加之政府本身的种种弊端,使政府面临着合法性危机。于是,为了摆脱这种危机,行政程序法在行政管理中便显出其重要性来。本文也就是从这一视角出发,论述了行政程序法对于规范和控制行政权、保护相对方合法权益、提高行政效率及促进行政民主所起的作用,以期为摆脱政府的合法性危机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论有限政府的合法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法性问题是一个政治体系存在、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目前,学术界提出一种观点:认为我国行政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有限政府”,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中,把政府定位为有限政府是对政府行为的合理定位。因此,本文将对有限政府的合法性内涵进行分析,说明建立有限政府的必要。 一、合法性的内涵 “合法性”这一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韦伯、李普塞、阿尔蒙德、哈贝马斯等著名学者均对这一概念作出了界定。特别是哈贝马斯讨论了历史上两种典型的合法性概念,即经验主义的合法性概念和规范主义的合法性概念。经验主义的合法性概念是依据…  相似文献   

6.
20世纪末的民主化浪潮给权威主义政权的执政合法性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以中东伊斯兰教国家为代表的权威政权为例,分析了权威政权民主化这一过程中的政治合法性危机的产生原因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证明,权威主义政权在这一政治变革中要渐进地、分阶段地进行权威转换和政治合法性转换,以避免政治变革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杨鸣宇 《公共行政评论》2013,(2):52-71,179,180
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获取合法性的方式被形容为绩效合法性。已有的研究显示中国的政治信任的影响因素中,市民基于政府管治绩效评价所形成的主观绩效是相对而言最有影响力的变量。但另一方政治参与行为也证实和政治信任相关,而且近年发生的一系列基于环境邻避问题引起的事件显示市民开始主动地通过不同的参与行为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这些诉求和政府经济绩效的取向存在明显的对立。因此对于习惯以绩效合法性为管治基础的政府而言,维持和提高市民的主观绩效是否仍然是政府获取合法性的有效方式?上述两者哪个对政治信任又更有影响?论文运用亚洲民主调查(2008)对这些进行了分析。主要发现是市民对国家经济现状、政治制度的运作效率和社会问题解决能力的主观满意度是三个对政治信任最有影响力的变量,三者的影响力超过所有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这些发现显示政府目前以发展经济为主,兼顾社会福利并不断提高民生问题解决能力来获取政治信任的管治方式,至少现阶段来说仍然是理性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政治合法性诉求的演变及其在转型期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倩 《法制与社会》2011,(7):277-278
执政党不断寻求政治合法性是政党政治运作的基本规律.中国共产党的全法性基础经历了一个从个人魅力型向政绩型的转变过程,在转型期,对于合法性危机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将怎样重构执政的合法性是本文要讨论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政府形象的好坏关系到政策执行的难易程度、社会稳定程度以及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政府形象危机的出现重则威胁到政府的执政基础和政权的稳定性,轻则影响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政府职能的履行。政府形象危机实质上包括政府合法性危机、政府产出危机和政府理念危机三个部分,其中的任何一种危机都会危及政府的形象。对政府形象危机构成的认识有助于构建有效的政府形象修复和救治体制。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世界政治文化正在由神圣化走向世俗化,与其相关联的权力的合法性的基础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权力的合法性越来越依靠政府的有效治理,即政治运作的有效性问题。然而,政治的有效性是否成为合法性的唯一基础,传统社会的合法性来源在当代社会中是否依然有重要的作用,在世俗化的过程中出现的反世俗化现象又应当去怎样理解,本文将给与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public legitimacy of the National Assembly for Wales. Both the Assembly and the broader system of devolved government for Wales initially enjoyed very limited public support. It is shown that support for devolution in general has risen substantially, while some elements of public attitudes towards the Assembly itself now appear distinctly positive. However, it is also demonstrated that public legitimacy, defined as ‘diffuse support’ for the Assembly, remains limited. The article then examines what factors explain levels of diffuse support for the National Assembly. It is found that variation in such support is best accounted for by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non-material consequentialism’: perceptions of the impact of the Assembly on the process of government. The conclusion assesse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for the National Assembly, as well as for the study of devolution and political institutions more generally.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analyses how the European Union's response to the euro‐crisis has altered the constitutional balance upon which its stability is based. It argues that the stability and legitimacy of any political system requires the structural incorporation of individual and political self‐determin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EU, this requirement is met through the idea of constitutional balance, with ‘substantive’, ‘institutional’ and ‘spatial’ dimensions. Analysing reforms to EU law and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in the wake of the crisis – such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SM, the growing influence of the European Council and the creation of a stand‐alone Fiscal Compact – it is argued that recent reforms are likely to have a lasting impact on the ability of the EU to mediate conflicting interests in all three areas. By undermining its constitutional balance, the response to the crisis is likely to dampen the long‐term stability and legitimacy of the EU project.  相似文献   

13.
钟云华 《政法学刊》2013,30(1):30-36
透过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向度,我们发现建国以来20次全国公安会议警政文本的核心话语经历了革命→治安→服务→稳定的发展演变过程,其演进是建国后三代政治精英治国理政话语的基本反映和重要支持。警政话语及其实践的发展流变始终围绕着政治合法性展开,而决定政治合法性建构的核心因素是经济社会变迁,因此,自觉地吻合、满足经济社会需要是警政话语及其实践的首要规定性。  相似文献   

14.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斌 《行政与法》2007,(12):49-50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西方国家在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下的政府管理改革的必然产物,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公共行政改革的发展态势,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缓解经济和政治危机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服务型政府建设,因此,有必要借鉴西方新公共管理的某些理论来推动我国的服务型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15.
A nation’s cultural policy is derived from its political and governance history, and its past practices. Taking the genealogical traits of South Korean cultural policies into account, the authors examine the contributions and risks of a public-led arts incubator program. One of the Arts Council Korea’s grant programs in the arts-incubating structure was involved with a public funding scandal of political intervention during the grant review process. Consequently, questions were raised about the current bureaucratic system for cultural polic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legitimacy of state intervention in the arts, and analyzes the case with relevant collected documents and interviews.  相似文献   

16.
政治认同是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的自觉接受和服从,是对政治统治客观事实的价值判断。执政党要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保持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就必须获得公民的政治认同。而执政党若要获得公民的政治认同,不仅要有坚实的硬权力作基础,更要有强大的软权力作支撑。然而,目前,各种原因削弱了中国共产党的软权力,造成社会公众政治认同的下降。这种现象如果任其发展,将严重影响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实现。因而,中国共产党必须从意识形态、政治社会制度、执政方式等方面加强软权力建设,以提高公众的政治认同,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保持整个国家的繁荣与稳定。  相似文献   

17.
聂晴 《行政与法》2007,(1):17-19
本文结合公共危机管理的实践,探讨了行政指导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运用的必要性,阐述了在公共危机管理中采用行政指导措施的法理基础是行政应急性原则,并对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公共信息在帮助政府及时地识别和界定危机、迅速地进行危机决策、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应对危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政府公共信息管理方面还存在着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机制不健全等欠缺。我们应该在加强对公共信息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建设完善的公共信息资源库、建立健全的信息公开制度和强化与媒体的良好合作关系等方式健全和完善我国的公共信息管理系统,提升我国政府危机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9.
环境影响评价必须有公众参与才能为其提供正当性,但现有的制度安排未能解决公众参与的实质正当性问题,公众参与环节往往流于形式。通过研究公众的范围选择、公众参与的方式以及听证主持人和专家的独立性等问题,提出当前需要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