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治华 《传承》2009,(4):60-61
机遇就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最佳时期。中国共产党历来善于抓住机遇,创造奇迹。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机遇思想,对于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自觉地抓住机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社会,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时代的重要特征,成为人们无法回避的话题.中国和谐文化就是在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因此从和谐文化提出之初到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充满着机遇与挑战.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和谐文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不断寻求、探索和谐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机遇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由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出现的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时期.事物的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机遇是事物发展的偶然性的表现.马克思说:"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1](p393)能否抓住机遇,不仅是关系到工作的主动还是被动、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的大问题,更是关系到我们事业兴衰成败的大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握机遇、利用机遇,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4.
论机遇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石.机遇是促进事物加速发展的事件和条件.机遇和发展相互关联,要发展,就须抓住机遇.机遇存在于社会的发展变化及矛盾斗争中,把握机遇要有时机意识.抓住机遇与否,关系着社会主义的生死存亡.抓住机遇,就是要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抓住机遇,就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最后胜利.  相似文献   

5.
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使国民经济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统一战线民主党派工作也要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才能使统一战线民主党派工作有一个新发展。 从1989年底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到1993年初八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宪法修改,标志着民主党派工作有了一个极好的机遇:1989年底的中共中央文件,确立了民主党派参政党的地位,规定了民主党派的任务和作用。3年多来,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多方面地发挥积极作用,工作有了很大发展。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对党章作了修  相似文献   

6.
李伟 《青年论坛》2013,(6):20-24
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的新变化给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面对新形势,如何抓住机遇,怎样有效地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怎样增强党对全社会各个阶层的代表性,怎样强化党对不同阶层利益的整合功能,怎样提高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是当前中国共产党适应社会阶层结构新变化必须给予认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任务、宗旨的高度理论概括,而且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时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80年历史经验的理论总结。当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发展,就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巩固立党之本,夯实执政之基,开辟力量之源。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首先必须抓好人大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相似文献   

8.
国家要发展必须善于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在国际竞争中有利于发展的机遇并不是很多,尤其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更是如此.历史上我们曾有过丧失机遇陷入衰落的教训,也有过抓住机遇实现发展的辉煌.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们国家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这一次的历史性的转折,所形成的冲击波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波及和影响到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自然不能例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为党的自身建设提供了极好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与经济体制的转轨相适应,党的自身建设也需要转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着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的历史使命。在前进的道路上 ,我们面临着许多良好机遇 ,也面临着严峻的风险和挑战 ,能否抓住机遇 ,战胜风险和挑战 ,关键是中国共产党人能否守住精神家园 ,在思想上顶得住 ,在行动上立得住。在思想上顶得住 ,就是思想上必须明确 :共产党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 ,大力发展生产力 ,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个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 ,…  相似文献   

11.
牢牢抓住世纪之交的历史机遇□李先明党的十五大指出,“在新世纪将要到来的时刻,我们面对着严峻的挑战,更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和大好机遇”,“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就是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能否抓住机遇,历来是关系革命和建设兴衰的大问...  相似文献   

12.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规定“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这就把是否具有机遇意识,能否抓住机遇,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甚至是一个首要的问题提到了全党全国的面前,特别是提到了各级领导干部的面前。也就是说,抓住机遇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一个前提条件。显然,只有具有强烈的机遇意识,善于抓住机遇的人,才能担负起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否则,就会被滚滚向前的历史潮流所淹没,所淘汰。  相似文献   

13.
前言在人类发展史的重要时刻,又一个千年即将来临前夕,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为中国的未来作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深远意义的战略部署。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开宗明义即提出:“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就是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入,精神文明建设要切实加强,各个方面相互配合,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随后,《报告》又在第七部分专题论…  相似文献   

14.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在世纪之交,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保证全党继承邓小平同志遗志,坚定不移地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确路线胜利前进的大会。此次大会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写进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江泽民问志作厂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世纪》的报告。他说:“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乙,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5.
机遇引发思考,机遇孕育希望。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为公路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萍乡市公路管理局抓住机遇,以发展促效益,以发展保稳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充满机遇,能否抓住机遇直接关系到经济建设的成败。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必须要有强烈的机遇意识,敏锐捕捉机遇、及时把握机遇、努力用好机遇,才能不断推进经济发展。提高机遇意识,增强把握机遇的能力,最为重要的是要坚持用辩证的观点观察问题,用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要善于从形势和环境的变化中洞察机遇。客观分析形势变化,敏锐捕捉和把握新情况,从国家经济形势和本地区所处的周边环境的变化中,寻找本地区生存发展的机遇。要善于从对市场经济发展最具影响的事件中抓住机遇。寻找那些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具有重大影响的…  相似文献   

17.
刘宇 《当代广西》2006,(23):F0002-F0002
2006年11月15日上午,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九次代表大会在首府南宁隆重开幕。这次大会的主题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任务,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而努力奋斗。刘奇葆同志代表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八届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的报告。他指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是我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任务的集中体现,是我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五大指出:“在新世纪将要到来的时刻,我们面对着严峻的挑战,更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和大好机遇。”如何做到“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因势利导地把建设有中国  相似文献   

19.
刘彦 《乡音》2014,(4):20-20
作为同中国共产党长期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亲密友党,民主党派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把发展作为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坚持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是邓小平机遇观的核心内容.邓小平同志纵揽全局,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不仅以敏锐的洞察力、果断的决策力,使中华民族得以腾飞,而且其机遇观对我们今后如何善于捕捉机遇,准确把握机遇,正确用好机遇,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