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苏格拉底哲学具有鲜明的后现代特质,不能将其简单地划归理性主义哲学传统之中。苏格拉底以日常对话的方式首创"非哲学"的哲学思考方式,以反讽的方式批判世人的"有知",以"助产士"的身份呈现"不可见者",以对话的力量引导人造就自己。闪耀着生命光辉的苏格拉底哲学是生活哲学、行动哲学的典范。而以对抗体系、瓦解知识、捕获差异和关怀自身为特质的后现代哲学,所努力忠诚的正是这种以苏格拉底为典范的古代哲学有活力、生存性的维度。后现代哲学与苏格拉底哲学有着不可割断的亲缘关系,苏格拉底哲学为后现代哲学提供了理论渊源、合法性的论证及发展的方向,而后现代哲学也在积极地回应和丰富着苏格拉底的生活哲学。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不仅在外语界是议论的热点,更成为社会关注的文化视角。跨文化交际能力既是一种特殊的交际能力,也是一种现代社会理念在多元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同时还可视作微观层面上的一种世界观、哲学观、文化观和社交观。文化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必然多元化 多元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三千多年来,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希腊文化传统,以孔子、老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传统,以犹太教先知为代表的希伯莱文化传统,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统以及非洲文化传统等始终深深地影响…  相似文献   

3.
比较历史分析表明,国家法对习惯法、民间法等不同类型法律的超越与替代是国家政权由间接统治转向直接统治的关键之一,也就是现代国家取代传统国家的关键之一。尽管国家政权在中国相对早熟,古代中国的国家法仍并不足以使君主达成对社会比较彻底的直接统治,晚清民初以西方司法制度为蓝本的改革也没有真正带来国家法在中国社会中的扩张。中国共产党具有改造传统社会的强烈愿望,但在其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中也同样面临着国家法扩张的困境。作为抗日根据地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诉讼程序的便利化、实体法的现代化以及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创造和扩散,不仅有效地拉近了政府与人民的距离,而且有助于实现国家政权对社会成员的直接统治。  相似文献   

4.
冯建辉 《前沿》2010,(13):34-37
当代中国政府正面临着由传统的管制型政府向现代的服务型政府的转型。这需要当代中国政治哲学予以学理性关注。社会层级结构理论是把握马克思哲学本性而面向中国问题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新范式。"权力至上"的传统社会层级结构对当代中国政治实践具有深刻影响,因此,需要从改造深层社会结构入手,逐步改造传统社会层级结构,把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社会层级结构转变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市场经济、服务型政府和公民社会所构成的三维制约的社会结构,以推进当代中国政府转型。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古希腊苏格拉底之死为切入点,探求哲学的本质、使命以及哲学的生存发展问题.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大案”.导致苏格拉底之死的原因有起诉因、政治因和哲学性格因,而苏格拉底的哲学性格,即“牛虻精神”是苏格拉底之死最真实的原因.苏格拉底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哲学的三大使命:求善、授法和批判,这三大使命是哲学的生命之本、动力之源、发展之基,也是苏格拉底以死为代价给后来、当下乃至未来的哲学指明的生存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西方文明史上 ,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和处死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印象深刻的原因在笔者看来有三 :一、古希腊是民主政体 ;二、苏格拉底是伟大的哲学家 ;三、苏格拉底没有犯任何罪行。将这三者作为前提条件进行推理 ,好像无论如何也推不出“苏格拉底应该被判死刑”这样的结论 ,但事实恰恰是 :公元前399年 ,雅典人民以360票对140票判处他死刑。后人想不通 ,“在这么一个自由的社会里 ,怎么可能发生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呢” ?疑点没有消除 ,所以人们印象深刻。在研读完美国学者斯东《苏格拉底的审判》以及相关的著述后 ,笔者倾向于认为 ,虽然民主…  相似文献   

7.
民间法是一种相较于国家法意义层面的民间性规范体系,其以民俗、风俗、习惯等为主要表现形式。中国传统民间法在社会历史及实践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形成了自己的根本特质。首先,中国传统民间法是一种生存经验的文化总结,生于乡土、长于乡土;其次,中国传统民间法是一种具有实效性的规范体系,契合司法实践,秉具经验理性;最后,中国传统民间法还是一种共同信仰,其以纠纷解决、秩序理性为其最终归宿;中国现代法治秩序的建构离不开对于中国传统民间法特质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编后语     
贵刊上期刊登了周利娜《苏格拉底之死与民主———读斯东的<苏格拉底的审判>》一文。作者认为 ,“真正杀死苏格拉底的元凶并非民主本身 ,而是缺乏法治的民主” ,“苏格拉底之死 ,是有民主而无法治造成的悲剧” ,其根本原因在于“雅典社会是一个民主社会 ,但不是一个法治社会”。笔者对此论断却不敢苟同。柏拉图的《克里同篇》曾阐明了苏格拉底拒绝逃跑、选择服从法律判决的理由 ,表明“雅典社会不但是一民主社会 ,且是一法治社会”。事实上 ,斯东本人也同样不认为“苏格拉底之死是由于雅典缺乏法治的民主”所致。他认为苏格拉底之所以与他的…  相似文献   

9.
贵刊上期刊登了周利娜<苏格拉底之死与民主--读斯东的<苏格拉底的审判>>一文.作者认为,"真正杀死苏格拉底的元凶并非民主本身,而是缺乏法治的民主","苏格拉底之死,是有民主而无法治造成的悲剧",其根本原因在于"雅典社会是一个民主社会,但不是一个法治社会".笔者对此论断却不敢苟同.柏拉图的<克里同篇>曾阐明了苏格拉底拒绝逃跑、选择服从法律判决的理由,表明"雅典社会不但是一民主社会,且是一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10.
刘伟  古小东 《前沿》2005,(5):167-169
2004年7月1日颁布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是世界上以单行法形式颁布的第一部行政许可法。对政府改革来说, 这部以“规范行政机关的审批行为”为主要目的的法律从政府管制方式改革的角度撕开了传统体制的铁幕, 将帮助中国打造一个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限政府”, 同时也是实现转变政府管理模式, 在“10年内建成可问责法治政府”伟大目标的加速器和发动机。  相似文献   

11.
西方哲学史上的"苏格拉底问题"说明柏拉图等人对苏格拉底言行的记叙,与历史上真实的苏格拉底并非一致,这一问题映射在身体的认识上,是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思想绝然不同。与柏拉图坚决摒弃身体对思想的影响不同,苏格拉底认可感性的身体。苏格拉底实现古希腊哲学从自然转向身体,在社会上他以身为教,最后以身殉道。在他身体力行其哲学时,他既揭示灵魂的理性力量,又对感性的身体尽力彰显,以图把感性的身体作为其认识人类自身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未确立沉默权有其社会和文化的原因。中国传统思想中权利意识淡薄、民众对政府信任与依赖的传统、对秩序的偏好与自由的疏离的法的价值取向、法学界盛行的工具主义程序理论 ,是其观念原因 ;当前社会治安形势日趋严峻、犯罪率上升、控制犯罪能力落后 ,是其社会原因 ;我国刑诉法现存的强职权诉讼模式 ,是其制度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从目前国际社会来看,食品卫生法与传统社会治理相联系,突出政府许可和处罚,属于第一代食品保障法。而食品安全法则与现代社会治理相联系,以科学的风险评估为基点,兼顾行政许可与行政指导,政府宏观监管与企业微观保障,属于第二代食品保障法。"华中农业  相似文献   

14.
一个多世纪以来,传统法("礼")在中国被当成法治的绊脚石遭受唾弃.本文试图说明"母以子为贵"是中国传统社会"礼"的表现形式."礼"要求每个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从而维系稳定的社会秩序.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持着传统农业社会的结构,农村人口的"男孩偏好"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无论我们是否承认,传统法的"礼"在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依然普遍存在.然而,在传统法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上,我们又有必要分清良莠,并根据时代的要求和价值取向重新解释中华传统法文化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从皇帝的圣旨、诏谕,国家的法律到地方政府官员的政令,大多要不了多久就会成为一纸空文,表现出律令与实际社会生活的严重脱节,这就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具文现象”。本文以清代禁赌禁娼为主要事例,讨论了此种社会现象的成因和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改革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调整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过程。在传统社会体制下,政府单一承担了组织社会生产、管理社会生活的功能,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建立,传统体制那  相似文献   

17.
知识经济时代到来让在工业时代清晰的行政法"脸谱"变得模糊不清。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社会管理范式为"自我—法—安全"的社会。中国传统行政法在知识经济时代必然陷入困境无法自拔,最后的命运是被抛弃,必须创新与重构与"自我—法—安全"管理范式相契合的去国家主导性的行政法。去国家主导性行政法主要任务是界分政府、公民、公民社会组织的边界;设计协调政府、公民、公民社会组织三大子系统以及调整三大子系统系统有序、可持续运作所处的战略语境和结构的机制;设计实现由三大子系统构成的系统维持高级序参量的制度。  相似文献   

18.
微观察     
《乡音》2014,(1):1-1
中国应采取法无禁止即可行的原则 《新京报》: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政府是一个无所不管的强有力的机关,但改革开放对于这样的理念提出了挑战。中国作为一个市场经济法治国家,应该采取法无禁止即可行的原则,即在市场经济和法制社会中,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从事什么样的活动,这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当然为了社会的利益,法律可能有些限制,但在限制...  相似文献   

19.
系统论视野下中国古代的礼与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法是礼与法的共同体,中国传统社会是礼与法共同运作的有机体。中国古代礼与法关系问题的讨论,以往的研究视角多采用历史分析法,从礼与法的起源、各自的作用、国家主义的立场等方面予以探讨,这对于明晰两者关系、理解中华法系的精髓和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基本精神是颇有助益的。本文尝试着将卢曼的法律社会学的系统论导入礼法关系的分析架构中。中国古代社会本身是由礼与法构成的独特社会结构,本文并非指涉礼法关系的内部结构,而是从社会结构这一个外部的视角,以系统论的思路与方法探究两者的关系,以系统功能分化的理论探究中国古代礼与法运作过程中出现了三个方面的悖论,表明在中国古代礼法没有相对的系统分立,而是浑然一体的。  相似文献   

20.
赵大鹏  孔兆政 《求索》2007,(12):49-51
古代中国是以礼为治的社会,调节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核心规范体系是礼,而不是法。中国古代是在刑罚的意义上理解“法”,传统的法只是儒家伦理精神制约下的辅助之物,缺少自己的独立品格。我国现代社会治理需要确立法的形式正当性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