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意德 《求索》2005,(10):186-187
预设是语言学中一种特殊的认知现象,对预设的设定和理解是一个心理认知过程,它涉及到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语境等诸多因素。话语是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预设对话语理解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对预设的推导就没有真正的话语理解。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角度探讨预设与话语及话语理解的关系。一话语与话语意义对于话语(discourse),语言学家们有不同的解释。布朗(Brown)和尤尔(Yule)认为,“话语是一个过程,是说话者或作者在某个语境中用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或实现自己的意图的词、短语和句子”。[5]威多森(W iddowson)则把话语定义为…  相似文献   

2.
自从“灰色”概念引入语用学研究领域以来,它在言语交际中的正负作用越来越被人们关注。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出发,正确把握灰色言语信息的特征,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灰色话语的形成机制,有意识地设置或排除它,从而让其更好地为言语交际服务。  相似文献   

3.
胡慧 《求索》2006,(12)
在文化比较交流中要避免语用失误,参与交际者必须共同遵守会话合作的原则、礼貌原则,注重会话含义的理解。也就是说,说话、听话者要互相体谅,要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根据交际对方各方面的实际情况以及交际时特定的情景、语境恰当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合情入理地推测和确认对方话语的含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4.
社会中的任何人都离不开言语交际,并通过言语交际来传输信息、传播价值观。鉴于主流社会是语言的主导力量的,社会中使用的语言大多是主流社会认可、认同的语言,社会中盛行的价值观往往是主流社会主张、确认的价值观。本文通过对男性话语权利在言语交际中三方面的分析来揭示言语交际背后所隐藏的文化价值观,以凸现语言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性别观念及如何制约人们在性别问题上的思考方式。  相似文献   

5.
话语是思想的凝聚,革命特指暴力手段夺取政权。在解释学视域中理解"革命"话语包括三个维度:前见基础、文本互动和视域融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是理解革命话语的前见基础,包括了颠覆国家权力、期盼圣人救国和追寻道德理想三个特征;通过"附会"的文本互动形式,理解者不断缩短阐释革命话语的"文化间距";在这个过程中也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儒家文化的内在交流、会通的机理;最后,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与儒家革命文化会通于中国革命历史逻辑之中,彰显了传统革命话语的现代转化,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张丽红  刘祥清 《求索》2013,(7):170-172
文化视角的传播主要研究外宣新闻源文本与目标语文本在语言、文化和交际维度的变通,因其各自所蕴涵的不同文化意识形态等导致外宣新闻话语的差异和冲突,外宣者试图从多维生态语境中构建语言层次、交际层次、文化层次等多维度的适应与适应性选择,从而引起译入语文化语境对原意的适当重构与改动,有利于促进外宣新闻受众的接受,更好地传播本国文化,树立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7.
话语是思想的凝聚,革命特指暴力手段夺取政权。在解释学视域中理解"革命"话语包括三个维度:前见基础、文本互动和视域融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是理解革命话语的前见基础,包括了颠覆国家权力、期盼圣人救国和追寻道德理想三个特征;通过"附会"的文本互动形式,理解者不断缩短阐释革命话语的"文化间距";在这个过程中也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儒家文化的内在交流、会通的机理;最后,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与儒家革命文化会通于中国革命历史逻辑之中,彰显了传统革命话语的现代转化,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跨文化交际的最终目的是使交流双方使用得体地道的语言,并能结合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规约合理正确的表达和理解,成功地进行交流。本文首先提出了言语表达是否得体直接影响交流的成败与否,分析了文化差异是影响言语得体的主要因素,然后提出了言语表达得体应注重文化差异,从宏观和微观上加强文化熏陶,建立文化认知图式,注重交流语境,掌握交际策略,合理得体地使用语言。  相似文献   

9.
警察言语交际是说与听,即表达与反馈的互动过程,说与听,既互相对立又彼此关联,互相依存,互相影响,构成了警察言语交际的一个完整的信息交流系统。“听”绝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一种主动回应。因此,警察在言语交际中不仅要善于说,更要善于听。“听”,是双方沟通与合作的基础,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人民警察善于倾听,不仅体现了对交际者的尊重,而且在自杀危机干预、人质解救谈判等警务活动中,更是我们获得言语交际成功的秘诀。善于倾听,可以改善交际双方的对立情绪,可以了解对方的思想、情绪、需求及交际策略,获取并理解相关的情报信息,并为自己…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问题根源深远,开始是新中国建立之初,汉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的话语压力造成的认同危机,随着社会现代化的深入,现代性也引发了少数民族文化认同危机;最后是全球化加剧了全球性的身份认同危机。阐述了少数民族文学的创作概况及其在构建少数民族认同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构建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论警察言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警察言语是指警察在警务活动中,为履行法律所赋予的职责,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并争取良好的社会效果而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际的言语活动(完整的名称应当叫警察的口头言语)。警察言语,通俗地说也就是警察的话语交际,这一现象属于言语交际学解释和描述的对象。语言学家们已经公认,言语是一种对策,是应付社会交往的策略或方法,这似乎已点出了“说话”的实质意义,但是对于警察来说,言语行为还体现着一种责任,而同  相似文献   

12.
向学春 《求索》2008,(9):113-115
语言的文化价值问题即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问题。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并作为全民的交际工具、思维工具而存在,它的社会性使其像一面镜子一样忠实地反映一个民族的全部社会历史文化,包括这个民族观念的、制度的和器物的多个层次多个角度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内涵。本文采用动态和静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汉民族言语交际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女用男称现象及其形成的社会文化根源,为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文化的全方位研究提供可资参考的多维视角和线索。  相似文献   

13.
在自然语言中,委婉话语作为人际交往的言语中介,反映了主体的审美追求,同时也是人类审美意识的突出体现.文章围绕即兴而却闪烁睿智的委婉话语是否蕴涵美之素质的问题,探讨委婉话语审美研究的哲学渊源.研究发现:委婉话语具有含蓄美、空间美和意境美的审美属性;委婉话语的使用遵循风雅原则、巧妙原则和和谐原则,这不仅出自人类的趋美心理,而且是话语中所蕴含的超越性和契合性特征的审美意识使然.  相似文献   

14.
语言的交际总有一定的认知语境,语境是人们理解语言的条件和基础。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话语者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选择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使听话者理解,并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论隐性冲突话语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艳玲  杨文秀 《求索》2013,(12):153-155
隐性冲突话语是双方在交际目的冲突的情况下,以隐蔽的方式表达各自目的的话语。其后期有两种发展趋势:一是在交际双方使用隐性冲突话语未达到交际目的且坚持达到时.隐性冲突话语发展为显性冲突话语:二是当交际双方或其中一方放弃、转移、搁置、中断目的时,隐性冲突话语随之结束。  相似文献   

16.
目前非言语交际往往通过具体的列举来分类,虽然清楚明晰却难免顾此失彼。若按交际手段分类,将非言语交际分为直接交际和间接交际两类,即可涵盖所有形式。这里的直接交际是指交际者由自身身体而不借助他物发出的交流信号,主要包含副语言和身体语;间接交际是指交际者通过自身身体以外的介质进行的交际,主要包含物体语和时空语。文中对副语言、物体语等重要概念也进行了重新定义。相比而言,直接交际可控性强、直观性强、文化蕴含相对有限,而间接交际反之。此分类法亦适用于人类交际形式的分类,即人类交际亦可分为直接交际和间接交际,从而为交际分类提供了新的角度。由此人类交际可被归纳为直接交际、间接交际及直接交际+间接交际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17.
马京 《思想战线》2003,29(1):55-60
语言人类学的学科定义以及语言实践、言语行为、指引性和参与性等理论方法的研究视野加深了我们对语言的理解。把语言视作一种交际工具、一种思维模式、一种文化实践 ,即一种行为形式的语言观 ,使得这门边缘学科能够创造性地继续影响它所吸收养分的人文社会学科 ,同时对我们理解语言对于人类的意义有其独特的贡献。语言人类学是人类学背景下的语言和言语研究 ,是把语言作为文化源和言语作为文化实践的研究 ,是语言学的一种人类学阐释。  相似文献   

18.
预设是言语交际双方已知的共有知识 ,或至少是听到话语之后总能够根据语境推出来的信息。他不仅与语境有关 ,而且与语言结构以及语言结构意义也有一定的关系。语义预设的缺陷为预设的语用分析提供了可能。预设的推理和投射性质决定了它在语用分析中呈现出动态、切适与互明等特征  相似文献   

19.
交际信息的载体包括言语交际符号和非言语交际符号,副语言是言语交际符号以外的符号形式,它在人类交际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汉语成语里大量描写副语言的词条,足以说明副语言习俗是在有声语言基础上得以广泛运用的,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而成的。在汉语成语里,副语言展现出了鲜明的特点,即丰富的内涵与细腻的描写;传承的习俗和厚重的文化。  相似文献   

20.
吕欣 《新东方》2007,(5):50-53
一、关联理论研究意义语用学研究的两大主题就是话语的生成与话语的理解。最初,Grice(1975;1981)会话含意理论模式以说话人为出发点,提出意向(intentional)交际的观点,设想说话时遵守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