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保障公众知情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众知情权是公众的一项基本权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公众知情权的多少,是政府同人民关系是否密切与和谐的标志。保障公众知情权,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有利于推动社会公平正义,营造诚信友爱氛围;有利于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2.
公众参与已成为当今民主宪政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制度之一,然而,非理性的公众参与不仅不能起到建设法治社会的作用,反而容易引发行政法治危机。健康有序的公众参与,一方面需要行政主体提供规范有效的参与平台、实施行政决策的公开、建立参与回应机制以及明确参与者的责任;同时,另一方面也需要参与公众自觉规范参与行为,依法有序参与。法治国家建设中的公众参与需要在法律规范下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3.
公众知情权是公众的一项基本权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公众知情权的多少,是政府同人民关系是否密切与和谐的标志.保障公众知情权,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有利于推动社会公平正义,营造诚信友爱氛围;有利于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4.
公众参与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当前,公众参与在反腐败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继续扩大公众有序参与成为推动我国廉政建设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客观要求.巩固公众反腐败参与主体地位、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拓展公众参与渠道、加强社会廉政文化建设、完善法律制度建设等是进一步引导公众合理、规范、有序、合法地参与反腐倡廉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社区是城市社会最基本的单元,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积极有效地参与社区治理,事关基层社区和谐发展,事关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本文以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为研究视角,通过分析公众参与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推进公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发展人民民主与促进党群关系和谐之间存在着内在关联性.发展人民民主有利于增进党群之间的政治互信,有利于抑制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有利于构建合理的利益格局,为党群关系和谐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现阶段以人民民主促进党群关系和谐,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拓宽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相似文献   

7.
正《学习时报》8月19日刊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文艺的文章说,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有利于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健全社会矛盾源头预防机制,最大限度防范社会矛盾激化。要完善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健全社会公示、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8.
健全社会管理格局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福旗  莫令娥 《求实》2005,(12):47-49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创新,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明确社会管理格局中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政府社会管理的职能定位、社会组织的协同功能、公众参与的积极作用,以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构建社会管理的"多中心"主体治理结构,使社会和谐、稳定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9.
政党关系和谐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在革命和建设的合作实践中形成的必然结果,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下,政党关系和谐有利于实现利益的整合和扩大有序的政治参与,并在维护社会的廉洁公正及巩固与扩大统一战线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必须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政党关系和谐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顾华详 《唯实》2012,(4):67-71
法治建设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制度基础和根本保证。依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坚持构建确保社会安定有序和谐稳定的法治机制,构建保障公共安全预警防控体系高效运行的法治机制,构建强化宗教事务和虚拟社会管控的法治机制,构建并强化各部门联动共抓、共同维护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责任机制,确保依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推进,并且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进一步予以了强调。人大及其常委会在行使各项职权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扩大公民的有序参与,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一、扩大公民有序参与人大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扩大公民有序参与人大工作,是落实“三个…  相似文献   

12.
卢仓报 《江淮》2011,(7):36-36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可以说,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各级党委、政府在推进科学发展中必须要解决好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刘海霞 《兵团工运》2016,(12):20-21
正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性作用。"在201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也明确地指出,群团组织是创新社会治理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合理配置职能和资源,支持群团组织依法参与社会事务管理,把适合群团组织承担的一些社会管理服务职能  相似文献   

14.
《实践》2015,(4)
<正>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的改革要求。社会组织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主体和依托,在参与社会管理、改善社会治理结构、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承接部分政府职能转移、  相似文献   

15.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包括五大内容:强化服务为先、广泛参与、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管理理念,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构建新型的社会制度体系、保障体系、服务体系、防控体系和责任体系,健全高效的诉求表达、利益协调、矛盾化解和应急管理机制,推进社会管理专业机构、队伍和载体建设.深入研究社会管理问题,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对于保证当代中国在稳定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依法管理宗教事务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以适应宗教和谐、社会和谐的要求。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宗教事务管理工作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同时也存在不完善之处。从宗教立法和执法两个层面改善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宗教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1年"七一"讲话中强调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8.
社会治理的基础和工作重点在基层,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最为基础的组成部分。加强新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有利于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有利于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的整体水平;有利于增强基层社会自治能力,对实现新疆长治久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新疆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没有实现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话语体系转换;二是基层社会治理片面化;三是社会组织发育不健全,社会治理主体缺失;四是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不畅,效果不佳。要构建多元化的社会治理主体,承认社会的相对独立性,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推动形成社会治理主体平等关系;有机地把国家、社会、公民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维护新疆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9.
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校园,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条件,是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崇尚真理、公平正义;民主法制、诚信友爱;充满生机、安定有序是和谐校园的三个主要特征.构建大学和谐校园要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根本,发挥依法治校、民主管理、服务育人三大作用;建设好"两课"教育、校园文化、网络平台三大阵地.  相似文献   

20.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公民有序参与角色的现代转型表现在公民参与由"被动型"管理客体向"主动型"治理主体,由"人治型"管理客体向"法治型"治理主体的角色转型。公民有序参与角色的现代转型是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需要,而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和公民参与角色的现代转型,制度现代化是一个关键。因此,从制度建设角度来探讨公民有序参与角色转型及其路径,通过制度安排来提升公民制度参与的权利意识、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对实现公民参与角色现代转型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