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时代论纲     
研究时代性质,必须把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与"三种社会形态理论"统一起来作为理论工具。以此为工具研究当今时代,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条件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共存、竞争发展的时代。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学术界就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围绕着“三形态说”和“五种生产方式说”展开了热烈的论争。笔者认为,这里存在一个如何历史地看待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起点问题。如果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纵观马克思一生对社会形态理论的研究过程,可以发现:马克思创立社会形态理论,首先是从私有制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出发的。  相似文献   

3.
黄斌 《探索》2012,(2):168-172
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依据的事实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现实实践,它的理论和方法论指导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理论体系在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同时,也为该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即:回到"整体的马克思",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鲜活实践,全面、系统地研究和探寻社会形态理论的宽广内涵,深化社会形态发展规律与活动规律的认识,进而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相似文献   

4.
“五种社会形态说”不是马克思的原意,而是“苏联模式”的产物,其实质是“单线发展”论,不符合非西方国家的历史和现实的事实,在实践上造成了严重失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造成了理论困惑,造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歪曲性认识.文明类型研究可以实现对社会形态理论的创新,使理论更加符合历史和现实的实际.  相似文献   

5.
从发生学的意义上理解社会形态范畴的形成,是深化社会形态理论研究的基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首个重要成果,其中阐述的异化劳动是研究社会形态范畴萌发的重要基点。马克思正是在对劳动的分析过程中开辟了一条通过生产劳动理解历史之谜的道路,并触摸到了社会形态范畴形成的生长点——社会结构与历史分期思想,从而为社会形态范畴的萌发做了理论上和方法论上的准备。因此,深入挖掘马克思异化劳动观的形成及其对社会形态范畴生成的影响,对于理解马克思如何在研究中从一个范畴转向另一个范畴,最终形成思想之网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认为,代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工具依次发展的三大阶段决定了社会分工、经济运行方式和社会形态发展的三大阶段。人类社会的五种非依次更替的历史形态与社会形态的三大阶段存在着对应关系。社会形态的三大阶段各具特征。本文认为中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在社会形态上,从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在历史形态上,从传统社会主义转向现代社会主义。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到社会转型基本完成的整个历史时期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在科学研究和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统治地位的“五形态说”其实是后人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一种误读,不具备充分的文本依据。“五形态说”本身也存在着明显的理论缺陷,既缺乏足够的经验事实的支持,更给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造成了矛盾和冲突。马克思对人类历史的分期理论比较明确的是“三形态说”,即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个人的全面发展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 近年来,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日益引起我国学术界的重视,人们围绕着“五形态”或“三形态”说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既是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是对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的研究日趋深入、细致的结果。总括我国学术界占主导地位的观点主要有如下两种:一是认为“五形态”说是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因而其适用于一切民族和地区。这也是传统的观点,在哲学教科书以及许多论著中都不难见到。随着马克思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即  相似文献   

9.
刊首寄语     
《唯实》1990,(5)
编者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关于计划生育和人口老化的思考》一文,该文说理充分,文字流畅,深邃的分析给人以颇多的启迪。篇幅虽然长些,但读起来是一种享受,所以破例全文发表。同时发表一篇议论人口问题的文章。《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历史发展》一文,从动态的角度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作了考察,并提出了马克思的四大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形态理论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世梅 《学习论坛》2006,22(8):66-68
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经济形态与社会形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他认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可概括为三大社会形态依次演进、五种社会经济形态先后更替的过程,阐明了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这一理论在现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社会形态理论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和基石。马克思运用当时人类学、实证科学的最新成果,通过对人类史前社会和东方社会的全面系统研究,在未来社会、原始社会以及东方社会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的理论进展,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社会形态理论中先前比较薄弱的环节。  相似文献   

12.
"富有"与"贫困"作为经济学上经常使用的一对范畴,马克思对此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为其赋予了"人的即社会的意义"。围绕人的发展状况,马克思提出了"三种社会形态理论",即"人的依赖关系"社会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社会形态和"个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形态。在三种社会形态的演进中,人的"富有"与"贫困"状态也在相应地发生着变动。对人的"富有"与"贫困"的思考与研究,对于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富强观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让我们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从国富走向民富的必要性以及"富有"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学说与物役性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学说与物役性理论张一兵我已经指出过,在马克思的历史分期理论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逻辑视角,一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的客体向度。在这一观察视角里,马克思主要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物质生产运动和客观规律出发,用社会历史的客观结构(生产...  相似文献   

14.
社会形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超越把"三形态论"与"五形态论"对立起来等认识的分歧,需要立足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社会多维性、辩证演绎、现代社会资本性和多重审视视角,是整体的马克思主义视域下马克思社会形态思想的四个突出特质。  相似文献   

15.
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亦可称五种生产方式理论,或五种社会经济形态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一般说来大体会经历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共产主义五种循序演进的社会形态。这也是我国史学界的传统看法。可是,近几年,一部分史学工作者对此提出不同的看法,因而引起了论争。争论的实质是:历史的发展是五种社会形态——更替发展,还是多线发展的。现将论争作一简介,供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
戚嵩 《理论建设》2020,36(3):89-95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历史生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为统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供了方法论与现实路径。对此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我们深刻体悟"五位一体"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从而增强我们同心统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自觉思想力量,也为我们全面深刻理解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对当代世界现实生活的理论阐释力,提供一个重要的楔入点和哲学范式。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历史分期理论是在唯物史观视域下理解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的学说,为探析人类文明形态的理论内涵、主要特征和价值旨趣提供了新视角。在理论层面,中国式现代化社会形态为马克思历史分期理论提供了研究范式。独具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马克思历史分期理论的时代表达。就现实层面而言,人类文明新形态对马克思历史分期理论进行了创造性发展,如物质生产实践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石,人民群众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体要素,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旨归。从价值层面看,“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擘画了人类文明发展新图景,破除了“文明冲突论”带来的文明危机,体现出文明共生互鉴的辩证的文明观,开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崭新境界。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既探索人类社会发展从低级向高级形态演进的一般趋势和规律,又揭示不同民族和国家的独特的发展道路,对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探求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具有的独创性以及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也将不断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对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的谬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实公有制的本体性认识,要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科学把握,从马克思主义的元理论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定位,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国家理论研究在马克思逝世后的一段时期内没有得到长足的进步。战后西方学术界的马克思国家理论研究普遍抗拒阶级主义的国家工具论,转而接受一种多向度的而非单一的阶级统治性质的国家。批判国家阶级性、指向国家社会性构成了当代马克思国家理论研究的共同话语,马克思国家理论话语权的崛起正是基于对马克思国家社会性问题的追问。在当代国际化的理论场域中,努力提升马克思国家理论的话语权,应将马克思的国家理论研究放于开放性的全球化的历史语境之中,并合理归置文本与现实的关系,竭力拓展马克思国家理论的研究视野,借鉴学术资源,转变话语风格,创新话语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