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把全面调整和“革新”苏联与美国、西欧关系作为其外交“新思维”的基石,殚思竭虑,全力以赴,故对亚太方向虽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相比之下显得用力不足,进展也未及所愿。至去年下半年,在苏美、苏欧新关系框架已定,形势基本明朗的情况下,苏审时度势,主动出击,对亚太、特别是东北亚地区努力开展新的外交,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一、与南朝鲜关系取得突破,双方已在正式建交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一)政治关系发展迅速。1990年6月4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与南朝鲜总统卢泰愚在美国旧金山会晤,商谈两国建交问题。同年9月30日,苏联南朝鲜宣布两国从即日起建立正式外交关系。12月13日至16日,应戈尔巴乔夫邀请,卢泰愚对苏联进行正式访问,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人对苏联时期外交政策的反思 ,是俄罗斯外交思想渊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苏联时期外交政策的反思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随着“民主化”、“公开性”的推进即已展开 ,并且成为苏联外交战略调整的重要推动力。这种反思在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继续进行着。如果说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对外政策的反思主要是为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新思维提供理论依据的话 ,那么 ,到这一时期 ,这种反思又构成为俄罗斯外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背景。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行对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战略。这种外交战略决定了在对外援 助中中国必然把援助越南、朝鲜等东方社会主义国家作为自己的首选对象。中苏分歧日益扩大后, “一边倒”战略名存实亡。为了拓展外交局面,中国进一步加大了对外援助的力度  相似文献   

4.
越南停战后,越南与苏联的外交 (一)越南在苏联外交上的地位: 考察越南在苏联外交上所处的地位,必须从与它关系密切的苏联的对美政策、对华政策,意识形态政策等方面来考虑,关于这些方面上文已颇为详尽地论述过,现概括如下: (1)到目前为止苏联把支援越南作为它重要的外交课题而大肆渲染(如苏共第二十三大和二十四大决议等等)。  相似文献   

5.
公众外交,西方称之为文化外交,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冷战中美国对东欧的公众外交,即美国政府对东欧人民的以传播美国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外交,是美国对东欧"双轨政策"中的重要一轨,也是美国对东欧和平演变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美国对东欧公众外交的巨大成功,使美国与苏联,美国与东欧国家政府的较量中占据了上风。  相似文献   

6.
苏联剧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政治、经济、民族等的原因外,本文认为,肇始于斯大林沙文主义外交而形成于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霸权主义对外战略,在苏联剧变过程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它具体反映在苏联不堪重负的国力资源、超出实力的国际角色定位、错位的外交意识形态和失衡的外交决策机制上,因此,对外战略从以上四个方面对苏联剧变发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2006年中国继续开展全方位外交,努力抓住机遇,妥善应对挑战,外交理论和实践都有了新的发展,对外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去年的中国外交既兼顾整体效应,又注意突出重点,外交战略既有恢弘的理念,外交实践也有精巧的构思,外交策划还不乏有大手笔,在发展大国关系、周边国家关系、发展中国家关系和多边外交等领域均取得了重大进展,亮点频发,精彩纷呈,好戏连台,硕果累累。2006年,共有86位外国元首访问了中国,法新社就此评论到,“2006年中国在全球留下的足迹加深了,世界因此而震撼。”  相似文献   

8.
尤洪波 《东南亚》2001,(3):37-40
战后初期 ,苏联并不太重视东南亚地区。这是因为当时它的利益主要在欧洲 ,正忙于欧洲事务。有三件事情需要苏联去做。一是巩固既得利益 ;二是东欧局势不稳 ,亟须解决 ;三是对付美国的冷战攻势。因为冷战初期的主战场是欧洲。另外 ,经济实力不足和战后的重建也限制了它对东南亚的关心。随着后来国际形势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 ,东南亚在苏联外交中的地位也开始不断上升。整个冷战期间 ,苏联在东南亚地区的外交重点有两个 ,即越南和东盟。苏联对越南的外交政策从越南在苏联外交中的地位和苏联对越政策的目标来看 ,冷战时期苏联的对越政策…  相似文献   

9.
基辛格外交思想中有一个强烈的文化一国家模式理论,基辛格对俄罗斯(苏联)国家的文化的理解是建立在西方反俄思想传统的基础之上的,这一方面是由于其作为德国犹太移民的身份,另一方面也与他所接受的学术训练有关。同时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尖锐对峙的冷战格局是形成基辛格对俄战略观的重要外部因素。在基辛格的美国外交战略图景中,俄罗斯(苏联)国家始终是美国外交战略中永恒的对手。  相似文献   

10.
从二战结束直到80年代初期,对中东的政策一直是苏联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随着苏联、俄罗斯内外政策的调整,中东在其外交议事日程中的重要性一度有所忽略,但中东独特的地缘政治地位及其所蕴含的巨大经济机会,使得它在俄罗斯外交战略布局中正逐步经历着从边缘向中心的回归。  相似文献   

11.
战后苏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要求调整过去僵硬的外交政策,对现代世界有一个新的认识。赫鲁晓夫上台后,重新审视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了现代国际局势发展的几个原则性理论问题,形成了一整套对外政策理论,标志着苏联的外交战略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苏联一直致力于对1936年《蒙特勒公约》规定的海峡体制做出修改。1939年苏联与土耳其缔结盟约的谈判和之后苏联与英德两国的秘密谈判中,海峡问题都成为一项重要议题。二战末期苏联利用自己新的地位寻求对海峡体制做出“根本性改变”,招致英美的坚决抵制,导致了1946年土耳其危机。苏联在海峡问题上根据形势的变化采取了不同的外交,其中的成败得失对中国维护海疆安全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西班牙内战初期,苏联秉承其既定的外交原则——构建欧洲集体安全体系,争取同英法的友好关系,参加《不干涉协议》,加入不干涉委员会。但随着战局的发展,以及出于政治和战略等方面因素的考虑,仅两个月后,苏联便调整政策,转而通过物力、军力手段援助西班牙共和政府。苏联政策的转变也对此后苏联的国际处境及对外政策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秘鲁经济转型中的“经济外交”张怀林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冷战的结束,世界由两极“军事争夺”转向多极“经济竞争”,“经济外交”成了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为适应这种潮流的发展和其本身经济转轨的需要,秘鲁实行以“经济外交”为主轴的“新...  相似文献   

15.
应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的邀请,由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常务理事、《外交学会季刊》主编郑万珍率领的中国外交期刊编辑代表团一行6人于1999年1月22日至2月6日对美国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访问。我所《国际问题研究》主编参加了该团的访问,参加该团访问还有来自《世界知识...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的亚太政策殳祥娣一俄罗斯独立后曾一度奉行向西方"一边倒"的政策,其后逐步调整为以西方为主兼顾东方的"双头鹰"全方位外交,亚太外交在俄整个外交格局中的地位明显上升、不断加强,其主要意图是:(一)政治上不甘心当"二流国家"。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继...  相似文献   

17.
冷战后,经历了颜色革命的蒙古国在外交上进行了相应的“变色”,抛弃了以往彻底追随苏联的一边倒政策,采取多支点的外交政策。1994年,蒙古颁布了《蒙古国对外政策构想》,宣布实行不结盟、等距离以及全方位的多支点外交政策,并据此提出了“第三邻国”外交方针。亦即,除把中俄两大地缘邻国作为首要外交对象外,蒙古国还将美国、日本、印度、韩国、欧洲等视为“第三邻国”,并重点与其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的亚太政策殳祥娣一俄罗斯独立后曾一度奉行向西方"一边倒"的政策,其后逐步调整为以西方为主兼顾东方的"双头鹰"全方位外交,亚太外交在俄整个外交格局中的地位明显上升、不断加强,其主要意图是:(一)政治上不甘心当"二流国家"。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继...  相似文献   

19.
以意识形态之争为发端的冷战结束了,然而对于俄罗斯(苏联)对外政策所经历飞变的动因的争论却远未结束。研究外交政策或外交史,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研究内政与外交的关系,因为一国的外交是其国内政治的延伸。然而,这一理论逻辑却一再被学人们忽略和忘却。以俄美关系为基点的研究恰恰可以从这一“回归未来”的视角切入。  相似文献   

20.
苏联的演变和解体,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关于苏联演变和解体的原因,许多学者一致认为,必须进行综合分析,即既要看到内因,也要看到外因;既要看到经济因素,也要看到政治因素,以及理论、思想、外交、民族、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但是,苏联垮台的根本原因或关键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对此,学者们就众说纷纭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