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安是福     
在我的生活经历中,留下几次租房住的苦乐印记,其中一次在北京租房的故事让我难以忘却。那是一个星期天,我与爱人一同去一处平房集中的地方,想租一间房,暂时住一段时间。转了半天,才找到一处待出租的平房,可一看房子,我们为难了,那是两间房,由于房子里面拆了隔墙只能住一家。房左右两侧都是门,按房主说的价,两间房月租金800元,我心想,自己是临时住,只有一间就够了,租两间太浪费了。我们把自己的意思向房主说明。房主是热心肠的人,他说:你们可以先住在里面,过几日我在两间房中间打上隔墙不就行了。于是我就先交了一个月房租400元就搬进去住了…  相似文献   

2.
奶奶的小屋     
正有个地方不富丽堂皇,简陋不堪,但它却是我奶奶的青春、回忆,是奶奶赖以生存的家。那个年代的家庭大多都不富裕,可是生的孩子却多,奶奶生了6个,父亲排倒数第二,是家里唯一的男丁。成了家的父亲在村外围自己盖了房子,新房子建成,在爸爸的坚持下,奶奶搬进了我们家的新房子里。原以为是一家子幸福生活的开始,可是奶奶在自己的房间待了不足半月,突然不愿再住下去,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小屋。听父亲说,小时候的我也在那小屋里生活过,甚至还有我在小屋前的红澡盆里洗澡的照片,太久了,我早已不记得,以前的村子是什么样我也不记得了。现在的  相似文献   

3.
<正>2月2日,寒风刺骨,但钦州市家兴苑三区4单元的住户杨玉芬一家人心里却是暖洋洋的。一年前,他们告别住了12年的危房,搬进两室一厅的新房,再也不用在危房里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家兴苑是钦州市实施安居惠民工程而建设的一处廉租房小区。走进家兴苑,除了没有设置健身区外,与普通的商住小区并无差异,安保、保洁等物管和休闲绿地等设施齐备。小区附近还有学校和农贸市场,唯一不同的是,小区里的330家住户都  相似文献   

4.
孙伟 《传承》2010,(31):54-55
<正>江西井冈山的大井是朱毛同志的旧居,当年的红四军军长朱德就曾经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1962年3月,朱德千里来寻故地,重上井冈山。在大井参观毛泽东旧居时,井冈山管理局的领导问朱德:"我们正在准备修复您的旧居,请问您当年住在哪栋民房呀?"朱德十分谦虚地说:"我当年的房子就不要恢复了,有毛泽东同志的旧居就可以了。"他还嘱咐大家要多宣传毛主席,自己的可以不谈或少谈。朱老总的话语虽然不多,却充分展示了他一生的作风——虚怀若谷的伟大品质。  相似文献   

5.
我的家在北京。我们兄弟姐妹9个。我结婚的第二年,我妈妈去世。那时候,我哥哥已经是5个孩子的爹了。我姐姐结婚后也有了两个孩子。他们都顾不了家。我下面还有5个弟弟妹妹。我爸着急,说:“宁死作官的爹,不死要饭的娘。”我说:“您别着急,我搬回家来住。”我的弟弟妹妹是我和我爸一起带大的。 那年戴娆本来应该是4月18日出生。可4月2号那天,我不小心抻了一  相似文献   

6.
我的家住在海口市水巷口,也就是如今的骑楼文化老街。从小我便是在骑楼老街里跑着长大的,骑楼老街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对我而言,都熟悉得像家人一样。自打我记事起,骑楼老街就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破旧不堪。因此,我从没有想过我住了21年的骑楼老街会有今天的变化。"谁能想象,我们中山路这些破旧的老房子,现在能变得这么好看!"84岁的陈大爷已经在这栋骑楼里住了一辈子,他指着一张旧照片,乐呵呵地对我说。从照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像老街上的大多数骑楼一样,这间骑楼的墙面已经变黑,苔藓遍布,  相似文献   

7.
济南公安的新网络发言人2010年12月22日下午6时,段鹏在济南一客户的办公室里坐立不安。他不停地打电话,然后反复看时间。我已经很久没有这么焦躁过了。忘带身份证,不能住宾馆,家又回不去。难道今晚睡大街不成?段鹏说。作为山东省一家陶瓷企业的销售部负责人,这些年他从来没有如此窘迫过。  相似文献   

8.
人在一个地方住久了住熟了,总要或多或少地有些感情,当有一天突然地离开了,什么时候想了起来,说不定会跑来看看。至于为什么会这样,连你自己也说不清楚,反正就是想来走一走。是想寻找当年的人?是想重温往日的梦?实在说不准确。总之,就是想来走走看看。我年轻时在北京住过的地方,有几处常常出现在我的思念中,我最想去看看的,就是东直门里的那条羊管胡同。其实,我在羊管胡同只住了三年,比之我住过的别的地方,在这里的时间并不长。那么,为什么对这里如此钟情呢,以至在远离北京的那些年,只要想起北京来,就会自然而然想起羊管胡同。起初我还从来没有认真地想过,后来我理了理在各处的生活,这时才发现,我在羊管胡同度过的这三年,绝非一般意义上的过日子。我在这里度过的三年,让我尝尽了生活的滋味  相似文献   

9.
在圣彼得堡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如果在圣彼得堡住上一星期。他会说我已经非常了解圣彼得堡了;如果住上一个月,他会说我已经有些了解圣彼得堡了:如果住上一年。他就会说,我一点也不了解圣彼得堡。如此推理,像我等在圣彼得堡两脚生风暴走三天的家伙,就完全有资格当圣彼得堡的“全权代言人”了。  相似文献   

10.
裕民县江格斯乡切格村村民李广海一家告别住了10年的旧土房,搬进宽敞明亮的红砖房。他高兴地放起了鞭炮,引来许多村民前来观看。他高兴地说:“这是全靠种植紫皮大蒜发的财,今年我要继续扩大种植面积,获得更多的收入。”  相似文献   

11.
渠旧镇,崇左市扶绥县一个边远的山区小镇,今年春节前,不少群众欢天喜地搬进了新房。26岁的李凯欢外出广东打工已经有两年没回来过春节,今年特意回家"看看自己的新房"。"这是我家新盖的楼房吗,我差点都认不出来了。"回想起刚到家的情形,李凯欢略显"尴尬"地告诉记者,在门外"一时还没反应过来,感到很陌生",确认了好几次才敢走进自己的家。  相似文献   

12.
偷来的爱情     
我是个自由作家,整天呆在家里编造风花雪月的故事。虽说事业小有所成,但父母的不满却与日俱增:“究竟什么时候能找个媳妇?”“和你同龄的表哥,儿子已经5岁了。”……我不胜其烦,遂到市郊租了一间房子。这是套三房一厅的住宅,我搬进去的时候,另外两间分别被一对夫妻和一个单身女孩租了。周围环境颇为清幽,我很快便进入了创作状态。过了一段时间,我才发觉那个单身女孩长得极美:脸儿有一千般说不尽的风情,体态是剔就的那种温柔;明眸似水,长发飘飘。我顿时一见钟情。但每次与其碰面时,她总会迅速地让路,我忍不住多看其几眼,便会发现她的脸上渐渐挂满了冰霜之色。显然,她对我充满了戒备。  相似文献   

13.
来到城市已经两年多了,我自己感到已经离不开这个地方了,可是每当想到自己的环境,都不免有些黯然神伤。我的姐姐前年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一家省直机关,我们村出过十几个大学生,但只有姐姐上了研究生,到了省直机关工作,因此她是我们全家的骄傲。去年,姐姐生了孩子,由于姐夫家也是外地人,孩子没有人照看,姐姐就让我过来帮她照顾孩子。前些年,虽然我也曾到姐姐上学的地方住过几天,但根本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能跟着姐姐在城市里生活几年,我感到非常兴奋。我与姐姐的感情非常好,在5个兄弟姊妹中,她最看重我,因为我从小聪明伶俐,学习成绩好,姐姐…  相似文献   

14.
高玉花已经在北京市第一福利院里住了18年了。"我从没打算住进养老院,我有家、有儿女养为什么要进来呢?最  相似文献   

15.
今年8月1日,湖北省襄樊市樊城区太平店镇龙巷村10组村民、特困无房户章天基在村民们的一片祝贺声中,搬进了新家——一栋90平方米的砖房。章天基激动地说:“感谢党和政府.我终于有了自己的家,再也不用借住在哥哥家里了。”至此,樊城区实施的农村特困无房户住房新建工程全部完工.辖区80户无房户全部搬进了新家。  相似文献   

16.
贫困不是社会主义。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要力争在本世纪末消灭贫困。绝不能把贫困带入对世纪”。从去年7月到今年7月,四川省民政厅组织实施了“安县工程”,使全省7万余贫困农户在建国50周年之际,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瓦房,结束了世代长期住岩洞、窝棚的历史,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带给他们的温暖。今年6月,沪县中滩镇天全二组的徐泽银一家五口从世代居住的岩洞里搬进了新建的砖瓦房。84岁高龄,受了一辈子穷的徐泽银老人满眼含着热泪,颤抖着声音说:“我家祖祖辈辈住了几十年的岩洞,是共产党帮我修建于5间新砖房,这是我做梦…  相似文献   

17.
上个月,我在城里买了套二手房。房子是装修好的,我只刷了墙就搬进来住了。母亲从乡下来了。扛来一蛇皮袋桃子。我问母亲:“你带这么多桃子干吗?”母亲说:“给你的左邻右舍送点。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自家种的桃子,没施化肥,没喷农药,比买的桃子甜多了。”  相似文献   

18.
编辑老师:您好!我是山东人,在武汉当保安员。最近一段时间江西地区连续发生地震,11月26号那一次我们这里也感觉到有很明显的震动。我长这么大,还没从经历过地震,我听人说九江那边已经死亡好多人了,房子也都塌了,情况很严重。很多武汉人都去买了帐篷,打算晚上睡在外面。我心里很害怕,觉得我住的地方很不牢固,晚上都不敢睡着,我的几个队友也和我一样,这些天我们都是穿着衣服躺在床上的。晚上休息不好,就影响了白天的精神状态,我在工作中总是走神,已经挨了班长的批评了。现在地震已经过去很多天了,但我还是不能放心睡觉,地震有多可怕?我该怎么…  相似文献   

19.
老屋别情     
正人的一生除了亲人之外,还有一位与你朝夕相处,情深谊厚的"朋友",那就是房子。前不久上街,去了一家叫做"金点子"的小报打了售楼广告,回家之后心中五味杂陈,这54.7平方米的两居室,这么多年来为我们遮挡过多少风风雨雨,这墙、这门、这窗触摸过多少次,仿佛还留着我的体温……在这里居住了二十余年,搬进来时不足四十岁的光景,如今已经退休。这二十多年可以说是我人生的黄金期,  相似文献   

20.
中民 《中国减灾》2007,(11):60-60
“自从搬进了抗震安居房,我们家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外出交通都方便了,吃上了自来水,早晚还可以在门外的健身器材上锻炼锻炼身体,我们家的日子越过越好。”这是一位刚刚人住抗安小区的维吾尔族村民买买提的心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