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过改革开放20余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以城市化为主导的新发展阶段,其核心内容是通过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城乡关系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城市主导型  相似文献   

2.
《重庆行政》2007,(5):13-15
面对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建设"一小时经济圈"的新形势、新机遇,立足全市发展大局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探索一条科学发展、加速发展、协调发展新路子,有效对接成都经济区,重庆迫切需要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高地,形成成渝经济区中的重要战略节点,统筹大足县和双桥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刻不容缓。一、统筹大足县和双桥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一)统筹大足县和双桥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国内外区域发展实践表明,以重点区域的快速发展带动其他地区发展,通过非均衡发展的路径实现协调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白金 《前进》2004,(6):22-2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统筹区域发展,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就山西来说,亟需对全省的区域发展进行统筹和协调。省委书记田成平曾指出,我省今后一个时期将全力推进“五大经济结构调整”。其中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就是以太原率先发展为龙头,充分发挥太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大太原经济圈。作为距离太原最近的城市,晋中在大太原经济圈中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一、构成大太原经济圈的基本要素所谓城市经济圈,最早是由法国地理学家哥特曼于1961年在他…  相似文献   

4.
统筹区域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中央提出的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规划了我国区域发展的宏伟蓝图,对于今后我国各地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泉州市在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注重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政府调控为主导,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经济实力为支撑,多元推动,开放带动的城乡协调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彭俊 《学习与实践》2009,(7):140-143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武汉交通运输业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综合交通、现代交通、两型交通、和谐交通的发展理念,创新交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进一步抢抓机遇、真抓实干,统筹交通建设与运输服务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区域交通协调发展,统筹交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实现交通新一轮大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区域经济从整体角度的协调发展已日益显示出必要性和迫切性。将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相融合,实行区域整体联动发展,已成为城市获得新的发展机遇、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如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及以京津唐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城市群,已构成全国的一级核心区,成为我国城市密度最高、经济最发达、活力最强劲的经济发  相似文献   

8.
何棠 《传承》2011,(4):45-45
区域中心城市是在区域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城市,其核心内涵是经济竞争实力及其经济区域主导功能和文化影响力。次中心城市则是区域内介于中心城市与一般城市之间的城市,它与中心城市形成主副功能互补格局。发展中心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打造次中心城市,既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大战略,也是促进区域经济礼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统筹区域发展的大背景下,本文在介绍并评价倒U型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倒U型理论的一些修正,来明确指出区域均衡协调发展与国民经济相互间的复杂而多变的联系,为如何使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多中心与板块经济是中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特征,中部是区域发展的重要经济板块,承担组织和协调区域经济活动的枢纽作用。中部地区协调发展成为影响中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经济群,多中心城市与城市群是中部地区崛起与协调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成为影响中部地区综合竞争力与软实力的重要因子。要实现多中心互动、共赢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须以城市群经济体为载体,建立多中心互动与共赢机制,实现多中心协调发展;科学规划与布局,走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之路;合理统筹城乡关系,走新型城市化之路;坚持产业集中式发展,培育区域性产业园区或产业基地;构建广域性产学研平台,着力培育自主创新;发挥通道优势,大力发展"廊道经济"。  相似文献   

11.
李传军  刘拯 《重庆行政》2013,14(1):18-21
包头市作为内蒙古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切实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包头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全面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包头的战略抉择和重要任务.以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来统筹区域的发展,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一个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建设的系统工程。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组成部分,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多数城市的社会结构转变滞后于经济结构,这种滞后造成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许多不稳定因素。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南昌市民生工程遵循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相互结合、城市软实力与硬实力协调发展、统筹整体性和局部性等原则,在具体实践工作中取得良好效果,为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最近,杭州市为构建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加快农村和临安、富阳、桐庐、建德、淳安等五个县域城市的发展,研究出台了《关于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进一步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15年初步实现"规划建设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生  相似文献   

14.
关于构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作出我国已进入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发展新阶段的总体判断,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命题,目的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把我国城市和农村发展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通盘考虑、统筹规划,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发展理念、资源配置、政策调整和体制机制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综合配套改革、创新和总体推进。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经济的发展与产业集群密切相关,区域优势也日益体现在产业集群所形成的竞争力上。以中部城市武汉为例,探讨后发地区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特点和一般规律。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存在"扎堆"似的地理邻近,但是由于一定的产业基础,以工业基地为载体的产业集群也能够形成较高的分工专业化水平。同时,分工专业化和基于知识互动的创新在产业集群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金华市紧紧围绕建设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目标,坚持“产业共树、基础共建、优势共享、生态共保”的区域发展原则,按照“规划一幅图、交通一张网、产业一条龙、决策一盘棋”的要求,统一筹划区域发展,有效整全区域资源,较好地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襀了发达市与欠发达县的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发展 加快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十八大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区县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相对完整的行政区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城乡协调发展的推动力量,促进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于加快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工业化、信息化与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中国作为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如何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是我们长期面临的艰巨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形成了区域发展"两个大局"的重要思想。改革开放之初,在生产力基础薄弱的条件下,我国选择了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推动了中国整个经济的飞跃,但同时也带来了区域差距拉大。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探索区域协调发展,制定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中部崛起"等战略及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区域之间的差距,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仍然任重道远。十八大以来,实现区域发展由不平衡向趋于平衡、不协调向日益协调转变,成为我们党在新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提出协调发展理念,建设"三大经济支撑带",加大"老、少、边、穷"地区的扶持,建设自贸区。其历史经验与启示在于:注重以市场为纽带,构建"三大经济支撑带"内生增长机制;发挥政府作用,突破落后地区发展的瓶颈;加强中央政府统筹,推动地方政府的合作;以"一带一路"为抓手,在开放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党的二十大明确将区域发展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相联系,为县域城镇化道路指明了方向。研究表明,我国超大空间与超大人口规模的城镇化天然具有区域特性,不同区域分化互补的关系使行政区划上统一的县域分化为不同类型,并内在地要求县域城镇化必须具备区域分工的包容性特征。具体而言,“城市型”县域主要处于东部沿海地区,其城镇化建设以强化城市群经济人口承载能力为目标;“乡村型”县域主要处于中西部地区,其城镇化建设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升城乡统筹能力为目标。两者以区域分工的形式分别深化东部沿海与中西部这两大区域的比较优势,从而优化中国的城市体系与城乡关系,提升城镇化的发展质量与社会包容度。这一城镇化发展道路能够有效协调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是迈向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与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0.
马里兵 《群众》2007,(9):37-38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以加工工业为主体的现代制造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承接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主要区域。就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特别是工业化水平来看,现实的选项既包括发展现代服务业,也同时包括提升产业水平,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我们必须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统筹考虑和安排好制造业发展,当前重点是要妥善处理好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