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德国自19世纪下半叶实现了国家统一,并进行了大规模的统一法制建设,到20世纪初已建立了近代法的完整体系,成为大陆法系的典型国家。①德国法近代的发展及其现代化是建筑于中世纪法的基础之上的,受到中世纪法的强烈影响,②因此,研究中世纪德国法的法源,有助于理解形式意义上的近现代德国法及蕴藏于现代德国法律体系之中一脉相承的德国法律传统。 法源,即法律渊源,在法学上虽说有诸多含义,但本文所论仅限于法理学上通常所讲的形式意义上的法源,指的是根据法的效力来源的不同对法所作的一种基本分类,即法的创制方式和外部表现…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伊斯兰法的三个渊源即古兰经、圣训和"法学家的解释"的角度,全面梳理和分析了伊斯兰法的圣战思想。认为伊斯兰法圣战思想不是一个划一的、一成不变的教条(律),它在不同法源上有着不同的侧重和意义;本质上伊斯兰法圣战思想是各个时代,境遇不同的伊斯兰共同体应对内外危机、维护共同体利益的重要手段及精神武器,其根基深深植于对现实的回应中。  相似文献   

3.
在正式法源与非正式法源传统二分的法治话语下,一些重要的社会道德被学者当成正式法源,理由是其已融入法律体系且作用方式类似于法律原则。此类道德原则对司法而言固然重要,但这种做法混淆了法律原则与道德原则、模糊裁判根据与裁判理由的界限、侵损依法裁判的司法立场,正式法源论的立场难以站得住脚。鉴于传统法源二分法存在的弊病,效力法源和认知法源的新分类在一定程度上能澄清混乱和划定法源边界。与法体系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社会道德归属于认知法源,它们主要扮演裁判理由的角色,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转化为效力法源或与效力法源一起发挥作用。在正式法源阙如时,可优先考虑转化作为认知法源的社会道德,紧接其后再考虑将其他与司法和法体系关联紧密的道德转化为法源论据。社会一般道德虽不必然具有效力法源身份,但不妨碍通过司法转介技术重新发掘其法源性功能。  相似文献   

4.
司法机关会议纪要作为司法机关出台的指导性文件,对我国刑事审判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其能否取得刑法法源地位,尚存争议。基于刑法作为部门法的特质,无论是在法源理论上持何种学术立场,罪刑法定原则都应作为讨论这一问题的重要基础。在罪刑法定原则的约束下,一方面可以有条件地承认司法机关会议纪要作为"非正式法源"或"次法源"的刑法法源地位,另一方面也须对作为刑法法源的司法机关会议纪要提出适用原则的限定。  相似文献   

5.
《古兰经》既是伊斯兰宗教的最高经典也是伊斯兰教法中的基本法,依靠其功能的发挥,复杂又深具宗教背景的教法体系终做到了内外的和谐统一和有机联系,至今仍对广大伊斯兰世界产生着重要影响。鉴此,本文通过对教法含义、《古兰经》教法地位等问题的分析探讨,总结论证了《古兰经》在教法中应具有的四项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6.
由于学者们所秉持的立场不同,对民间法的法源地位的阐释也就不尽相同。从法治发展及其宪制化过程来看,各类民间法的法源地位发生了内部分化,成文化的民间法是法律的正式渊源,而习惯法和准成文的民间法是法律的非正式渊源。基于司法立场的法律渊源理论为法官法源提供了大致的方向,也一般性地规定了民间法的法源地位,然而民间法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境遇时有差异,一定程度地说明了法律渊源理论只能以静态的方式为民间法司法运用提供实体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试论台湾法源中的习惯──兼与大陆比较张帆研究法源──法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为了解决法由何种材料构成以及这些材料在作为裁判依据时各自的地位如何的问题。习惯作为法源,是法理学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海峡两岸在此点上差异甚大,考虑到大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  相似文献   

8.
东南亚国家是一个具有相当特殊性的法域,古老的习惯法、古代中国法、伊斯兰法、印度法在这一地区奇怪地混合,殖民地时期又受到欧美法的影响,从而完成了从古代法制向现代法制的转变。但比较而言,东南亚国家古代法制的产生及演变对其现代法制的形成具有根本性的影响。因而,研究其古代法制的产生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解决回族聚居地区回族党员信仰宗教问题,必须看到千百年来伊斯兰教文化的发展变化,看到伊斯兰教与回族人民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的联系和区别,实事求是地分析回族党员队伍的现状,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的要求,结合党的现行政策进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在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深入研究,大胆探索,正确划清宗教活动与民族风俗和文化传统的界限,妥善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0.
法治话语是以塑造法治认同为目标的法学表达。“据法裁判”是司法语境下的法治表征,法律渊源构成“据法裁判”之“法”的来源。因此,确定法律渊源的法源概念,应当被视为塑造“据法裁判”认同的法治话语。任何法治话语都是与特定法秩序相关联的、对特定法治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反思促进。因应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和中国特色法治话语建构的法源概念,应当以获致法理共识为目标,超越概念争议和功用定义,进而以形成性质定义之方式,有效彰显本土法治价值观,并就我国法治建设的现实问题给出有力回应。在具体构造上,法源概念应以“良法善治”为价值依归,将“效力”作为法源的类型要素而非概念要素,最终生成“包含权威性规范命题的事实”这一法理内涵。  相似文献   

11.
我国近代银行立法始于1908年,完善于1947年《银行法》。在近40年的法制建设中,既有《中央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单行法,又有综合的《银行法》等法律。还有数量众多的以"则例"、"条例"等名称出现的银行法规,构成了近代银行法的制定法渊源。此外,钱业习惯法对近代金融业的规范、监管起到了积极作用,也是银行法的渊源之一。制定法与习惯法在20世纪30年代前是相互依存,互补发展的,但随着国民政府金融统制的加剧,钱庄业被强制改造为银行,代表不同利益的制定法与习惯法规则,发生了冲突与博弈,习惯法随之消亡。  相似文献   

12.
《大清著作权律》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版权保护的成文法,尽管只是短暂适用,但其价值却十分巨大,它所显示的理念与我国传统的版权观念相比有着革命性的转变。清末版权法律文本产生的主观诱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近代思想家们对作为西方“舶来品”的版权制度进行“主体性反思”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国际法从近代向现代的发展是伴随着主权观念的变迁进行的.近代绝对主权观念的形成受到博丹、霍布斯等西方思想家的影响,认为主权国家拥有至上的权力,是不服从于任何其他权威的绝对权威.这样国际法一诞生就出现了一种内在的逻辑悖论国际法体系规范的对象因为被赋予的绝对主权之故,脱离国际法的约束;被国际法赋予的绝对主权因为从逻辑上而言可以脱离国际法的约束,从而自身被赋予的至上权力失去国际法保障.这种内在的悖论阻碍了近代国际法的发展.现代国际法的发展建立在绝对主权观念的弱化从而解除自身蕴含的悖论基础之上.国际法在过去100年的发展历程就是逐渐消除自身蕴含的逻辑悖论、不断完善自身体系和权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法律具有民族特性,是民族的共同意识,通过发掘传统婚姻法元素在现代法律制度的体现,能有效地增进法律制度的优势互补,增强两岸四地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形成具有特色的、完善的中华法系.  相似文献   

15.
普通法是英美法制当中一个独特的概念 ,也是当代各普通法系国家和地区法律制度重要的历史基础。近年来 ,随着我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交往的加深 ,普通法研究显示出其重要价值。然而 ,普通法研究在我国却长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已有的研究却存在忽视其历史文化背景的重大缺撼。对此 ,本文主要从普通法的含义、历史地位及其两个重要历史形成基础方面探讨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加强民商立法建设,完善民商法律制度,对于变革传统的重刑轻民思想具有重要意义;民商法是一个国家完备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商法是法治教育的一部重要教科书;民商法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对促进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法律与正义密切相关,并紧随其变化而不断发展。由于传统民法与“形式正义”的困境,经济法及其所负载的“实质正义理念”得以产生。经济法的实质正义理念以“有限自由”和“实质平等”为基本内涵,具体体现在经济法的基本原则、调整方法和具体制度之中。其存在对经济法学和法学理论都有着重要意义,而其实现又需要相应的立法、执法和司法机制作为保障。  相似文献   

18.
《刑法修正案(八)》、《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社区矫正给予了法律上的肯定,标志着社区矫正制度正式上升到了法律层面。社区矫正既是一种有别于监狱行刑的社会化行刑方式,又是一种与监狱行刑相互承接、上下贯通的行刑制度,它为保外就医提供了制度性的监外承接载体,突破了传统监狱行刑难以向社会延伸的瓶颈制约,在社区矫正条件下,保外就医可以适当放低门槛,要配套相应的法律、制度,方能保证其顺利实施,彰显其人道主义光辉。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时代,伊斯兰世界由于在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等诸多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明显分歧,因此伊斯兰文化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应对挑战成为伊斯兰世界的当务之急。伊斯兰世界对此作出一系列回应,认为文化安全就是文化特质的保持和延续,而民族文化安全就是一个民族现存文化特质的保持和延续。为了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挑战,伊斯兰文化正按照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逐渐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20.
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必须实现自身超越,从主客两分的工具理性中摆脱出来,回归本真的交往实践。高校交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一种以主体间交往理性为核心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模式与方法。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思想政治教育规范、理想化的交往情境、生活化的语言、共识与觉解等五个要素,较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主体平等性、潜移默化性、日常生活性、人际互动性等四个特征,其实施应从变革思维范式,回归生活世界、融入日常交往、提升交往能力等四个方面加以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