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彭立群 《求索》2010,(3):11-13
区域经济调控立法是法治原则在区域经济调控中的体现。当前,区域经济调控要如何进行立法的问题,或者说区域经济调控的立法模式问题,在理论界仍有较大的争议,各位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就立法模式提出了各种观点和理论。笔者在肯定这些观点和理论给我国区域经济立法提供理论参考价值的同时,也指出了其缺陷和不足。笔者认为,在我国现有的立法体制框架下,构建适应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区域经济调控立法模式和体系是完全可行的。本文就如何构建这种立法模式,尤其是就区域经济调控的立法主体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希望能为我国区域经济调控立法机制的完善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2.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演变与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对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综述熊彼特创新理论、弗朗索斯的增长极理论、缪尔达尔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赫希曼的核心区与边缘区理论、弗农的梯度推移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以及国内对区域经济非均衡理论的研究现状,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通过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分析,体现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应用与创新。  相似文献   

3.
物流理论在我国起步较晚,还是一门正在研究和发展的新兴学科。其中,对区域物流的系统研究尤显不足。芮桂杰、张东军撰写的《区域物流中心理论与丹东物流发展实证研究》一书,以现代物流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可持续  相似文献   

4.
我国非均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理论选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兰肇华 《理论月刊》2005,(11):143-145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对制定合理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阐析了长期以来指导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梯度转移理论和增长极理论,并将二者和产业集群理论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产业集群理论才是目前指导我国非均衡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选择。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临空经济在我国迅速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但临空经济在我国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需要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双重推进。  相似文献   

6.
古典区位论: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现有的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中 ,古典区位论一方面被视之为区域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来源 ,但同时又认为它具有极大片面性 ,不能运用于区域经济研究和指导区域经济实践。本文回顾和总结了古典区位论的发展和理论特征 ,认为尽管古典区位论是一种以单个厂商的最优区位选择为研究对象的微观的、局部的区位论 ,但是它又揭示了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 ,因而对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层次上的区域经济运行、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是与中国制度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区域经济发展受到制度环境的约束,就从制度变迁层面提供了一个考察区域经济理论体系的视角。当前区域政策理论忽略了对制度变迁中区域经济利益主体行为影响的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关系研究还不完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分析的引入,对区域经济学在区位理论、研究方法、主体定位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区域经济研究也将对新制度经济学在国家理论的研究方面产生启示。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充满活力,对我国的国策制定和战略选择产牛r深刻影响,这些是与邓小平区域发展理论及其对实践的指导密不可分的。邓小平区域发展理论集中代表了我国区域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前沿,凝结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要,是整个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社会学的学科角度对这一理论进行发掘、理解和阐释,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仅是一种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布局与发展作了一系列论述,提出了不少重要的理论观点和政策原则,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区域经济理论。这一理论已经为并将继续为我国经济发展所证实。在走向21世纪的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正确地领会和把握这一理论,用这一理论作指导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是我国中部地区抓住机遇,加速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本文试图就此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在东北振兴沈阳先行的发展热潮中,如何发挥沈阳特有的中心城市地位和区位优势,建立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经济区,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正是在研究国外区域经济及其理论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及其调整,论证了辽宁中部城市经济区建立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政工师指南》2012,(2):20-22
地缘政治理论认为.地理因素是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借鉴地缘政治理论,经济地理日益成为研究区域经济竞争的重要指标。国家级综改试验区、国家重大战略、国家级新区等国家战略陆续出台。使中国区域增长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大大增强,而由这些战略叠加形成的中国经济地理崛起板块已经成为中国经济重要增长极。  相似文献   

12.
李长青 《求索》2012,(12):14-16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历经30年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亦必须由过去积攒的高能耗、高污染的模式转入低碳经济的大潮。因此,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是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研究了低碳经济视域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着重研究了低碳经济对区域发展模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总结得出不同类型区域低碳发展模式存在差异的结论。根据这一结论,提出了我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多种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一、利益的分化与协调是我国区域经济关系的首要问题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在寻求区域发展的理想模式。在此过程中,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从平衡发展到倾斜发展的转变。前30年,国家为了改变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业布局畸型偏集于沿海地区的不合理状况,实现生产力的均衡配置和消灭区域差别,采取了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战略,将生产力布局和投资的重点置于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后,区域经济理论被引进并得到重视,提出了在一个国家经济起飞的前期,区域不平衡发展是解决有效供应不足,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必要条件。应用这种理  相似文献   

14.
区域经济差距研究的理论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文忠  邓菲  鄢琼伟 《理论月刊》2005,(11):137-142
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本文从区域经济差距的理论基础入手,综述了区域经济理论、新增长理论、后发优势理论对区域经济差距研究的理论贡献及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为区域经济差距研究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支撑点。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各方面关注。但在寻求区域发展道路上,却众说纷纭。突出代表性意见有两种:一种主张均衡发展;另一种主张非均衡发展。我们以为这两种主张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都有相当大的局限性,而应将适度非均衡发展作为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 所谓经济区域,是指一个国家内部不具备完备的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经济管理地域。我国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是一级经济区域。目前,我国实行多级宏观调控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中央、省、  相似文献   

16.
区域产业转移作为国际产业转移在一国国内的延伸,已经成为区域经济活动中的一种常态现象。我国在长期的区域产业转移实践中,形成了多种区域产业转移模式,通过对这些模式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比较,立足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进程,区域产业转移模式设计必须适应"区域地位平等、产业要素互补、政府市场分工明确、产业园区健全、产业发展可持续"的理念原则,同时要选择实施创新、后发优势、选优、结构优化、共赢等战略,充分发挥区域产业转移在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17.
王毅武 《新东方》2010,(6):29-34
区域经济合作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是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方面。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区(简称“9+2”)是新时期新阶段区域经济合作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深入研究与探讨“9+2”形成与发展的必然性及其内在逻辑性,对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以及“9+2”的正常、健康、顺畅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市场主导下的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论文运用蛙跳理论和技术梯度理论分析了不同产业转移所需的条件及实现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植入产业与当地产业的产业耦合度及由此构建的产业转移经济绩效评价模型;根据产业转移经济绩效评价模型,文章最后提出了实现区域资本和产业转移应该考虑的关键因素,以期对我国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发展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四大增长极"不仅关系到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格局,而且是中国国际经济发展战略的着力点。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遇到了一些深层次问题,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在应对这些新问题时,取得了不少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分布在我国东、中、西部的一些特殊区域,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在改革开放后丧失了原有的优势而陷入困境.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进程中,这些特殊区域的经济滞后状况,不仅影响了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要求,所以必须申时度势及时做出支持特殊区域加速发展的战略导向,并且在政策上给予积极安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