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维生 《江淮法治》2010,(21):38-39
集体合同制度是《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规定的调整用人单位和职工劳动关系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该制度以其在协调劳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独特优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涉外劳动法律规范的弊端与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海玲 《法学》2012,(4):95-106
我国涉外劳动法律规范的主要弊端是将国内劳动法类推适用于涉外劳动法,导致彼此间在价值取向、调整范围、调控方法等方面产生冲突与碰撞,且在国家立法层面上缺乏国内劳动法与涉外劳动法有机衔接的效用机制。此外,现行涉外劳动制度无法满足涉外劳动中出现的由传统用工形式向灵活用工形式的发展趋向。我国涉外劳动法律规范的优化与创新路径应由国内劳动关系与涉外劳动关系分别立法与调整的双轨制,向构建以国民待遇为基准的劳动法一体化规范的单轨制过渡。强化强制性规范、任意性规范、国际公约三个层面上的融合度与适用性,藉此提升对涉外劳动这一特殊劳动关系类型的法律调整效用。构建基于劳动法框架下多元化灵活用工的管理模式及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3.
劳动法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黎建飞法律的作用是指法律对社会发生影响的体现。具体到劳动管理中,作为一个法律部门的劳动法调整人们在劳动关系中的行为,在总体上表现为两个方面的作用,即为人们确定劳动行为规范并提供解决劳动纠纷的依据。一、确定劳动行为规则,保护劳动...  相似文献   

4.
秋天 《中国律师》2014,(11):32-33
《劳动法》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部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宗旨,全面规范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在我国劳动法治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劳动法》的颁布实施,为实现劳动力资源配置市场化、劳动关系契约化,统一劳动关系运行规则,推进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权益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和收费制度的改革,选择校外勤工俭学的在校大学生越来越多,由于在校大学生劳动权益保护在劳动法中历来是法律盲区,侵害大学生劳动权益的事件屡屡发生。2008年新劳动法颁布后,本文通过解读新劳动法,寻求保护大学生劳动权益的新办法。  相似文献   

6.
作为我国劳动基本法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至今尚未出台,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从法律层次上看,《劳动法》是仅次于《宪法》的基本法律,它是由国家最高权力机构颁布的关于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全国性的、综合性的法典。国际上有人把它称为“第二宪法”。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其他法律和法规所不能代替的。从实际需要来看,它既是劳动制度改革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法律保障,也是实施《国际劳工公约》,与国际惯例接轨,反击少数国家借此攻击我国人权状况的有力方式。因此,加快《劳动法》制定的步伐,及早颁布一部质量较高的《劳动法》,是我们各项工作的当务之急。《劳动法》的起草经历了两个阶段。1978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应尽快制定《劳动法》。当时的国家劳动总局即组织力量着手起草,召  相似文献   

7.
劳动规章制度法律性质之“法律规范说”检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组织社会化劳动所必需的制度。2007年6月通过的我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令人难以判断其对如何认定劳动规章制度法律性质所持的基本立场。我国劳动法学界倾向于将劳动规章制度归结为具有法律规范性质的行为规范,从而契合了"法律规范说"的见解,但是,"法律规范说"存在着逻辑矛盾,不符合我国劳动法制发展和劳动用工实践的现状,而从"契约说"的视角认识劳动规章制度性质应当是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8.
我国劳动法典化研究始于劳动基本法欠缺时代,随劳动法的制定而沉寂,重提于劳动纠纷激增之际,再兴起于民法典编纂之时.虽然文献数量有限,但仍然能从中看出一条主线:劳动关系调整的需要和劳动关系失衡的现实是劳动法典化研究的触发器.制定劳动法典的思路应当是编纂劳动法典与完善单行法同步进行.我国迄今欠缺一部在效力位阶和制度设计上都能统摄各类单行劳动法律法规的一般法.劳动法典的制定应当遵循权利全面法定化原则和权利全面实有化原则,通过劳动法典的制定实现劳动执法体制机制的管制化转型,从而促进劳动权利的实有化,其意义甚于权利法定化.考虑到法律的稳定性,宜在劳动法的结构基础上组织劳动法典的篇章.劳动法典总则编的核心问题是对劳动关系的认定,根据权利全面法定化原则界定劳动关系的内涵和外延.我国劳动法上的劳动三分法极具中国特色,包容了零工以及平台用工等新型劳动关系.劳动法典分则编的核心问题是劳动权利实有化,应当根据权利全面实有化原则,借鉴国际通行的劳动管制制度,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长效劳动法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9.
劳动合同是我国社会主义劳动法律关系产生的重要依据,是劳动法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我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有着重大意义,而且对我国招工制度的改革也有着重大作用。在招工制度中普遍地实行劳动合同势在必行。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点个人看法,以求教于法学界的同行。所谓劳动合同(又称劳动契约)是指职工(劳动者)与企业、事业、机关单位(劳动力使用者)订立的有关劳动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根据这种协议,职工加入企业、事业、机关单位内,有义务完成所  相似文献   

10.
黄昆 《中国法律》2014,(5):23-26
1994年7月5日颁布的《劳动法》,共13章,107条,涵盖了促进就业、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工作时间、工资、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和福利、劳动争议处理等劳动法制的各个方面。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部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宗旨,全面规范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在我国劳动法治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劳动法》颁布20年来的实践证明,这部法律对於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就业制度、职业安全卫生制度、社会保障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保护广大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 在高等学校法学试用教材《劳动法学》第五章第三节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中,编写者只阐述了主体和内容,一句也未提到客体。我认为,劳动法律关系要素除主体和内容外还应当包括客体。客体是劳动法律关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法律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对外劳务合作业务的不断扩大,外派劳务纠纷和突发事件时有发生.我国海外劳工法律保护的现状令人堪忧,在保护机制、理念与规范上都不太利于其劳动权益保障.我国现行海外劳工法律保护的制度值得反思:涉外劳动法律规范的弊端与缺失、劳动法域外效力尚付阙如以及涉外劳务管理规范散乱等在制度框架上都不利于保障海外劳工的合法权益,我国亟需构建涉外劳动法律规范、劳动法域外效力规范,整理涉外劳务管理规范,加强国际劳务合作机制构建,方能有效保护海外劳工之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3.
刘绍宇 《法学》2018,(3):146-160
民法能否适用在劳动合同法律关系中,是一个实务界和理论界都尚无定论的问题。理论上的争议与法制上的模糊造成司法实践中各地各级法院各行其是,严重减损了法律的确定性,对之确有必要尽快确立通说。无论劳动合同法如何定位,劳动合同都可以在一定限度内适用民法,只是不同定位下适用民法的模式有所不同。若将劳动合同法定位为民法,劳动合同适用民法则有事实与规范形式相适应而实质不相适应之虞,对此可通过客观目的的探究进行目的论限缩加以解决;若将劳动合同法定位为劳动法,劳动合同可以通过类比适用实现从劳动法到民法的跨部门法的法律适用。出于对官方法律部门划分的尊重和为避免带来不必要的转制成本,我国宜将劳动合同法定位为作为社会法组成部分的劳动法,并通过类比适用实现民法在劳动合同中的跨法律部门适用。在此基础上,有必要通过授权式类比和劳动法判例制度来控制法官的自由裁量进而夯实类比适用的确定性。此外,要真正实现民法在劳动合同中的妥当适用,我国应牢牢把握民法典编纂和《劳动合同法》修改之契机,对劳动法与民法关系进行体系性整合。  相似文献   

14.
论劳动法上的劳动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海明 《清华法学》2011,5(2):115-129
从计划体制到市场体制的改革中,制度化的"工人"逐渐弱化,契约化的"雇员"迅速强化,劳动者身份认定以"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的区分步入司法实践,却出现了法律制度上的劳动者与社会观念上的劳动者错位的现象,劳动关系理论的偏差与劳动者理论的缺失凸显出来。从域外理论发展来看,无论从属性理论,还是独立合同人理论,均不拘泥于合同形式;无论经济上的从属性理论,还是半依附性理论,均着眼于探究劳动法上的劳动者,且不断纠正制度与观念之间的偏差,并有放宽劳动法上劳动者之趋向。深究从属性或依附性的逻辑可见劳动法上的劳动者本质为工人(产业受雇人)。厘定我国劳动者从属性理论,应该祛除合同理论的干扰,把握劳动者的本质,进而在具体的就业制度、劳动合同制度以及劳动程序制度中塑造劳动法上的劳动者。  相似文献   

15.
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蔡娇诉请给付加班费的请求权是否已过仲裁时效。由此引发了笔者对当前《劳动法》规定的时效制度的法理思考,文章从劳权本位、劳动法律关系当事人利益平衡等方面对劳动法时效制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随着《劳动法》的实施和进一步为劳动者认识,我国劳动纠纷案件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学习《劳动法》,掌握《劳动法》也成了经济人、劳动者必修一课。尤其是劳动争议仲裁,是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其整个法律体系中属于司法界较少关注的门类,但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并进的今天,这一体系在协调劳动关系、维护生产秩序、保障社会稳定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而如何对劳动争议仲裁制作出更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完善和改进,更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建国60年来,我国劳动立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残缺到完善的历程。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是一部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2007年颁布的《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更加丰富和健全了我国劳动法律体系。今后我们应在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原则指导下,尽快制订出《工资法》、《劳动保护法》、《劳动监察法》等相关法律,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一、劳动合同立法: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限制 劳动法作为私法公法化的法律部门,具有社会法的属性,要体现国家公权力的干预,要对契约自由进行限制,要贯彻弱者保护理论,这已是劳动法学术界的共识。劳动法的这种法律属性不仅体现在国家通过法律法规建立一系列劳动标准,而且还应当表现在劳动法上的一项重要契约制度——劳动合同制度上。  相似文献   

19.
高琥 《法制与社会》2012,(11):98+100
经济发展与劳动法相互影响,经济发展催生了劳动法,而劳动法又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本文以不同历史时期为背景,探析经济发展与劳动法律体系完善之间的关系,阐述劳动法律体系的完善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之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劳动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已得到立法和司法实践的认同,但却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劳动诉讼制度.同时,在司法实践中,民事诉讼不适应劳动诉讼已充分暴露,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大量劳动诉讼司法解释便是例证.无论是从《劳动法》和《民法》的差异,还是民事纠纷和劳动争议的差异,劳动诉讼的相对独立于民事诉讼都是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