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本研究将以艺术美学与文化政治学为理论基础,以当代工业题材重要文艺作品为研究对象,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区域、艺术家与作品进行个案解读与阐释,探讨中国当代工业题材文艺创作的历史起源、发展与形态转变的外在与内在动因,深入思考十七年、新时期、新世纪工业题材文艺创作的主题意义、审美诉求与文化政治内涵。重点研究当代工业题材文艺创作的历史文化意义、美学价值、艺术局限、拓展与建构等重大问题,以揭示其所具有的国家美学、国家遗产与文化政治意义与功能。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继承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理论、文艺作品必须体现"中国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理论、文艺作品必须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的理论、文艺工作必须加强党的领导的理论,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文艺工作者的文艺创作提出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3.
起哄是一种不良的社会现象。对一般性的起哄现象,我不想多论,本文只来说说带有那么点起哄意味的文艺界的赶浪头、追时髦和一哄而起的现象:首先是在文艺创作的题材上赶浪头。题材本是文艺作品具体描述的一定的社会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它来源于作家对生活的观察和了解。某一特定历史时期题材相对集中是正常现象。但是,也有些作家和业余作者并无这方面的生活体验,他们或是从出版社那里打听到了  相似文献   

4.
一今年是我们伟大的人民共和国建国三十五周年,北京市文联决定举办一次文艺作品征集评奖活动,以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进一步繁荣的实际行动,迎接这一大庆。这次征文,对应征作品在题材上作了一些限制,要求反映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主要是首都地区的现实生活。所以要作这样的限制,不仅是出于迎接国庆的需要,同时也想借此推动一下反映社会主义现实生活的作品创作。  相似文献   

5.
张炯 《前线》1962,(10)
题材问题是作家艺术家喜欢议论的话题之一,有人以生活题材狭窄而苦恼,有人又认为只要描写重大题材,表现时代精神和其他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了。诚然,我们提倡描写革命斗争的重大题材,也欢迎题材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但我以为,除了生活题材的选择而外,还有个能否深刻地表现我们时代的精神问题。因为,文艺作品虽是生活的反映,但反映通过头脑,就总带有  相似文献   

6.
宗明 《党建文汇》2011,(12):44-44
鲁迅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的光”。不幸的是,近些年来,这束“光”有些黯淡:文艺创作陷入了“虚假繁荣、创意贫瘠”的瓶颈,在“题材趋同,照搬成风”中尽显平庸。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称,“目前国内的文艺作品创造力不够,90%的作品是复制品”,一语道破了尴尬的现状。  相似文献   

7.
范小青 《唯实》2015,(2):18-20
文艺作品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原创力,原创是文艺作品的灵魂。原创力来自于生活,深扎在生活的土壤之中。春蚕不食桑无丝,蜜蜂不采花无蜜。"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民群众和他们的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和"源泉"。我们这个时代,并不缺少作品,每年都有大量的新作问世,传统媒介新兴载体,海量的作品充斥市场,从数量和规模上看都是前所未有的。但是,我们缺佳作缺力作,缺精品缺大作品。关键就是创新创优不  相似文献   

8.
一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革命的文艺,则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他指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唯一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文艺创作的源泉问题,是文艺创作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9.
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共西满分局领导下,来自各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以齐齐哈尔为中心,与黑龙江地区乡土人才一道,积极培养艺术骨干,组建文艺团体,并创作演出了大量寓教于乐的文艺作品,为文艺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在文艺座谈会上亲耳聆听习总书记"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这一段话,感到总书记对文艺创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既  相似文献   

11.
山西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标识,是一块精品佳作不断涌现的沃土。近年来山西文艺创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为繁荣创新山西文艺创作,应进一步提高文艺为现实服务的规划水平,立足山西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塑造山西美好形象;进一步加强优势题材的创作力度,力争推出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高峰"之作、传世之作;进一步创新文艺创作的艺术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要求和文艺现代性的完美结合;进一步加强创作主体队伍建设,增强作家艺术家的文化使命感;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文艺评论,促进创作质量和大众审美品位的同步提升;进一步创新文化管理工作,高度重视文化融合发展过程中的新生事物。  相似文献   

12.
《北京党史》2012,(4):44-45
经过全党全民整风运动.随着工农业生产和其他各项工作的大跃进.劳动人民强烈地要求以文艺形式来表达自己新的思想感情和新的生活斗争。为了进一步发展群众文艺创作.反映和记录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的面貌.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推动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使文艺更好地为政治服务,为生产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同时为了准备和迎接明年国庆十周年.让首都在文艺创作上放出“卫星”.作为对于国庆十周年的献礼.必须迅速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个广泛的群众性的文艺创作运动.并且争取产生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和优秀的艺术形式的小说、戏剧、电影、音乐、舞蹈等文艺作品。  相似文献   

13.
文艺是时代的晴雨表。2020年扶贫题材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纷纷冒头不难理解,难的是把主旋律题材做得生动、年轻,做成大传播。《江山如此多娇》作为“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重点剧目,以年轻视角和语态,成为2021开年剧场中的一抹亮丽色彩。  相似文献   

14.
一是组织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生产。以辽宁省第11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申报工作为契机,加大工业题材、现实题材、儿童题材作品的创作生产力度,做好国家重点作品扶持篇目《长门芳草》的创作出版,推进一系列电影电视剧的创作生产。组织红色经典剧目复排演出,创作反映现实生活、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新剧目。  相似文献   

15.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和灵魂,也是新时代文艺工作的逻辑起点与根本价值取向。文艺创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人民性与个体性相统一、人民性与党性相统一的原则,创作出有品位、有格调、无愧于时代与人民的高水平的优秀文艺作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相似文献   

16.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向人民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共产主义理想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学习宣传党史和革命史,利用党史资料进行文艺创作,作过多次讲话。胡耀邦同志最近指出:“文艺创作和表演的一个最重要的政治  相似文献   

17.
<正>作为社会生活审美再现的文艺,必然反映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变革,必然反映社会变革所影响的广大农村现实生活。相应的是,新时代农村题材的文艺作品中,以乡土世界为中心的人物画廊不断得到丰富和补充,其再现性、多样化也具有了与时俱进的新时代特征。因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其中,大学生村官形象,是最近几年的文艺作品中纷纷冒出来的新人形象,尽管数量很少,人物也不太集中、丰满,但作为新人形象无疑值得深入总结与思考。从选拔、录用与驻村的条件来看,大学生村官原先在高校一般是中共  相似文献   

18.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了文艺批评的社会作用,他指出:"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同时,对于近些年文艺批评的某些不良倾向,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了严肃批评,他说:"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更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把文艺作品完全等同于普  相似文献   

19.
正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文艺的作用都不可低估。当前的中国正走在百年圆梦的大路上,是一个需要精品而且能产生精品的时代。但这精品只有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才能成为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普照大地,激浊扬清。不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强制性灌输、不能抽象性说教,怎么把它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中呢?(一)润物无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融入文艺作品的策略润物无声成为文艺作品影响受众的一个基本  相似文献   

20.
文艺兴盛是文化繁荣丰厚、博大、百花盛开的精神园地,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文艺工作者发挥凝聚力量、形成共识的重要作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二为"方向;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繁荣文艺创作,推出精品力作;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注重文艺原创力的提升,进行文艺创新;文艺作品要提倡有品位、有格调,要有社会责任担当,远离庸俗、低俗、媚俗;建设一支既有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又有高水平创作人才的文艺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