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998— 1999年湖北省武汉、孝感、潜江市等地免疫鸭肝炎 (DH)疫苗的雏鸭发生以肝出血为特征的传染病。通过对病死鸭病理剖检及病原分离 ,确诊为DH ;对部分鸭群用DH超免蛋黄液进行预防性治疗 ,获得理想效果。1 发病情况病鸭多为免疫DH疫苗的 7— 14日龄雏鸭 ,无品种间差异 ;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 ,病鸭呆滞、腹泻 ,死前出现运动失调、抽搐、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在调查的 9群雏鸭中 ,其中 1群于 7日龄发病 ,死亡率为 70 .0 % (35 0 /5 0 0 ) ;鸭群出现病鸭后一般3— 5d全群鸭即被感染 ,免疫过DH疫苗鸭群多在 3— 7d发病 ,死亡率为…  相似文献   

2.
调查了珠江三角洲地区近20个县、市鸭肝炎(DH)的流行情况、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和免疫防制现状.从本调查的结果可见,该地区DH多发区的雏鸭以7~21日龄发病最多,最早的2~3日龄,最迟的在樱桃谷鸭及其改良品种可见于35日龄,在番鸭可见于60~70日龄,个别番鸭在200日龄还有零星发病.3~14日龄发病的雏鸭死亡率在60%~95%,15~35日龄发病的死亡率在15%~40%,35~70日龄发病的死亡率在5%~15%,更大日龄发病的死亡率在5%以下.根据防治效果,许多用标准DHV-Ⅰ型弱毒疫苗免疫的鸭群,或在发病初期注射标准DHV-Ⅰ型超免疫卵黄抗体的鸭群,其疫情还不能控制,往往需在发病初期用本地病鸭分离的DHV作疫苗,进而制备超免疫卵黄抗体及时治疗,才能将鸭群的死亡率控制在2%~8%.提示该地区原来流行的DHV-Ⅰ型野毒株有可能发生抗原毒力变异或已传入DHV-Ⅱ型或DHV-Ⅲ型.  相似文献   

3.
在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 ,选择四川等地流行广泛的鸭疫里氏杆菌 (RA) 1、2、4和5血清型菌株制备铝胶佐剂四价灭活疫苗。对疫苗经无菌检验及安全检验合格后 ,给 3日龄樱桃谷商品鸭每只颈背皮下注射 0 .5mL ,第 10、13和 16d免疫鸭对同源RA的攻击分别表现出 5 %~2 0 %、75 %~ 90 %和 10 0 %免疫保护力 ,第 2 3~ 30d免疫保护力开始下降。用间接ELISA对免疫鸭进行抗体消长规律检测 ,表明 3日龄樱桃谷鸭首免后第 2 3d抗体达到高峰 ,至 93日龄时仍能检出抗体 ;10日龄时进行二免后可产生更高的抗体水平 ,到第 65d时仍能保持较高抗体水平。疫苗免疫雏鸭能够显著 (P <0 .0 5 )或极显著 (P <0 .0 1)地增强其T细胞的免疫力 ,时间达 2周。经攻毒保护试验、抗体消长规律测定、T细胞免疫水平测定和田间试验 ,证明研制的鸭疫里氏杆菌病(RAI)四价灭活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能有效预防RAI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1999年 7月间 ,江苏省镇江某养鸭场肉鸭发生了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验 ,诊断为鸭疫巴氏杆菌病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后疫情得到控制。1 流行病学调查该鸭场在 1997年秋对原鸡场改造消毒后开始饲养肉鸭。 6月下旬曾将近百只菜鹅寄养在该场催肥 ,同期购进苗鸭 70 0 0只 ,7月上旬开始陆续发病 ,中旬达到高峰。每日死亡近百只 ,至 7月 15日共有 5 783只发病 ,死亡 3 2 17只 ,发病率为 82 .6%,死亡率为 5 5 .7%。发病死亡的主要是 10 2 0日龄的雏鸭 ,1周龄以内和 3 0日龄以上的鸭没有发病。2 临床表现发病初…  相似文献   

5.
从河北省某肉鸭场的鸭疫里氏杆菌病发病鸭中分离出鸭疫里氏杆菌 (Riemerellaa natipestifer ,RA)菌株。对该菌株采用液体、固体两种方法增菌培养后制成油乳剂灭活疫苗 ,以 0 .5mL/只剂量经皮下免疫 7日龄雏鸭 ,并在河北省某发病肉鸭场进行了田间试验 ,表明该疫苗免疫效果良好 ,保护率达 90 %以上  相似文献   

6.
以1、2型鸭疫里默氏菌分离株为菌种研制了1型鸭传染性浆膜炎单价油佐剂灭活疫苗和1、2型鸭传染性浆膜炎二价油佐剂灭活疫苗.经过无菌及安全检查合格后,对7日龄雏鸭经颈部皮下接种0.5 mL/只,免疫后14、24 d用相同血清型强毒攻击,保护率达90%~100%.单价疫苗免疫后2周内,抗体水平持续上升,从第3周开始缓慢地下降,5周时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通过攻毒保护试验和抗体消长规律的测定表明,鸭传染性浆膜炎油佐剂灭活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不同日龄与母源抗体水平的鸭和鹅,用H5亚型禽流感疫苗免疫后,其HI抗体消长情况进行了比较和观察,结果,初生水禽3日龄首免即可对禽流感疫苗(H5亚型)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雏鹅母源抗体几乎以每4d下降1个HI抗体效价单位的速度消退;母源抗体对H5禽流感疫苗免疫后的HI抗体水平存在一定的干扰作用;加强免疫鸭和鹅所产生的H5HI抗体水平及其维持时间与仅免疫一次的鸭和鹅所产生的抗体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鸭和鹅免疫H5禽流感疫苗后第25~30dH5HI抗体水平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8.
以 1、2、10型鸭疫里氏杆菌 (RA)分离株为菌种 ,研制鸭疫里氏杆菌病三价油乳剂灭活疫苗。经无菌及安全检验合格后 ,对 6日龄樱桃谷雏鸭颈部皮下接种 0 .4mL/只 ,免疫后第 10、14、2 1和 3 5d分别用 1、2、10型RA强毒株攻击 ,第 14d的攻毒保护率为 91.7%~ 10 0 % ,3 5d的攻毒保护率为 66.6%~ 83 .3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雏鸭 5~ 7日龄免疫后至上市保护率可达 95 .0 %~ 10 0 %。  相似文献   

9.
1996年1月至2001年6月,对江苏、安徽两省86个鸭场的发病鸭从日龄、品种、流行季节、流行菌株的血清型以及血清流行病学等方面进行了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调查.结果,在57个鸭场的樱桃谷鸭、番鸭及野鸭体内分离到鸭疫里默氏杆菌92株,而从麻鸭的病料中未分离到该茵;分离到病原的鸭最小为12日龄,最大为41日龄,主要集中在12-30日龄;这些地区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流行无明显季节性;这些地区鸭场疫里默氏杆菌流行菌株的血清型至少有5个,其中1、2和10是流行株的主型.  相似文献   

10.
将鸭肿头出血症病毒(DSHDV)强毒株以不同途径接种10日龄鸭胚,研究了病毒在鸭胚中的繁殖规律,并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感染鸭胚各组织器官的超微结构变化,同时用DSHDV人工感染不同日龄雏鸭,比较了不同感染途径对雏鸭的致病性和对不同日龄雏鸭的致病性。结果显示,尿囊腔和卵黄囊2种途径均能使病毒在鸭胚上繁殖并传代,对鸭胚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0-7.24/0.2 mL和10-6.4/0.2 mL。病毒感染鸭胚后,电镜下可观察到肝和尿囊膜中的病毒粒子,病毒粒子呈球形或椭圆形,大小为60~80 nm,无囊膜;病毒在细胞浆内复制,可形成特征性包涵体;病毒侵害的主要靶器官为尿囊膜与肝,细胞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粗面内质网扩张以及线粒体肿胀和嵴断裂、消失。病毒经肌肉注射、口服和滴鼻均能使28日龄鸭感染发病,致死率分别为86%、89%和97%。研究表明,DSHDV能很好地在鸭胚上生长并致鸭胚各组织器官超微结构发生变化,不同感染途径均能使雏鸭感染发病且致病性强。  相似文献   

11.
罗曼蛋鸡爆发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疗发病情况江苏省洪泽县万集镇郭贝村李某,1996年12月由宿迁市某鸡场购回罗曼雏鸡300只,途中压死24只。饲养至7日龄时进行IBD疫苗滴鼻免疫,10日龄时用鸡新城疫Ⅱ系苗滴鼻免疫,18日龄时用IBD疫苗作第2次饮水免疫...  相似文献   

12.
对珠江三角洲地区鸭肝炎发病雏鸭群进行病原分离、致病性试验及理化特性测定.结果共分离到9株野毒,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9株野毒具备Ⅰ型鸭肝炎病毒(DHV-Ⅰ)的基本特征,但其毒力具有不均一性.对7日龄雏鸭的致病力,其中3株LD50分别为10-4.36/0.3 mL、10-4.17/0.3 mL和10-4.08/0.3 mL;另外3株LD50分别为10-2.48/0.3 mL、10-2.39/0.3 mL和10-2.19/0.3 mL;其余3株对7日龄雏鸭无致病性,但2株对1日龄的雏鸭却有一定的致病性,1株无致病性.该研究结果为分析本地区鸭肝炎疫情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嗜眼吸虫主要寄生于家禽眼结膜囊和瞬膜内,由于虫体的机械性刺激和分泌毒素的影响,使患禽发生结膜—角膜炎。该病对幼鸭危害严重。1984年11月我们对江苏省的吴江、昆山县爆发鸭嗜眼吸虫病作了调查,现将其结果总结如后。 (一)流行情况 吴江县个体养鸭户,1984年饲养雏鸭1900只,鸭群30日龄时,死亡824只,死亡率为43.36%。鸭群50日龄时,对1100只幼鸭作了检查,阳性1090只,感染率为99.09%,感染强度1~30条。同时对该县和昆山县的9个养鸭群进行了抽检,共检查77只鸭,阳性46只,每群均有感染。  相似文献   

14.
将隔离饲养至35日龄麻鸭90只分为3组,每只鸭分别感染包氏毛毕吸虫尾蚴70条,待粪检呈阳性后Ⅰ组和Ⅱ组分别按每只鸭投喂吡喹酮25 mg和丙硫苯咪唑30 mg,隔日再投药1次,Ⅲ组为感染不投药对照组.结果Ⅰ组鸭转阴率为96.67%,Ⅱ组鸭转阴率为73.33%,组间差异显著(P<0.05);Ⅰ组和Ⅱ组鸭从肝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分别检出崩解虫体10条和237条.  相似文献   

15.
将80只1日龄健康雏鸡随机分为GC02球虫病疫苗组(试验组)和对照组(n=40).试验组鸡于7日龄和14日龄分别口服含8000个孢子化卵囊的GC02球虫病疫苗,对照组鸡口服生理盐水.于21、28、35和42日龄每组随机选取10只鸡,空腹称量体重,颈动、静脉放血致死,立即解剖取腔上囊称重并制作石蜡切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与拍照,研究了GC02球虫病疫苗对鸡腔上囊发育的影响.结果,试验组鸡腔上囊器官指数低于同日龄对照组,其中28~42日龄鸡的腔上囊器官指数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与对照组同日龄鸡相比,试验组鸡免疫GC02球虫病疫苗后,各日龄鸡腔上囊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病理组织学变化.试验组雏鸡腔上囊组织结构出现轻微损伤,GC02球虫病疫苗刺激了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加了免疫效果.试验结果提示,GC02球虫病疫苗对雏鸡腔上囊发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其组织结构有轻微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6.
曲霉菌病是由曲霉菌引起的一种以侵害呼吸器官为主的真菌性疾病 ,主要特征是在肺等部位形成肉芽肿结节。各种禽类均可感染发病 ,雏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1999年 5月 ,河南省光山县某养鸭专业户饲养的樱桃谷肉雏鸭陆续发病并大批死亡。根据其流行情况、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等 ,确诊为雏鸭曲霉菌病。1 发病情况某养鸭专业户于 1999年 5月 11日自本地一家孵化场购进1日龄樱桃谷肉雏鸭 80 0只 ,6日龄开始发病 ,当天死亡 4只 ,继之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 ,11日龄时达高峰。截至 14日龄时共发病 3 2 6只 ,发病率达 40 % ,死亡 17…  相似文献   

17.
1985年四川省发生雏鸭病毒性肝炎后,对种鸭进行疫苗免疫,对雏鸭用免疫血清及免疫卵黄防治,使该病得到一定程度控制。1991年7月某大型肉鸭孵化及饲养场1万余只3~18日龄雏鸭发生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死亡率达73%。病初精神不振,减食甚至不吃,两翅下垂,排灰白稀粪,随着病程发展,部分病鸭昏睡而死,部分死前侧身倒卧,两脚呈划游状态。死后头向背卷曲,两脚后伸呈角弓反张状。剖检见皮下、胸肌、腿肌、心内外膜、肾脏广泛出血,肝脏肿大呈点状或条状出血;部分病例肝脏有针尖大灰白色坏死点。经病原分离鉴定及本动物回归试验,确诊为Ⅰ型雏鸭肝炎病毒和得克萨斯沙门氏菌混合感染,使用鸭肝炎疫苗免疫鸭后制备的卵黄液及对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治疗,同时对污染场的雏鸭进行预防,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为确定导致山东某地区种鸭发病的病原,从病鸭肝、心、肺中分离并纯化细菌,根据其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化试验结果及PCR鉴定,确定为禽多杀性巴氏杆菌。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1.3×109CFU/m的菌液10倍系列稀释后,感染20日龄健康雏鸡和1日龄健康雏鸭,该分离菌对20日龄健康雏鸡和1日龄健康雏鸭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0-4.5CFU/mL、10-5.3CFU/mL;死亡雏鸡(鸭)的剖检病变与发病鸭类似并分离出与感染菌株形态特征完全一致的菌落。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对头孢曲松、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环丙沙星、卡那霉素等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19.
将马立克氏病病毒 (MDV ) gB基因插入鸡痘病毒中 ,构建了含有MDV gB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 (rFPV ) ,用rFPV、火鸡疱疹病毒 (HVT)冻干疫苗、rFPV HVT二联疫苗分别免疫 1日龄AA肉用雏鸡 ,8日龄攻毒后观察免疫保护效果。结果表明 ,3种疫苗均诱导了免疫应答 ,免疫保护率分别为 69%、69%和 85 %。该重组病毒疫苗的免疫效果与HVT疫苗的免疫效果相当 ,二者联用具有免疫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0.
雏鸭胸腺生长指标的动态观测及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49日龄雏鸭胸腺发育的组织学观察及胸腺重量、胸腺指数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α-醋酸萘酯酶阳性率(ANAE )的测定,研究了雏鸭胸腺的生长及组织发育规律。结果显示, 胸腺重量随日龄增长逐渐增加;胸腺指数在28日龄时达最高;1~28日龄时外周血T淋巴细胞 ANAE 上升幅度较大;21~28日龄时胸腺小叶数量增多,并显著增大;28日龄时皮质部主要为小淋巴细胞;胸腺小体有3种形态。表明,雏鸭在1~14日龄时胸腺生长较缓慢,21~28日龄时生长十分迅速,28日龄时胸腺中大部分T淋巴细胞已发育成熟,35~49日龄时胸腺发育已趋于稳定; 胸腺小体是具有高度活性的结构,与清除退变上皮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