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论文从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入手,阐述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内涵。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论述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对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整体进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国内外和谐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乡风文明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是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提出的要求。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及中国共产党的科学发展观构成了乡风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我们应该深化对乡风文明建设理论基础的认识,把乡风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进行系统审视后的理论结晶。马克思不仅阐明了社会有机体的特质所在,而且分析了社会有机体的内部构成与生成逻辑,认为社会有机体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以"现实的人"为能动主体,以自然界为生存前提。以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观照乡村社会治理,要求我们整体统筹治理内容,实现乡村社会治理与经济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的内在结合;坚持以农民为本,把农民视为乡村社会治理的依靠力量与受益对象;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妥善处理乡村社会治理与环境治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的时代境遇和实践条件下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新发展:恪守马克思社会发展的理想设定并将其与中国社会发展目标相结合,为中国社会描绘了清晰的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主体、发展动力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具体内容;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外部条件的重要观点,推动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在世界宏观视野中的延伸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分析和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基本思想。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对于东方国家走上和建设社会主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研究中出现了若干争论。其中,马克思所说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主体是俄国社会;俄国十月革命是对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证实;列宁对俄国苏维埃的社会主义探索、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等,是不可否认的。因此,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对东方后发展国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全球全面生产理论是对马克思关于社会有机体的历史发展机制的理论概括。西方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走上了与苏联研究模式截然不同的道路,从精神生产、文化结构、生态危机、意识形态等角度重新诠释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这些理论丰富了我们对马克思理论的认识维度,但也存在着原则性的缺陷。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努力建设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以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蕴涵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理论,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晚年不断追求理论水平的深化,把研究放在更高的范畴,对东方落后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答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思想结晶所在,在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模式等方面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部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未来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自身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