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四个意识”中的法治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个意识"并非纯粹的政治范畴,还是蕴含着丰富法治思想的法律范畴,它融合了现代法治理念,与法治建设高度契合。"四个意识"既是"四个全面"的继续深化发展,又是"两学一做"的思想前提,更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法治精髓。"四个意识"彰显诸多法治理念:政治意识是法治立场,大局意识是法治原则,核心意识是法治精髓,看齐意识是法治方向,最终形成整体法治理念,共同促进我国法治化建设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
法治思维是由传统人治向现代法治转变的一种理念,是把考量合法性、维护公平正义作为处理问题前提的一种价值观,是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一种方法论。法治方式,是在法治理念以及法治精神的指导下,运用法律、机制、程序来处理问题的方法路径。法治思维决定支配法治方式,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维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相似文献   

3.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  相似文献   

4.
搞好城市法治建设,对建设法治中国意义重大。建设法治城市,也要在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等各个环节共同推进,使法律在城市生活、管理、运行过程中处于最高地位。要推进法治城市建设,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能力是关键。"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从思想和工作两个层面为实现依法治国指明了具体路径。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首先要维护宪法权威,营造法治环境;其次要培养法治思维,提高法治能力;再次要完善领导干部考核和任用机制,最后要完善监督问责体系。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和发展路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肩负着推动国家法治建设进程的重任。如何有效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路径主要有: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的法治化;开设与法律有关的专业课程;通过严格依法治校、参与社会法治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思维、法治精神;提高教师的法治素养水平等。  相似文献   

6.
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国情和实践基础上,对传统依法治国理论的一次创新和升华。这一理论既传承了依法治国的本体要素和基本内涵,又在此基础上生发出了富有时代特征的"三推进"原则"、三位一体"建设方针、全新的法治理念和时代性的法治要素。作为培养高端人才的摇篮,我国高等院校要学习和贯彻全新的法治教育,为实现法治奠定必要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7.
李俏 《理论导报》2016,(1):40-41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这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首次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中,并要求领导干部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执政。一、法治思维的内涵何谓法治思维?法治思维是将法治的诸种要求运用于观察、认识、分析。  相似文献   

8.
正深入推进落实"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最关键的是要做到,坚持学以致用,学做统一,立学为先,重在于行,贵在于做。因此,各级信访工作机构和领导干部,要在接待上访群众和处理信访诉求中,始终以"两学一做"为动力,注重坚持法治思维、求真精神、平等理念和惠民意识,努力在化解信访矛盾和破解信访难题中,依法维护信访群众的合理诉求和正当权益。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成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理念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体现。通过对四川省8所大学的团学干部的问卷调查,发现目前高校团学干部的法治观念仍有待提升,团学干部群体存在法律知识缺乏、法治认知模糊、法治评价较低、法治情感淡漠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学生学习意识较低、外部社会环境复杂和高校法治教育资源短缺三个方面。从团学干部个体意识提升、社会环境营造和高校法治教育创新推进层面入手,需要塑造提升个体的"学法"意识、营造良好的"爱法"外部环境、加强高校"普法"教育引导,多维发力、同频共振、协作育人,共同提升高校团学干部的法治观念水平,以"依法治教"助力"全面依法治国"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十八届四中全会掀开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崭新一页,也为我省"建设法治四川"指明了方向。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前夕,省委书记王东明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解答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运用法治精神、法治理念和法治方式将依法治省工作提高到新的更高水平。这篇文章对全省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刊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正铁腕反腐和强势改革,是党的第十八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最大特色。用法治的思维和方式反腐败,提高依纪依法惩治腐败的能力,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定的思想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总书记的话庄严宣告:未来的中国政治走的必然是一条依法治国之路,中国的法治时代已经到来!纪检监察机关的审理干部必须把法治精神作为主心骨,始终信仰法治、崇尚法治,以实际行动捍卫党纪国法的权威和尊严。  相似文献   

12.
"恶法非法"传统在中国社会的养成是法治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小农经济是阻却"恶法非法"传统产生的直接根源:欠发达的市民社会是阻却"恶法非法"传统发展的社会动因;儒家文化是阻却"恶法非法"传统生成的文化因素.在这些经济、社会、文化的因素阻却中,"恶法非法"传统在当代中国法治中的养成可以从如下路径推进:从制定法律上防止恶法产生;从法律的实施上良法得以实行;从法治理念上法律被民众信仰;从救济机制上对"恶法"的危害及时矫正.  相似文献   

13.
正把治蜀兴川各项事业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实现"两个跨越"提供保障。省委提出"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改革发展中的风险隐患,实现依法治省是当前的重大任务,也是实现四川"两个跨越"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四川在推进"两个跨越"中面临的社会稳定风险  相似文献   

14.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要求,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法治中国"建设需要从"国家法治"与"地方法治"两个角度共同推进[1]。地方法治建设是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地方法治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基础。加快推进地方法治建设进程,必须着力提升地方各级党组织依法执政能力,各级政府严格依法行政能力,各级司法机关公正司法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全面进步,提高全  相似文献   

15.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自主开展了系列性的党内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成为政党治理的重要范例,既借鉴依法治国的宏观法治原则,又落实依法治党的党建法治原则,还保障全面从严治党的法治原则。所以,“两学一做”配置法治功能既引领党建法治化发展,又重点突出政党法治治理,还为党建法治贡献法治力量。诚信道德配置法治善良功能,党的领导配置法治主体功能,自觉自律配置法治动力功能,党建法治配置政党治理功能,程序配置法治原则功能。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法治精神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核心,现阶段全面认识法治精神培育的实践意义、尝试探索法治精神培育的基本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不断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不仅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领导干部应正确处理好党法、权法、改革与法治的关系,同时从树立法治理念、完善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完善政绩考核和选拔任用标准等方面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共享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根本归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目标导向。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共享发展理念的战略支撑和制度保障。共享发展理念与法治精神具有内在共通性,其法理基础体现在:公平正义是现代法治的根本精神,是共享发展理念的核心价值。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是共享发展理念的目标取向。人权保障是宪法的基本原则,是共享发展理念的宪法依据。权利限制是法治的基本技术,是共享发展理念的法治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领域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动力。本文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时代背景、历史定位和基本内容三个层面,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从抽象到具体等辩证思维方法,结合中国国情和现代法治理念,分析了树立和统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必要性,厘清和界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系的进步性,阐明和论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容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0.
肖辉 《党史博采》2005,(8):10-13
和谐社会的本质是协调与共享,所要统筹协调的内容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个方面,法治的价值、目标和功能与此相同,因此,现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就是法治社会.宪政文明则是指宪政的确立并达到高度发达的文明形态,表现为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也就是说,实现宪法之治,因此,宪政文明的提出,本身就是法治社会的要求.由此可知,和谐社会与宪政文明是法治社会内涵要求的两个方面,共同统一于法治社会的建设之中;同时,二者还通过"三个文明"的基础环节联接在一起.而构建法治型和谐社会就成为宪政文明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