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谈到亚洲,最受瞩目的是亚洲的经济活力,亚洲几乎成为"经济奇迹"的代名词。同时,也有舆论认为亚洲国家经济联系紧密,但政治关系冷淡,不稳定、不安全的因素增多。如何看待亚洲的安全形势?亚洲究竟是安全的,还是不安全的?毋庸置疑,冷战后的亚洲基本保持了和平和稳定,没有发生大规模冲突。这为亚洲国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聚精会神搞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带动了地区国家间关系大幅改善。当前,亚洲区域合作方兴未艾,自贸区建设、互联互通等重要领域合作不断迈出新的步伐,经济一体化持续  相似文献   

2.
战略上日本虽长期坚持"脱亚入欧"、"作为西方的一员",但始终没有放弃其在亚洲的"努力".特别是冷战后,日本进一步加大了融入亚洲的步伐.当前,高举地区主义旗帜的民主党政府,其实是延续了冷战结束以来日本一直在实行的地区主义战略.日本做出回归亚洲的选择,一方面是为了实现本国的经济复兴和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实现其政治大国的长久理想.  相似文献   

3.
冷战结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欧盟国家对亚洲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这与冷战时期欧洲对亚洲的“忽略”态度形成巨大反差。1994年欧盟委员会通过了《走向亚洲新战略》文件,标志着欧盟新亚洲政策的形成。1996年首次亚欧会议召开,确立了欧盟与亚洲对话和合作的固定机制。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家间复合相互依赖的增强,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区域合作已成为主权国家追求权力、获取财富的重要机制和手段。冷战结束以来,印度积极参与亚洲经济区域一体化进程,主动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合作,并积极推进印度—东盟自由贸易区(IAFTA)的建立发展,其动力源也不乏是对两者的追求与获取,但具体到印度推动IAFTA建设的根本原因,其对权力的追求更优先于对经济利益的获取。  相似文献   

5.
王虹 《亚非纵横》2001,(3):20-22
冷战后,随着印度的崛起,印的地区大国地位更加巩固,其大国化也正日益受到关注;美国布什政府最近出台的亚洲新战略,将亚洲视为其全球战略中的重点,"印度牌"在其中的作用引人注目;1998年核试之后,印巴两国已成为事实上的核国家,但核威慑并未给南亚带来稳定,却使两国在南亚的战略对比出现严重失衡,印巴对抗正朝着越来  相似文献   

6.
亚洲和平崛起是多方互动的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结束后,伴随着亚洲各国经济的发展和合作的加强,21世纪将是“亚洲世纪”或“亚洲复兴的世纪”的说法相继出现。这些说法自有其道理,但我更愿将之表述为亚洲的和平崛起。讨论亚洲崛起对国际社会的影响,认识亚洲崛起是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十分重要。对此,我想谈几点看法。一、和平崛起作为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包含经济、政治、军事、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进程,也就是讲,崛起不仅仅是经济上的高速发展,而且是国家、社会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从空间上讲,它应包括整个亚洲地区,至少是亚洲的主要地区;从时间上讲,它包括已经发生、即将发生…  相似文献   

7.
撒哈拉以南非洲反政府武装的活动由来已久。在殖民地争取独立过程中,就兴起了针对殖民政府的反政府武装。非洲国家独立后,由于各国国内不同派别政治立场的差异、民族矛盾的对立等原因,在野方往往组织反政府武装对抗政府。冷战背景下,美苏在非洲的争霸活动也催生了一批具有国际背景的反政府武装。随着冷战结束,非洲内部的政治、经济利益分配,族群对立与冲突,宗教矛盾与极端化倾向,催生出新的反政府武装,并呈现出分布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扩溢效应明显等特征。反政府武装问题久拖不决,是非洲国家和平与发展努力受挫的集中表现;而它们反过来又加深了非洲国家内部的社会危机,成为矛盾进一步复杂化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8.
与冷战时期的相互淡漠相比,冷战后印韩关系迅速发展,21世纪以来急剧升温。促成两国关系迅速发展的因素包括两国的相互认知、两国的亚洲战略、美国的亚太战略部署以及亚太局势的变化。印韩关系的迅速发展已经并将继续影响亚洲的政治安全局势和亚洲经济共同体的构建前景。有鉴于此,中国应该将全球战略的重点转向亚洲,重新思考亚洲国际秩序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的大国竞争及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冷战结束后,湄公河地区是亚洲新兴的经济区域之一,加之所处的重要战略位置,日本、印度、美国等近年纷纷以投资和经济援助的方式参与当地的经济开发合作,发展该地区国家经济,扩大本国影响力,使其成为亚太地区战略局势的新焦点。  相似文献   

10.
美国的军事战略又称为国家军事战略 ,是通过使用或威胁使用国家武装力量 ,确保国家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科学。军事战略服从、服务于国家安全战略 ,协助达到国家安全战略的目标。2000年5月30日 ,美国新国家军事战略的指导性文件《联合展望2002》对冷战后十年的军事战略作了最大一次调整 ,并声称“亚洲可能出现一个不确定和美国抗衡的竞争对手”。种种迹象表明 ,美国军事战略重点正从传统上的欧洲东移至亚太地区。美国军事战略重点从欧洲转向亚洲的背景欧洲和亚洲 ,历来是美国争霸世界重点控制的两个地区。但不同的历史时期 ,美国的…  相似文献   

11.
<正>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周建明、上海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成至编译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解密文献选编(1945~1972)》2010年3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本文件集从美国已解密的冷战时期对外政策文献中,选编了172篇文献,以反映1945~1972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  相似文献   

12.
一、独立前殖民地产业结构的性质与特征东盟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在其政治独立以前均受西方殖民者的长期统治或支配。西方殖民者在其帝国主义阶段把这些国家的经济塑造成为它们工业制品销售市场、资本投资场所、原料供应地和廉价劳动力供应地,使它们发展成为具有畸形发展的单一种植制殖民地经济结构。这些国家的殖民地经济结构在社会经济体制方面的特征(这是殖民地经济结构的最  相似文献   

13.
2 0 0 2年国际形势的主要特点是 :反恐成为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主线 ;美国政府加快战略调整进程 ,其国家安全战略框架基本形成 ;大国关系既合作又竞争 ,世界格局多极化进程进入相对稳定发展的新阶段。中国正处于冷战结束以来最好的国际环境中。  相似文献   

14.
作为亚洲大国和美国的盟国,日本的南海政策对南海地区局势有较大影响力。梳理二战后,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日本的南海政策演变的历程及其特点,将有利于我国对周边地缘政治安全环境的变化进行准确预判和有效应对,为维护我国的南海主权利益及国家的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15.
亚洲与拉美的关系源远流长。有文字记载的亚洲和拉美的早期贸易始于16世纪中期。19~20世纪初,西方列强从中国、朝鲜半岛、印度、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国家掳掠和贩卖大批契约劳工到拉美各地。自19世纪中叶起,日本开始向中南美洲移民。二战后,亚洲与拉美国家的关系取得较全面的发展。20世纪50~80年代,日本和韩国与拉美的经济贸易关系迅速发展,成为拉美在亚洲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特别在90年代,中拉关系全面发展,中国逐渐取代日本和韩国成为拉美在亚洲的主要贸易伙伴。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异军突起,同拉美的关系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亚洲其他国家同拉美的关系也有长足的发展。亚洲与拉美关系的发展势头良好。  相似文献   

16.
亚洲区域缺少涵盖整个亚洲地区的集体安全体系是导致这个区域时常出现不安全状态的根本原因,特别是中国逐渐崛起,美国日渐衰弱,成为(或被认为)亚洲区域的不安全因素。要实现亚洲的长久和平,亚洲需要一个包括中国、美国和众多亚洲中小国家在内的多边集体安全体系,而不是如目前东盟或东盟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安全对话这种次区域合作机制,也不是某些人的所谓中美G2机制.更不是冷战产物美日、美韩式的安全同盟。这个体系必须是包括安全、经贸、政治和外交等多方面有利于所有成员国的体系.其中虽难免存在大国主导权之争,但这种竞争不仅要受到大国之间互相制约,同时要受到众多中小国家的集体制约。  相似文献   

17.
李渤 《东北亚论坛》2006,15(6):90-93
冷战结束以来,经过短期的波动,俄罗斯与印度的关系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一些负面影响也日益突显出来。在导致这些负面影响的诸因素中,虽然现实的政治与经济目标是俄印两国关系中的决定性因素,但在长期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俄罗斯人与印度人的疑虑、偏见、独立性、对西方的态度及殖民地心理等诸多心理因素给俄罗斯与印度关系的发展带来诸多麻烦和困难,致使现实乃至未来俄罗斯与印度关系发展存在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8.
缘起于冷战时期的民主援助成为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的重要现象,也日益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国际社会推进其民主文化进程的重要工具.分析民主援助的内涵、路径可以发现,民主援助的本质并不是帮助受援国巩固和发展民主,而是一种民主霸权主义,它正成为西方国家干涉别国主权和内政的外交工具.这也是形成世界范围反西方民主援助潮流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冷战后,亚太地区的权力内涵与安全内涵均发生重大的变化,建立在冷战时期两大军事集团对抗基础上的旧的安全观已经不适应亚洲形势的发展.倡导新型安全观已经成为亚洲的客观需求和历史必然.亚洲新安全观的提出既是安全观念上的一次创新,也是安全规范和安全秩序领域的重大变革.亚洲安全观的倡导和实践将引导亚洲安全秩序从外生型向内生型转变,从冲突型向合作型转变以及从权力型向创制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自15、16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在亚洲开拓殖民地、半殖民地,以及争夺势力范围以来,欧亚关系长期处于殖民者与被殖民者、掠夺者与被掠夺者、发达者与欠发达者之间的不平等状态。1996年亚欧会议召开,标志着亚欧关系从此进入平等、对话、合作的新时期。新世纪开启,随着亚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