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理论界和人大实际工作者已经形成一个共识,即把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权概括为“四权”:立法权、监督权、重大事项决定权和人事任免权。人们围绕“四权”开展实践活动与理论探讨,这对我国人大制度建设是完全必要的、非常有益的,应当持续、深入地进行下去。然而,笔者深切感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会议制度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这个课题之下,至少有两个分支:一个是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下称“大会”)问题;一个是常务委员会会议(下称“会议”)问题。为了论述集中,本文专门探讨“会议”问题,并主要探讨县级以上地方人大的“会议”…  相似文献   

2.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贯彻层层推进的认识思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理论的逻辑体系,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意义上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内容,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理论的一种认识思路,正确认识和处理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本质的阶段性与科学性,一元性与多样性,不变性与变动性的关系,对于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理论在新形势下的运用具体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政治与法律》一九八四年第一期发表了肖胜喜同志的《谈谈证据的特性》一文(以下简称肖文),读后感到有所启发,但对肖文认为证据是主、客观的统一的观点,我不能苟同,认为它存在着四个混淆之处: 一、混淆了客观和主观、存在与意识的关系。证据是客观的还是主、客观统一的问题,这在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一条作了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它指明了证据是客观存在的(或称客观性)和案件有关联(或称关联性)的一切事实。证据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不是肖文所说的证据是主客观统一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关于飞车抢夺他人财物定性转化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严打”中重点打击的飞车抢夺犯罪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抢劫转化。一是转化型抢劫 ,即理论上的法定转化犯 ,并有两种转化情况 ,分别适用刑法第 2 6 9条、第 2 6 7条 ;二是案发时抢夺行为性质直接转变为抢劫性质 ,成为标准型抢劫 ;三是结果加重型 (原型抢劫的一种 ) ,这是本文探讨的重点。即飞车抢夺中致人受伤 (不管是什么程度 )的 ,具备客观上采用了危险手段 (存在危险性 ) ,主观上存在间接故意性、放任性 ,行为上有夺财的关联性 ,双重指向 (伤害 )有了结果性 ,应以抢劫定罪科刑。  相似文献   

5.
“插个草标自卖自”。如果卖的是自己的真才实学或手中真货,自卖自,会令人肃然起敬并趋之若鹜。不,我这里要说的是另一种形式的“自卖自”,是新的形势下腐败贪污的一个新花样、新品种。即自己卖,又自己买。他们卖的东西,不是自己的私产,而是国有资产。他们低价买的也是国有资产。通过这一卖一买,便将公产合法地变成私产。这里的关键一点是自己低价格或超低价格买进,好好发一笔“公财”。这是什么,这就是近期舆论广为关注的企业改制过程中的化公为私。这既是卖主同时又是买主者,大致有两类人:一类是商人、“企业家”之类,姓“私”;另一类则属…  相似文献   

6.
赵玥珑 《法制与社会》2013,(32):246-247
传统刑法对于盗窃行为是否必须是“秘密取得”一直是似是而非,按照四要件的犯罪构成理论,秘密窃取是盗窃的客观要件,然秘密性却一直存在主观与客观两个不同的判断标准,近年来发生的一些案例更是不断加深了这两个判断标准之间的冲突,要想获得一个统一的秘密性的认识变得更加困难。秘密性应当是在法规范体系的角度内,行为本质意义上的关于行为行为状态属性的概念,它是相对性的也是多角度的。  相似文献   

7.
关于法的本质问题的讨论,是近年来我国法学界学术争鸣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热点。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和探讨这一法学基本理论问题,以期求得一个比较科学的认识,既是开创法学研究新局面的迫切要求,也是法学贯彻党的十三大精神,进一步健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客观需要。为此,我们在这一期特地选载了关于法的本质问题讨论中具有不同观点的下列两篇文章。为了进一步对这个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理论探论,我们还将在今后继续刊发有关这一问题的论文,热诚欢迎各界有识之士对此见仁见智,不吝赐稿。  相似文献   

8.
罪状和罪名是法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关于这两个概念,目前在我国的法学著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同的说法,似有进一步研究之必要。 一、什么是罪状?这个概念,目前各书说法不一。有的说:“罪状就是犯罪行为的状态或状况”;有的说:“罪状就是对犯罪的情状的描述”;有的说:“罪状就是犯罪行为的具体状况”;有的说:“罪状就是对罪行的名称和犯罪构成特征的叙述”;有的说:“罪状是对某种犯罪构成特征的描述”等等。这些不同的说法,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用“状态”、“状况”、“情状”等概念来解释罪状,另一类是用“犯罪构成的特征”来解释罪状。我认为,后一种说法比较正确,前一种说法不那么明确,不易掌握。  相似文献   

9.
学前班发展到今天,它的存在已变成正常学制教育中的一处“骨质增生”。但这个多余的东西现在却被许多人看作是天使背上的翅膀,以为这样的“多”总比“少”要好。这实在是个错误!  相似文献   

10.
法的本质:利益关系调整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本质论的必要 在争论“法的本质是什么”的时候,学者们首先讨论的是“法究竟有没有本质”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法无所谓本质,争论法的本质也是没有必要的①,笔者和大多数观点相趋同,认为法的本质是客观存在的,“法现象本身的实在性决定了法的本质的实在性”②。在哲学意义上,本质相对于现象并与现象构成了辩证法的一对范畴。本质是决定客观事物存在和具有各种表现形式的根据,是构成某事物的各必要因素的内在联系。它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和变化的决定力量,是事物中比较稳定的东西。本质本身是多层次、多等级的。 法的本质是法存在及…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 number of translational tools have been developed in policing to make the growing research evidence base more accessible and useful for practitioners and policymakers. Here we focus on the creation of the ‘What works in policing?’ website, which resulted from a collaboration between a government agency in Seattle, Washington and researchers at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and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We describe the site in detail and its similarities to and differences from existing translation tools, as well as the rationale for a local government’s involvement in translational work. In particular we focus on efforts to link the site with the work of the Seattle Police Department through a case study approach. We review indicators that suggest the site is being well-utilized and close with thoughts on the future of translational work in policing and efforts to ensure translational tools are useful to practitioners.  相似文献   

12.
Despite the general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value and use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experiments in determining ‘what works’ in criminal justice interventions, they are infrequently used in practice. Reasons often given for their rare use include that experiments present practical difficulties and ethical challenges or tend to over-simplify complex social processes. However, there may be other reasons why experiments are not chosen when studying criminal justice-related programs. This study reports the findings of a survey of criminal justice evaluation researchers as to their methodological choices for research studies they were involved i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raditional objections to experiments may not be as salient as initially believed and that funding agency pressure as well as academic mentorship may have important influences on the use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designs.In August 2005, Dr. Lum’s affiliation will change to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相似文献   

13.
英美法系诉因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刑事审判对象是诉因,法官和检察官原则上无权变更诉因;大陆法系公诉事实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刑事审判对象是公诉事实,法官有权在公诉事实同一的范围内变更指控罪名;日本公诉事实同一下的诉因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刑事审判对象是诉因,检察官有权在公诉事实同一范围内变更诉因。三种刑事审判对象模式之间的差异导致它们在不同诉讼价值的实现上各有优劣,刑事审判对象模式上的差异根源于审判方式上的差异。随着审判方式的相互吸收和融合,刑事审判对象模式之间的差异逐渐变小。  相似文献   

14.
15.
违宪,一般指违反宪法的行为。四川两位律师认为《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禁止四类人从业于娱乐场所属违宪之结论经不起推敲,有使“违宪”泛化之嫌疑,同时又曲解了宪法与部门法及行政法规的关系,误解了我国以宪法为主导地位的法律体系所蕴含的“一般情况下,法无明文禁止均可行”的内在精神。在任何情况下,对违宪都应当慎重使用。  相似文献   

16.
The events of September 11th have led to massive increases in personal, commercial, and governmental expenditures on anti-terrorism strategies, as well as a proliferation of programs designed to fight terrorism. These increases in spending and program development have focused attention on the most significant and central policy question related to these interventions: Are these programs effective? To explore this question, this study reports the results of a Campbell Collaboration systematic review on evaluation research of counter-terrorism strategies. Not only did we discover an almost complete absence of evaluation research on counter-terrorism interventions, but from those evaluations that we could find, it appears that some interventions either did not achieve the outcomes sought or sometimes increased the likelihood of terrorism occurring. The findings dramatically emphasize the need for government leaders, policy makers, researchers, and funding agencies to support both outcome evaluations of these programs as well as efforts to develop an infrastructure to foster counter-terrorism evaluation research.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法治社会,法律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推行依法治国的今天,中国的法律教育正 酝酿着一次巨变。但要达到完善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本文通过对比国外几种法律教育模式,对我国 法律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英国和美国都具有学徒制法律职业教育的传统,但是在本国法律文化和社会实际的影响下,英国和美国的法律教育后来又采取了不同的具体模式。虽然具体形式不同,但英美法律教育都最终走上了学术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道路。但是,单就法学院本身而言,英国和美国的法学院法律教育还存在性质、地位和教学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19.
于海防 《法律科学》2010,(5):100-107
在民事诉讼管辖制度中,只有特殊地域管辖才受到案件涉网络性质的影响。造成影响的直接缘由是迥异于现实空间定位规则的以TCP/IP协议簇为核心的网络空间定位规则,法律事实发生地与法院辖区间的原本关联被切断。这种影响的直接表现是在涉网络案件中是否需要剔除或增设管辖连接点,以及如何结合网络空间定位规则,重新建立法律事实发生地与法院辖区间的直接关联。网络空间具有"技术——社会"的双重结构特性,涉网络案件管辖问题的解决,应在网络空间的社会性的基础上,参酌技术性,主要以法律解释的方法对传统规范进行改良。在涉网络合同案件中,经由规范解释便可解决问题,而在涉网络侵权案件中,还需要对规范加以修正,建立"实际发生损害"标准。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大力提倡法治建设的今天,法学教育举足轻重的地位日益突显。然而,在我国这样一片法学教育基础薄弱的大地上,法学教育与社会需要之间还存在巨大的鸿沟。唯有消除这些鸿沟,我们的法学教育才能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本文将从法学德育教育与法学专业教育、法律职业教育与法学基础教育、法学教育国际化与法学教育本土化、法学教育的质量与法学教育的规模等范畴的对比中来揭示当前法学教育的目标:法学德育教育、法律职业教育、法学教育国际化、法学教育质量是新形势下社会对法学教育的重点需求,法学教育必须向这几方面倾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