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说起中国最著名的双胞胎,恐怕很多人都会首先想到著名喜剧演员刘全和、刘全利两兄弟。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刘全利与胞兄刘全和,将传统的滑稽艺术与现代哑剧艺术、喜剧艺术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幽默喜剧艺术形式。他们创意型的搞笑表演已成为众多中国人心中共同的幽默记忆。  相似文献   

2.
本期人物     
《今日浙江》2013,(8):60-60
金一德是恬淡自守的学者型艺术家,凝聚了自杭州国立艺专时代起就已明确的重学术研究的优秀传统,其严谨、朴素、激情内蕴的品格,渗透在他整个艺术生涯甚至所有艺术作品中。由于师从中国早期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先驱——倪贻德教授,他的画风尤重现代主义,特别是表现主义手法,走到了同时代很多艺术家前面。  相似文献   

3.
高占祥 《人民公安》2008,(21):58-59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它是一门源远流长、意蕴深厚的传统艺术,如从1790年微班进京算起,至今也已有200余年的历史。而油画,作为西方绘画艺术的主流,尽管在西方已经走过了六七百年的发展历程,但是中国从西方引进油画,并且真正融入中国的文化艺术之中,则还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事。因此,油画之于中国,还是一门年轻的艺术。  相似文献   

4.
杨清 《求索》2014,(3):186-190
我国后现代文化的产生发展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环境,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与改造力,也使我国的后现代艺术摆脱了西方艺术的某些负面色彩。本文旨在从艺术社会学的视角来审视我国后现代艺术的发展,力图全面厘清后现代文化的本来面目,为我国当代艺术发展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也为后现代艺术的健康发展创设一个客观、积极的学术环境。  相似文献   

5.
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政经状况、不同的民俗风情,造就出中国和西方不同的艺术性格特征。中国艺术强调感性,西方艺术强调理性,中国艺术强调表现,西方艺术强调再现。这种艺术性格的博弈成为中西艺术发展过程中不能忽视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实验艺术,是一种中国特色的艺术思潮逐渐形成具有全球化视野的时期,在这期间所产生的与其相适应的美学思想和文化现象都与国际艺术新潮遥相呼应。但是,它并没有完整地建立起属于本土艺术的自我个性和艺术文化观念。然而在这时,从台湾回乡定居的沈耀初为我们带回他一生立足本土艺术、勤奋笔耕的写意花鸟画,向世人透析了建立在传统笔墨程式上中国式的水墨实验,  相似文献   

7.
当西方国家的当代艺术已经成为艺术的主流,并由政府资助的时候,中国的当代艺术家们才刚刚忙着将自己的作品搬上政府的艺术舞台,去年底至今年初,为期三个月的上海双年展得以在上海美术馆举办。本届双年展第一次广泛吸纳了油画、国画、版画、雕塑、摄影、装置艺术、录像艺术等中国、西方当代的艺术样式;它还第一次邀请到了世界18个国家的数十位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们同台展出,在运作模式上,它首次尝试国际通告的策展人制度,由策展人和艺术委员会来决定入选的作品。这次展览被冠以中国当代艺术的“转折点”、“里程碑”、“具有樗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许蓉 《群众》2006,(2):59-59
中国社会正处在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很多富有民族特色的经典艺术形式该如何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找到自己的定位?考察作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中国昆曲当前的演出状况,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经典艺术在“展示传统”与“感召现代”  相似文献   

9.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同志,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设计师,他在指引中国人民向现代化进年中,展示了卓越的领导艺术。统战艺术是他领导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邓小平的统战艺术建立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是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曹玲玉 《求索》2014,(4):86-89
“善”和“善”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之结构性两级,在礼备乐和的表象之后,二者相互钳制、异化,频繁地在中心和边缘性存在的张力关系中交替更迭,构成了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基本动力。伦理之维在“善”的实用关系中思考艺术之工具性存在,审善之维在“善”的形式独立中思考艺术之自在性存在,二者在中国传统艺术的巡礼旅程中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1.
吴心 《黄埔》2010,(4):56-57
3000多年来为上层封建阶层和部分文人所掌握的古琴,已进入大众的文化生活,喜爱古琴艺术的人日渐增多。但是,古琴艺术的知音,其实仍然是十分稀少的,很多人并不知古琴为何物,多以为古筝。  相似文献   

12.
因为一直在关注儿童电影,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虽然很多主创人员是带着对儿童的关爱、对电影艺术的热情来拍摄儿童电影,但是从呈现出来的艺术水准而言,还有待提高。其中,最大的一个遗憾是,把儿童电影看得太容易,没有充分重视这个领域已经有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美国艺术家劳申柏格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一次展览,点燃了中国艺术家对装置艺术形态的兴趣火种,经过近30年的探索、实践、发展,装置艺术在中国有了众多的艺术家和受众。  相似文献   

14.
刘志兵 《求索》2013,(6):124-126
艺术风格的人文意义是明清艺术研究最为关注的领域之一。艺术风格不仅决定了艺术要表达的内容。更决定了艺术作品相对其他作品所拥有的特色个性。本文将通过介绍徽州文化艺术这一极具地域特色并又深深地反映了明清艺术特点的文化作为突破点来对明清艺术进行阐释。徽州文化.通常简称“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州文化是带有强烈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是其鲜明的特点,对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进行了自己独特的展示,基本包括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等基本内容,通常被人们赞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  相似文献   

15.
王晨 《今日上海》2010,(2):62-63
宜兴紫砂是中国陶瓷苑中一个特征鲜明、技艺独特的特殊艺术品种,数百年来薪火相传,代有名匠名作留传于世。当今的紫砂艺术,更是在改革开放的国策下走向鼎盛。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戏曲史上,异域作品很多,它们作为不可或缺的艺术构件强化了作家的主体意识,实现了文人的自我解脱。异域作品的共同点在于抒发剧中主人公的苦闷与彷徨,反映现实社会的黑暗面。因此,中国古代戏曲通过异域作品这种艺术手段实现了艺术的现实批判。值得注意的是,解脱型魂梦戏往往用佛学禅宗思想去反对理学,虽有一定的民主性,但也有一定的消极成分,需要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认识。  相似文献   

17.
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发展可分为: 学术准备、 学术起步、 稳健发展 3 个时期。在后两个时期中, 可总结出迈向人民的艺术人类学、 田野工作中的艺术人类学、 社会发展中的艺术人类学、 国际交流中的艺术人类学、 本土理论建设中的艺术人类学等 5 个方面的特点。 对中国艺术人类学 20 年的发展之路概括。 任何新的理论都是来自于新的社会实践,中国 30 年来的巨大变化, 为中国学术理论创新提供了许多研究资源, 尤其是艺术人类学。因为作为它研究对象的艺术, 在社会实践方面往往具有先锋性, 其所具有的创造性精神,往往是冲破旧藩篱的一种力量。 为此, 艺术人类学学者们所收集的丰富田野材料和所进行的大量社会实践, 正在促使本土理论进一步完善, 并汇集为一股推动中国学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琴     
《黄埔》2010,(5):64-64
200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了第二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古琴艺术与世界其他27个文化艺术表现形式获此殊荣。  相似文献   

19.
刘强 《台声》2011,(11):64-66
美国当地时间2011年10月17日,由全国台联等单位主办的“中国国粹油画艺术精品展”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和全球最知名五星级酒店之一的纽约华尔道夫酒店先后惊艳亮相,国粹油画艺术首次跨出国门。这也是“中国国粹油画艺术精品展”继北京、香港、台北展出的第四站。  相似文献   

20.
《今日中国论坛》2008,(5):57-57
毛戈平形象设计艺术学校由中国著名化妆师毛戈平先生亲自创办,是以彩妆为主导的专业艺术学校,是全 国同行业中的引领者。作为化妆造型的教育机械,作为传播美学艺术的培训基地,毛戈平形象设计艺术学校对中国化妆艺术的推动和发展、行业地位和文明和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在中国化妆学校走向品牌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