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10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主持人言     
正艺术人类学伴随着人类学传入中国而受到中国学者的关注。从开始就有学者从人类学的角度去研究艺术,但艺术人类学真正作为一个学科受到关注,则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艺术人类学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走向田野,到2006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许多研究艺术人类学的学者开始结成一个学术的共同体。走到今天,有关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已经开始进入成熟期,也由此,需要对以往的研究有一个理论总结与反思。  相似文献   
2.
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中国将会用一把土打败美国。土的含义就是文化,在以高科技立国的时代,美国人走到了世界的前列,而在未来以文化立国的时代,中国将会超过美国  相似文献   
3.
4.
主持人言     
正艺术人类学是一门外来的学科,具有一套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所看到的是,要理解这一学科,不仅要跨空间、跨地域去理解,还需要跨时间、跨时代去理解。这次栏目的两篇文章,可以带领我们去领略和理解艺术人类学的这一特性。第一篇文章《人类学与跨文化艺术比较:访范·丹姆教授》,是笔者对范·丹姆教授的访谈,这一访谈文章很长,有2万多字,虽然是访谈,但内容涉及西方艺术人类学的发展历程、发  相似文献   
5.
2008年将在北京举行第29届奥运会,这个日子越近,中国人的思考越多。中国人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现在东亚病夫的帽子早被丢掉了,中国已成为世界体育强国。靠全国人民的努力,我们第一次争取到奥运会的举办权,它意味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7.
<正> 即使是落后民族,他们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发展而来的生存策略和生存技能,也许都是我们在未来社会发展中所可以借鉴的宝贵财富。笔者一直以为,人类目前不仅面临一个自然生态在遭到破坏、自然资源在减少的问题,同样还面临一个文化生态在遭到破坏、文化资源在减少的问题。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两个不同领域的两种不同的问题。但这正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因为自然生态的被破坏是人的行为所造成的,而指导人的行为的是人的文化。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西方艺术人类学的发展脉络,方李莉教授与范·丹姆教授进行了一次对话,对话同时涉及范·丹姆的学术旨趣。在个人研究中,范·丹姆将跨文化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成果结合起来,试图解释当我们依据内部文化知识评估传入的视觉刺激时,人类心智做何反应。同时他还认为,可能存在的全人类共有的审美偏好,从而将其比较研究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拓展到了世界各地。范·丹姆教授还谈到,通过参加中国艺术人类学年会,了解到中国艺术人类学发展状况。他希望中国的研究者们更多去做民族志,记录濒临灭绝或发生重大变化的传统。  相似文献   
9.
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发展可分为: 学术准备、 学术起步、 稳健发展 3 个时期。在后两个时期中, 可总结出迈向人民的艺术人类学、 田野工作中的艺术人类学、 社会发展中的艺术人类学、 国际交流中的艺术人类学、 本土理论建设中的艺术人类学等 5 个方面的特点。 对中国艺术人类学 20 年的发展之路概括。 任何新的理论都是来自于新的社会实践,中国 30 年来的巨大变化, 为中国学术理论创新提供了许多研究资源, 尤其是艺术人类学。因为作为它研究对象的艺术, 在社会实践方面往往具有先锋性, 其所具有的创造性精神,往往是冲破旧藩篱的一种力量。 为此, 艺术人类学学者们所收集的丰富田野材料和所进行的大量社会实践, 正在促使本土理论进一步完善, 并汇集为一股推动中国学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虽然给中国带来了一个开放、不可逆转的市场经济体制,但单纯的经济诉求无法为一个十几亿人口的民族共同体提供一种持续奋斗的精神价值,文化认同的空心化现象凸显。为什么中国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仍然存在越来越浓厚的文化焦虑?中国人是否做到了文化自信?中国文化如何真正走出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