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悟,是禅宗用语,意思是心里明白,觉醒理解。由此又引申出觉悟、悟性、开悟、恍然大悟、大彻大悟等词语,大抵都是相同道理。悟,从禅宗五祖弘忍以后,分为南北两派,一派主张顿悟,以慧能为首,他们认为人身本有佛性,可顿然破除妄念,悟得佛果;一派主张渐悟,以神秀为...  相似文献   

2.
种好心田     
佛经中有一则耐人寻味的故事。释迦牟尼佛向一位农夫托钵,农夫说:“我耕田种谷,所以有饭吃;而你不耕田种谷.何以要饭吃?”佛陀说:“我也耕田种谷,我是在所有的众生心中种田,播下善种子,善根会发芽茁壮,而你布施给我,就像是在种福德田。”  相似文献   

3.
印度佛教的孝道观 印度佛教是十分重视供养父母的.主张要对父母“报恩”。《梵网戒经》说:“若佛子以慈悲心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是杀我父母。”认为供养父母不仅是一种人间行孝的实践,而且是一种佛教伦理的修行方法。《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将“不供养父母妻子.使父母妻子受饥寒及不教养子女的人”视为五种恶人之一。《佛说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中提到,今日世人所遭到斩身断肢的报应,乃是因为过去“不信三尊,不孝父母”的结果。《父母恩难报经》认为,对于父母的恩德,即使子女“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也是不能报答的。  相似文献   

4.
命运     
作家史铁生对命运有独特的看法。人家让他拜佛,他不拜。因为,佛不能使他瘫痪的双腿站起来,因为,如果佛要人“拜”才肯保佑人,那他就不称其为佛。他认为佛之本义乃“觉悟”,是一个动词,是行为而非绝顶的一处宝座。所以,“一切佛法唯在行愿”,他信,并认为那是无终的理想之路。人家让铁生算命,他不算。因为,如果命好则无须算,活着便了,“好”自会来;因为,如命不好,更不必算,乐得活一天高兴一天,省却明知前程险恶,还不得不步步逼近那灾难,成天战战兢兢,何苦。高人说能“为你避灾”,铁生也不信,因为那就是命运无定了,其…  相似文献   

5.
十世班禅的圆寂和十一世班禅的继位,让许多人都知道了活佛转世,但什么是活佛,什么是活佛转世,却并不十分清楚。活佛转世是藏传佛教的一种独特的传承方式。它把佛教之的灵魂不灭、业力自如的教义和佛。菩萨圆觉解脱、化身降世、普度众生的思想融为一体,得到佛教其他教派的认同。活佛转世,在佛教教理上说,为佛教的三身说所支持。佛教三身说就是指佛有三身,一为投身,投身时隐时现;二为法身,法身从来不显;三为化身,化身随机显现。活佛就是佛的化身。佛教的佛与神不一样,他原先也是世俗之人,就象佛祖释这年尼因不堪世间之苦,出家…  相似文献   

6.
毛国民 《前沿》2013,(3):58-62
净土宗和禅宗源于大乘佛教,坚信众生同具佛性和众生皆可成佛的思想,极力追求众生平等、普渡普救,社会最底层、最多数的芸芸众生都可以成佛。这些理念与中国之“自然平等”思想和儒家的“人世”情结相通或互补,成为其在中国盛行不衰的根源所在。然而,他们在人性理解上存在差异,并因此导致他们在成佛方式上的差异。只不过这些差异,还不至于影响到“禅净合流”的脚步。  相似文献   

7.
熊吕茂 《湖湘论坛》2000,13(4):73-74
虽然现代新儒家的创始人梁漱溟在行动上有过放弃佛学、由佛转儒的过程,但他声称自己的学术方向依然是为“释迦、孔子发挥”①;他曾宣布自己“归宗儒家”(2),为“往圣继绝学”,但他心灵深处的终极关怀却从未离开过佛教的文化思想。本文拟就梁漱溟儒佛文化观之异同作一粗略的比较。……  相似文献   

8.
在一个名为《肮脏的鸟窝》的故事里,窝过了不长时间,就有一种强烈的气味,使窝过了不长时间,就有一种强烈的气味,使她喘不上气来。她把她的烦恼向一只聪明而富有经验的老鸽子诉说,这只老鸽点着头说:“你虽然换了许多次窝,其实是什么也没换。那种使你烦恼的臭味并不是从窝里发出的,两恰恰是从你心中发出来的。”对于许多有心理问题的人来说,他们就像这只小鸽子。一组惊人的数字:精神病时代”悄然来临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来说心理疾病已经逐渐成为威胁他们正常生活的一种可怕的疾病。心理学家统计出7一个惊人的数字80%的人都…  相似文献   

9.
心中有阳光     
<正>心中有佛,见的都是光明,说的都是善良;心中有魔,见得都是黑暗,说的都是邪恶。说人是非者,本足是非人。每个人用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态度,思考所遭遇的情境,判断别人的作为。每个人的心灵,就像是一面镜子,在自己的心中反射出自己眼中的花花世界。同样的夕阳,有人感受到美丽绚烂,是人间绝好美景,是一天最美好  相似文献   

10.
刘建林 《台声》2013,(10):56-56
但凡有些佛缘或者研究佛学的人,大多数会有一颗行善之心,也必然会热衷于慈善事业。这样的人,自然看起来眉目慈善,也很容易被人们记在在心里。即便是历史的河流冲刷掉了所有的痕迹,但也能从脉脉相传的故事里找到印记。在台湾的历史上,有个叫黄玉阶的人,便是与佛结缘的仁慈温厚的医生。据史书所载,他自幼聪颖,研习医术,又兼修佛学,吃斋奉佛,好义轻财,常怀济人之念。  相似文献   

11.
晓蒂 《观察与思考》2009,(20):52-53
下岗不是贫穷国家的专利。公司破产,工人遭殃,其中含有多少猫腻自不待言,必要的忽悠与烦恼也或不可缺,但这是任谁也没辙的事。不过,企业仍然在转悠,公司因重组、并购或优化组合而在美国雇员身上拨拉算盘可就没那么容易了。美国人下岗这档子事说起来简单,其实做起来还蛮复杂的。“我必须干点什么”为了一个全新的开始,  相似文献   

12.
大千世界,美美众生,无论贫富贵贱,文野雅俗.总有一二嗜"好",由嗜而成癖者.也不在少数.譬如好花鸟虫鱼,好古玩字画,好垂钓品茗,好收藏集邮,好远足旅游,好跳舞唱歌.好酒贪杯等等,不一而无.只要不设正率以至于玩物丧志.别人就无权说三道四。然而.一旦为官.特别是掌管一方或要害部门的权高位重者.个人所好,就应慎之有慎了,这倒不是说为官之好就格外有损身心健康.而是因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往往会有宵小之徒,利用官之嗜好做文章,投其所好,拉官下水,其倒举不胜举。南宋权臣贾似道以好斗蟋蟀而闻名,于是和他斗蟋蟀…  相似文献   

13.
弥勒佛慈眉善目,一副哈哈大笑的模样甚是可爱。 弥勒佛为啥笑口常开?一本叫《神话仙话佛话》的书似乎道出了真情,书中说佛祖有三:一为“过去佛”;二为“现在佛”;三为“未来佛”。“过去佛”已不知其名,“现在佛”是如来,再过几十劫(也就是几十万年),如来佛“离休”后,弥勒佛就可荣升佛祖,是内定的接班人,叫“未来佛”。要接班而未接班,这就使弥勒佛没法不笑口常开了。其一,他虽然是内定的,但究竟能不能接班,什么时候接,会不会中途变卦,还很难说。这关键要看上级如来佛的态度,所以,弥勒只有对掌握着自己前途的上司整天摆出一副笑脸,毕躬毕敬,赢得好感。其二,佛界人才济济,难道就没有比弥勒  相似文献   

14.
闲言碎语     
名人有名人的烦恼,官人有官人的烦恼,富人也有富人的烦恼,老百姓自然有老百姓的烦恼。总之,无论什么,各有各的烦恼,当然,当各有各的除烦高招。  相似文献   

15.
胡迌 《台声》2008,(8):80-82
盂兰盆会 “盂兰盆”原音是梵语“乌兰婆孥”,是“救倒悬”的意思。佛家认为,痛苦的人生就像倒挂在树头上,苦不堪言,为免除众生“倒悬”之苦,佛家便在庙中诵“盂兰盆经”,并且布施食物给孤魂野鬼。这种风俗,据说是起源于“目莲救母”的传说。  相似文献   

16.
佛沟摩崖揽胜吕风林佛沟位于方城县东南40公里处的半山腰里,这里因有古代石刻佛像而得名。它背负群山,下临清流,泉水叮咚。青山秀水中保存着一处鲜为人知的胜景———摩崖造像。据民国31年《方城县志》载:“佛沟摩崖造像……盖仿龙门石窟而为之。”摩崖造像为北魏...  相似文献   

17.
谒黄帝陵     
桥山桑梓地,天下第一陵。炎黄之鼻祖.华夏奠基人。雄风扫六合,恩泽云众生.国脉连龙脉.英魂壮民魂。上下五千年,浩然正气存。  相似文献   

18.
编读往来     
《中国残疾人》2009,(3):9-9
《中国残疾人》铭 刊不在大,有益则行;文不在长,贴心则灵。《中国残疾人》,如家温馨。维权办实事,关爱有真情;内容堪丰富,版面变新颖。阅可拓视野、怡性情;无哗众之篇章,有高雅之内容。创刊二十载,惠及我众生。心里云:精益求精。  相似文献   

19.
沈跃龙 《传承》2013,(2):88-89
物质欲望、礼、疼痛、死亡束缚着人类的精神空间,使得众生不自由。《庄子》一书集中了庄周对自由之境的思考,对于上述四种限制人之精神空间的桎梏,作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评析。  相似文献   

20.
人生烦恼无数。先贤说,把心沉静下来,什么也不去想,就没有烦恼了。先贤的话,像扔进水中的石头,芸芸众生在听得“咕咚”一声闷响之后,烦恼便又涟漪一般荡漾开来,层出不穷。幸福总围绕在别人身边,烦恼总纠缠在自己心里。这是大多数人对幸福和烦恼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