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台声》2010,(6):82-83
2007年5月,本刊曾刊登亲历北京台湾会馆房产解决问题的老台胞陈炳基先生口述回忆文章。现将当年口述一文录于此,以纪念北京台湾会馆重张。并再次致谢曾为北京台湾会馆产权归属努力过的每一个人。  相似文献   

2.
正清代,东莞会馆主要作为同籍举子来京赴考的居所。取消科举后,由于东莞县在京没有商业会馆,当时的东莞籍商人赴京就到东莞会馆暂住,成为东莞人到京城的驿站。东莞会馆在北京有老馆和新馆之别,人们一般把位于烂漫胡同现门牌127号的东莞会馆称为老馆,把位于上斜街现门牌56号的东莞会馆称为新馆。清代,东莞会馆主要作为同籍举子来京赴考的居所。取消科举后,由于东莞县在京没有商业会馆,当时的东莞籍商人赴京就到东莞会馆暂住,成为东莞人到京城的驿站。民国初年,  相似文献   

3.
赵楠 《两岸关系》2009,(5):47-49
4月,北京什刹海一派春色。21日,北京市台联在什刹海会馆设宴,隆重宴请参加“大陆老台胞返乡谒祖文化参访团”返台归来的老台胞。本刊记者也因之得以走近这些老台胞,分享他们此行的感受。  相似文献   

4.
《台声》2016,(10)
正20世纪90年代,北京地方史研究领域内出现了"会馆热",许多专家学者及地方民俗专家纷纷对北京特有的会馆文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出版了一批专著。其中,民盟盟员、北京民俗专家白鹤群先生等编著出版的《北京的会馆》一书,最先收集整理了位于北京宣武门外后铁厂胡同的全台会馆的资料,也为我们今天研究台湾会馆的历史提供了难得的参考。《北京的会馆》一书是这样介绍全台会馆的:"全台"会馆一词是依据全闽会馆而来。全闽会馆即福建会馆,全台会馆即台湾会馆。史料上记载全台会馆文字不多,仅《北京史苑》第四辑  相似文献   

5.
《台声》2016,(2)
明清时期,在京城建有多个全国各地的会馆。北京的会馆始于明代,清代是北京会馆的重要发展时期,会馆到清末才走向衰败。明代的永乐皇帝定都北京以后,北京即成为全国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许多外地人到北京做官、经商,而且从明永乐十三年科考开始,北京作为中央考场,全国各地的举子一般每3年要到北京参加一次会试,因此设立会馆,便成为外省人士在京城生活、工作的一种需要。台湾在北京设立会馆,也正是顺应了这一潮流。正如当年分巡台湾道刘璈在报请购建全台会馆的呈文中所说:"在都城购建全台会馆,以备台湾会试举人及供职于京者,藉以居住。"自即期起,《台声》将刊登北京台湾会馆里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台声》2010,(6):78-79
北京台湾会馆(史称全台会馆)始建于1890年前后,位于宣武门外后铁厂胡同,后迁至崇文区大江胡同114号。 北京台湾会馆是100多年前台湾同胞在京城建立的活动场所。是北京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之一。它历经百年沧桑,见证了台湾同胞爱国爱乡的光荣历史,也留下了台湾同胞在京生活的印迹。  相似文献   

7.
先人为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曾经为京剧的繁荣与辉煌做过巨大贡献的北京四大古戏楼:正乙调戏楼、湖广会馆戏楼、安徽会馆戏楼、阳平会馆戏楼,在经历了历史的沧桑之后,如今有两座已恢复了原有的面目。湖广会馆再露真颜今年春节期间,北京电视台播出了一台《戏曲菊革》戏剧晚会,观众们不仅为晚会中精彩的戏曲唱段所吸引,也对晚会的拍摄场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古色古香的建筑,明清风格的戏台,为生、旦、净、丑们的演出增色不少,这就是新恢复的湖广会馆戏楼。湖广会馆位于京城宣武区虎坊桥西侧,它始建于嘉庆12年(…  相似文献   

8.
易靖茗  程朔  彭飞 《台声》2013,(11):62-65
10月31日至11月13日,“台湾中部美术协会60周年北京首展”在北京台湾会馆隆重举行。本次展览由全国台联、台中市文教基金会共同主办,中国国家画院支持,台声杂志社、北京市台联协办,北京台湾会馆、台湾中部美术协会、台中市美术协会承办。  相似文献   

9.
<正>历史上,许多台湾同胞来京期间曾在台湾会馆落脚。台湾会馆的存在,是台湾与大陆、台湾同胞与祖国联系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2018年12月26日,国务院台办新闻发言人马晓光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新批准五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其中包括北京台湾会馆。  相似文献   

10.
王亮 《两岸关系》2012,(7):69-69
5月17日,由北京市台胞联谊会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台湾会馆与同乡会》出版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台湾会馆举行。台盟中央常务副主席汪毅夫、北京市台联会长苏辉、北京市台联党组书记汪明浩出席发布会。《台湾会馆与同乡会》是北京市社科“十一五”规划项目中关于北京台湾文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10,(6):4-4
5月7日上午,北京台湾会馆重张仪式暨台商入驻崇文台湾商务区签约仪式在台湾会馆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漠.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夫人连方瑀,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林文漪,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出席仪式并为台湾会馆牌匾揭幕。  相似文献   

12.
简讯     
《统一论坛》2013,(6):94-94
2013年11月21日,由《两岸关系》杂志社主办,北京东方天歌文化交流公司承办,北京台湾会馆、北京市西城区台办协办的“家国·传情·团圆——两岸家庭老照片珍藏展”在北京台湾会馆开幕,来自海峡两岸的嘉宾、媒体记者200多人参加了开幕式。  相似文献   

13.
易靖茗  程朔图 《台声》2013,(1):40-42
北京。台湾会馆。推开古色的会馆大门,只见一幅长2600毫米、高1200毫米的大型陶瓷板画——《中华锦绣山河图》,耀眼夺目,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4.
何标 《台声》2010,(10):60-61
“会馆文化”是中华文化颇具地方乡亲特色的民俗文化之一。北京台湾会馆所蕴涵的文化,可以表述为:以反对马关条约“五人上书”事件为代表的,台湾同胞继承中华民族爱国、爱乡的传统。清代割台后,“台湾会馆”虽长期销声匿迹,但“台湾会馆”所蕴涵的文化依然传承下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5.
驻京办事处的前身,是北京的会馆,甚至可以追溯到汉代的郡邸。《辞海》对会馆的解释为:“同机关或同行业的人在京城及各大城市所设立的机构,建有馆所,供同乡同行集会、寄寓之用。”据考证,会馆始于明永乐年间(1402-1424),到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会馆达到兴盛的程度,而会馆的发达是同科举制度和商业经济的繁荣有着密切关系的。清朝末期,科举制度废除,其试馆功能丧失。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10,(6):80-81
北京台湾会馆史称“全台会馆”,建于1890年前后,原位于宣武门外后铁厂胡同,后迁至前门大蒋胡同127号,现为崇文区大江胡同114号。  相似文献   

17.
“托老”是指把老人送到老年公寓或社会福利院,由赡养人出资请老年服务机构代养。在经济发达地区,这一养老形式受到了许多家庭的欢迎。但是,由于受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这一形式并不完全被接受,有的人甚至认为,把老人送到敬老院就是不孝。我认为,这一观念应该更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得到了延长,我国已提前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传统的养老方式也已不适应人们的需求。据有关部门调查,许多老人愿意到“托老”机构安度晚年,但目前各级“托老”机构自费“托老”的人却不多。这里面有机构…  相似文献   

18.
一位去国多年的老华侨回到北京,看到眼前的巨大变化,感慨万千:“北京,我都认不得了。” 不认识北京的何止这位老华侨,许多曾在北京工作过的国际友人,回国几年后再重返北京时,也感到变化太大了。当然,感受最深的恐怕是那些“老北京”了,他们说,要是几个月不出门,你再  相似文献   

19.
张立峰 《台声》2014,(6):66-67
<正>台湾会馆史称"全台会馆",始建于1890年前后。昔年为在朝为官的台籍官员购置,原址位于北京宣武门外后铁厂胡同,后移至前门大蒋胡同127号,即今日大江胡同114号。2010年5月,这座已有百多年历史的台湾会馆在北京最为繁华的前门地区重张。复建后的台湾会馆,既具有北方民居建筑风格,又不失闽南文化元素,三  相似文献   

20.
从1912年5月到1926年8月,鲁迅在北京生活了14年,其间,曾在北京绍兴会馆、新街口公用库八道湾11号、西四砖塔胡同61号和阜成门三条21号居住过。绍兴会馆 鲁迅是随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迁到北京的,一时找不到住处,便借住在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鲁迅独自—人住在会馆西侧的僻静的“补树书屋”。 鲁迅在教育部的同僚,大多沉湎于各自的嗜好,或嫖或赌,或把玩古玩或摆弄书画。鲁迅生性俭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