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小广 《南风窗》2012,(18):68-70
如果从次贷危机算起,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已经持续5年了,但似乎并没有好转的迹象。经济学家对危机的成因和解决提出了各种办法,却全都成效不彰。本刊此次刊发的也仍然是一家之言,不能保证一定正确,但为解读危机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经济增长的多角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持续10年的增长使俄罗斯成为世界各国学者关注的焦点,有关增长质量和原因的探讨出现诸多分歧.本文在俄官方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基础上对最近两年俄经济发展的结构特点进行了细致的追踪和梳理,从历史的纵向、地域的横向以及内、外部因素对增长的结构性贡献的角度阐释了俄罗斯经济增长的实质,并对最近两年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以及全球危机冲击下的俄经济状况进行了描述和解析.  相似文献   

3.
王小广 《南风窗》2012,(13):48-50
房地产调整是导致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下行的重要原因,为防止调整过猛及应对欧债危机的冲击,适度松动货币政策是必要的,但不能全面放松货币政策。如果全面放松货币政策,房地产泡沫将会转头重来,更大的泡沫将会使未来经济调整付出更大的代价。  相似文献   

4.
次贷危机冲击导致各国央行都陆续采取了宽松货币政策,中国也不例外,上半年信贷刺激,帮助宏观经济取得了V形强劲复苏,但目前已到了考虑下一步宽松信贷向何处去的关键时刻。  相似文献   

5.
沈耕 《当代世界》2009,(10):50-52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正在从虚拟经济到实体经济、从经济领域到社会领域向全球蔓延扩散,阻断了世界经济持续发展进程,致使世界历经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探讨这次危机的时代特征,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这次危机的根源和性质,更好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技术产业革命与美国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皓 《当代世界》2013,(4):58-60
始于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至今仍在进行中,作为这场危机的发源地,美国仍然面临着持续不振的经济状况和严重的失业率。因此,奥巴马总统第二任期的最主要任务将是改善美国经济,提高就业率。此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政府挽救经济的主要措施是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即增加货币发行量,不断提高债务上限,由政府出面挽救金融业、  相似文献   

7.
谭雯 《工会博览》2009,(7):71-71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自2007年8月全面爆发以来,迄今为止仍愈演愈烈。2008年9月,危机进入一个新高潮,从困扰美国金融市场的系统性危机演变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从目前情势看,次贷危机仍在进一步发展,蔓延,它对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影响还将持续。  相似文献   

8.
导致2017年全球经济明显提速的动力来自于主要经济体就业市场稳中有增、劳动生产率逐步改善、国际贸易增长加快、国际投资回暖以及市场信心的逐步恢复等,而更大的背景则是过去数年极度宽松货币政策累积效果的释放。全球经济还面临一些风险和不确定性,并主要表现在全球债务居高不下且资产泡沫仍在积累,保护主义正在成为阻碍贸易与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威胁,特朗普税改可能带来的扰动,东北亚朝核危机升级、中东地区冲突以及恐怖主义袭击等地缘政治变化。预计2018年世界经济维持2017年增长率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9.
周琪  齐皓 《当代世界》2011,(9):23-26
从2008年开始,源于美国房贷市场崩溃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欧洲许多国家的金融体系都遭受了这场危机的致命打击,甚至出现了国家濒临破产的局面。^[1]为了刺激美国经济和缓解美国财政紧张的状况,奥巴马政府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了国债发行量,  相似文献   

10.
巴西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及其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新伟 《当代世界》2010,(10):65-67
20世纪90年代,巴西确立了坚持以实现初级财政盈余、浮动汇率和抑制通胀为核心的宏观经济改革,于1995—2004年实现了经济的有限恢复性增长。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进入新的经济增长周期,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带动了全球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巴西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大力出口大宗商品和资源产品,获得这轮资源价格疯涨的巨大收益,从而推动了巴西经济的快速增长,从2005年到2008年实现了近5%的经济高增长率。但美国次贷危机始料未及地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对巴西造成较大影响,打乱了巴西先前快速增长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旦沐金 《南风窗》2008,(9):70-71
GDP是否还可能持续快速增长问题的更深一面,是我们是否还应该继续保持一种极端渴望财富的心态。次债危机让美国和世界经济变得风云莫测时,中国经济在高增长、高投资、高通胀中继续向前。而统计数据可以告诉我们,8%到10%的GDP增长率如果持续,多年后中国将不堪负荷。  相似文献   

12.
近年全球金融危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周期性金融危机的延伸,其结构性原因是全球货币流动性的过剩和泛滥。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货币体系的结构性缺陷,是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制度原因;浮动汇率制下的全球经济失衡,是造成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基本机制。21世纪以来,发达经济体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金融制度的过度创新,大大促进了全球流动性过剩。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全球流动性过剩带来的可能不是通货膨胀,而是资产市场的价格泡沫,但资产泡沫是不可持续的,必然会出现流动性黑洞和资产价格泡沫的崩溃,导致经济衰退。中国可根据全球流动性过剩与国际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防范未来的国际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13.
记者:当前欧债危机持续蔓延,已经影响到欧洲经济与社会的稳定.塞浦路斯目前国内的情况如何?为应对危机做了哪些努力? 基普里亚努:当前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结构性危机,表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和困境,给人民带来了诸多问题.在欧洲,人们开始怀疑欧元区和欧盟的未来,特别是经济联盟的未来发展形势.  相似文献   

14.
2008年爆发并持续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对国际经济金融秩序与格局及诸多国家(地区)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影响与冲击到海峡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两岸贸易出现大幅衰退,台商对大陆投资显著减少,大陆台资企业经营困难加大,两岸经济关系进入一个新的调整期。与此同时,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为两岸经济关系结构的调整及台商在大陆投资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机会,为海峡两岸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与推进两岸经济合作创造了机会。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的形势下以及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下,两岸经济协商与经济合作取得重大突破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南方朔 《南风窗》2012,(17):99-99
《经济学人》杂志说,现在的体制是钞票过多的"信用扩张主义"。许多国家也开始抱怨美元流窜的祸害。信用扩张、投机行为发达、政府印钞干预经济,已整个扭曲了经济学的发展,这或许乃是当今经济混乱之源!2002年,一位以香港为基地的货币专家邓肯(Richard Duncan)出了《美元危机》一书,最近他又出了《新萧条》的著作。他的主要论点是,自从布雷顿森林协议固定汇率制互解和美元脱黄金化之后,美元就不再有标准,它自己就是标准,这造成了美债的无限增加及美元的泛滥,美元本身已成了全球最大的泡沫。那是世界经济出问题的源头。国家靠着财税及支出的均衡来维持的经济政策,已被货币政策所取代。他认为美国印钞票的"量化宽松"一直持续,必然造成新的萧条。  相似文献   

16.
美刊《激进政治经济学评论》第43卷第1期(2011年)发表了皮奥瓦尼·基娅拉与李民骐合著的题为《为中国工人创造一亿个工作岗位!为什么中国目前的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一项科学合理的经济计划怎样才能有利于中国工人、中国经济和中国环境?》的文章,认为中国目前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的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它将导致产能过剩、国际原材料价格剧涨、出口市场减少、贫富差距扩大、环境和资源危机等严重问题,如果不及时改变,将导致一次较大的  相似文献   

17.
钱颖超 《当代世界》2011,(12):48-49
两年来,希腊债务危机从苗头初现到全面爆发,并持续发酵,不断升级,不仅引发希“政治地震”,甚至将整个欧元区经济拖入漩涡,对欧盟建设和欧元造成巨大冲击,引起全球瞩目。  相似文献   

18.
美国金融体系2008年发生的崩溃,到今天已转变成一场全球范围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该如何定义这次震撼世界的事件?主流经济学家倾向于把社会看作由走向均衡的总趋势所主导,危机和变革只不过是暂时偏离了正常的、有序统一的体系的稳定状态。但是,社会学家并不会这样无动于衷。我不会把我们当前的苦恼解释为基本的稳定状况的一次性失调,而会将"大萧条"和随后的公共  相似文献   

19.
2008年以来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对西班牙产生了严重冲击,造成其经济的大幅下滑,同时也暴露出西班牙经济自身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弊端以及执政党经济政策的失误。经济畸形发展、放松对金融的管制以及忽视科技创新和生产率的提高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深层次根源。"窥一斑而知全豹",西班牙经济危机的发生不是偶然和孤立的现象,通过总结其经验教训可以为我们正确应对当前的金融和经济危机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0.
缥缈 《南风窗》2010,(1):78-79
2010年的货币政策选择,利率是个难点,无论升息还是不升息,都是坐在火山口上的困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