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法治是社会和谐平安的基石,也是调节各种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切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上是民主法治社会当前,我国各项事业建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  相似文献   

2.
法治与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理想,是社会主义社会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本文阐释了和谐社会与法治两者的内涵,探索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运用法治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几点建议,以期对社会主义和谐的构建和法治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和谐与法治的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制建设则必须与之相适应,如果在法制建设中得不到反映,具体的法律不能对之进行有效地规范,法治社会难以形成,就势必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柯葛壮  张震 《人民检察》2005,(21):15-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在今后社会主义的各项建设中,我们都应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基本的立足点、出发点。一、和谐社会是一个社会关系平衡的社会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  相似文献   

5.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确定的并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就是要求全党同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一个理想的和谐社会应当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民主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与保障,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支柱与基础,安定有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诚信守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我们必须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高度,审视当前我们的监狱工作…  相似文献   

7.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从"斗争哲学"转向"和谐哲学,"中国共产党人完成了执政理念和执政哲学的根本性转变。人才工作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笔者试从人才工作这个视角来探讨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现阶段全国上下各行各业努力的目标,本文分析了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的结论是: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逻辑起点与内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一致。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中的法律调整机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和谐社会是古往今来社会大众所追求的理想社会。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与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曾出现过的某些暂时的“太平盛世”相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开放、多元、能动、民主、法治的社会,而非封闭、集权、守旧、专断和人治的社会。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和维持不能依赖“圣贤”和“时运”,而必须依赖可靠的法律制度的保障才能实现。在这一意义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是能够实现社会长治久安和协调发展的法治社会。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是人类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谐社会作为中国人追求的社会理想,不仅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有很坚实的理论支持。作为时代精华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和世界观,并奠定了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法律至上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晓青 《法学论坛》2007,22(3):24-28
法治是"中人"之治,它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只是底线水平,与和谐社会所要求的"君子"道德水平和所体现的对人的终极关怀是有距离的.法律至上的法治并不必然导致和谐社会,但它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吴琳 《行政与法》2006,(10):60-61
拥有幸福生活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本文试图从古典的哲学思想出发寻找政治社会存在的道德基础。以道德为基础的政治社会体现了人的政治生存向度,需要人们把它作为各种规范的核心观念才能有约束力,才能使社会关系和谐有序地发展,从而实现“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宋玥 《行政与法》2006,(5):9-10
法治作为社会关系和社会利益的调节器,它以公平公正为价值标准,以法律的规范性,强制性为特点,通过立法和法律实施等活动调整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秩序,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和谐社会是法制建设的前提基础,和谐社会应是法制的社会。  相似文献   

14.
2012年12月4日,是我国现行《宪法》颁布实施30周年的纪念日。现行宪法被公认为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制定的最好的宪法,其全面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基本内容,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法制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5.
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逐渐成为国人的共识。但是,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们还存在不同的看法,其中不乏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误读。从宪政主义的基本理念来看,社会和谐观念包含了短期与长期相统一的持久和谐观念、对立与妥协相统一的对立和谐观念、稳定与发展相统一的动态和谐观念以及相对和谐与至上人权相统一的理性和谐观念。为了防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一种“乌托邦”,我们应该以理性、审慎的态度对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弃完美和谐的空想,树立宪政主义的社会和谐观念,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由一种社会正义理念转化为现实而有效的制度安排,纳入到现代宪政与法治的构建之中。  相似文献   

16.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语境中的当代民法文化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代内涵及法治价值目标影响着民法文化的内涵与特质。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建构当代民法文化具有必然性但也存在现实障碍。要建构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法文化必须采取两项对策: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大力倡导自由主义精神,建立并完善市民社会;以民法文化的基本理念净化传统文化与道德,建构一种融传统文化与道德和民法文化于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型民法文化。  相似文献   

17.
徐文林 《行政与法》2007,(12):19-20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把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作为重点,把促进人才工作和谐作为目标,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取向,把实现教育公平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把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激发整个社会创造活力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8.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是党中央积极应对社会矛盾多发期、社会风险活跃期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针对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从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探讨了新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具体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王牧  赵宝成 《中国法学》2007,1(2):183-19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犯罪学当代发展的宏观社会背景和历史性机遇。进入2006年,我国犯罪学发展已经显现出一种进行知识整理和提速成熟的态势。构建和谐社会、犯罪学研究范式、发展犯罪学、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少年司法、恢复性司法、刑事和解、社区矫正等,是2006年度我国犯罪学发展中的主旋律、关键词或新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本年度我国犯罪学发展基本脉络中的显著标识点。  相似文献   

20.
任涛 《行政与法》2006,(12):29-31
和谐的社会应当是社会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主体之间在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等几个方面的相互协调。文章围绕法律与道德的产生与发展历程,面对中国实现法治和德治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德治是法治的权威公正之基础。认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不能仅仅只依赖法治,在一定程度上,道德的建设是更深远的,是对法律的完善与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