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朱步楼 《群众》2011,(1):12-13
“十一五”期间,江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技综合实力明显提升。2010年,全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4%。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发布的2010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研究报告》中,我省创新能力排名连续第二年位居全国第一位。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大幅增长,201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84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1%;全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全国首位。  相似文献   

2.
蓝锐 《当代广西》2010,(23):31-31
近年来,河池市委、市政府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池"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根据全市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努力以科技支撑资源型产业的科学发展,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作用,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3.
许霆 《群众》2011,(12):78-79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百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第一次提出了“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论断,深刻论述了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相似文献   

4.
王秦 《群众》2022,(24):4-5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大精神,对“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着力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战略支撑”作出系统部署。我们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精神,以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主线,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四个面向”总方针,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省,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5.
金松 《群众》2012,(6):69-70
近年来,南京市全力聚焦“人才第一资源、教育第一基础、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驱动力”,把“人才引领、科技创业”和“制度先试、园区先行”作为关键举措,准备用五年时间把南京建设成为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并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人才特区。为此,南京推出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八大计划”,  相似文献   

6.
曹国圣 《群众》2012,(12):65-66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进一步明确了科技创新的战略地位。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关键。科技创新,只有经过企业运作,才能转化为规模产业,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当前,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前夜,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是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全...  相似文献   

7.
甘本新 《江西政报》2008,(10):46-47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摆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八项任务的第一条,贯穿于各项任务之中,从而把科技创新摆上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作为科技管理工作者,深感使命光荣,更感责任重大,我们将牢牢立足宜春市情,主动服务发展大局,不断强化工作举措。全面加强科技创新,努力推动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兴中 《群众》2012,(8):40-41
编者按:科技演绎奇迹,创新提升发展。科技创新是科学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建设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证。在江苏创新发展的新阶段,要发挥党组织协调各方、整合资源的核心作用,把党建的新成效转化为科技创新的新优势,努力把江苏建设成为创新型经济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9.
今年4月发布的本年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科技综合实力北京最强,科技创新能力上海最优。但当我们静下心来思考,就会发现科技创新能力并不等同于科技创新实力。本期热点聚焦集中关注今年市人大常委会开展的科技创新专项监督,期冀通过调研中的真切见闻和建言,能够有助于有关方面的思考和实践,从而加速做强做优上海的科技实力,在科技创新的“马拉松式”雄关漫道中,一棒一棒地有序接力,跑得又好又快。  相似文献   

10.
创新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支撑引领作用。加强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的重要保障。目前,吉林省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现状主要包括创新企业数量快速增长、科技创新成果提质增量、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构建有序推进和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取得突破,但仍存在科技创新人才匮乏、研发投入强度处于较低水平、科创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缺乏科技创新服务中介机构、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和机制有待完善等方面的不足。加快吉林省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下一步亟须在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大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强化科技创新金融支撑、完善科技创新中介服务机构、营造科技创新人文氛围以及深化科技创新机制改革等方面进行完善和优化。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只有发挥科技、人才、创新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在引育壮大新动能上实现新突破,才能锚定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辽宁全省作出“五个示范”的目标,以突破之举持续提升首位度、增强贡献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当好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跳高队”。为此,本文在总结郑州科技创新发展的宝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沈阳的发展实际,提出了沈阳打造东北科技创新高地、在引育壮大新动能上实现新突破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亲自谋划、亲自推动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战略和决策部署。历届浙江省委、省政府牢记嘱托,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科技创新发展方向,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超常规推进三大科创高地和创新策源地建设,浙江如期建成创新型省份,在全国创新版图中稳居第一方阵,标注了“1235”的新坐标。  相似文献   

13.
周玉琴 《学习与实践》2000,(7):17-17,58
就科研机构及要素而言,武汉创新的资源和力量,在武汉经协区内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在国内也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但是,今天对创新实力的衡量已不仅限于此,它主要要看这些资源和要素所运作的科技经济一体化、产业化的结果,武汉市在这一环节上略显薄弱,武汉相当一部分科技优势还处在发挥虚拟价值阶段,科技资源还未很好地转化  相似文献   

14.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才能确保沈阳市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胜利。为此,我们应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积极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实现沈阳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方式。创新驱动是以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科技创新是创新的核心。创新驱动是调整经济结构的强大引擎,科技创新对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必须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对邓小平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进行了发展与创新。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科技进步,进行科技创新;把科技进步上升到与改革开放一起并列为社会发展动力的地位;大力加强科技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技伦理;提出关于科技发展的战略方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科技思想。  相似文献   

17.
刘广华 《中国人大》2011,(22):44-44
山东省栖霞市人大常委会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创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形式,积极履行职权,提高工作实效,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临安既是一座生态宜居之城.又是一座科技创新之城。近年来,临安按照省、杭州市决策部署,立足发展实际。实施生态、科技两大战略.并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科学发展的第一驱动力,着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金融链“单链加快完善、三链融合互促”。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9.
毕朝国 《群众》2018,(12):36-38
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江苏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更是鲜明提出"聚力创新",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推进创新机制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区域战略和政策协同,提升江苏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增强科技创新对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意义重大。江苏科技协同创新成效突出创新型企业集群不断壮大。  相似文献   

20.
吴迪 《前沿》2012,(4):91-92
不断地创新,才能够不断地获得进步,进而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条件。正是因为这样,我国中小企业必须积极地开展自身的科技创新活动,这样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本文以我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制约我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因素作为切入点,简单地探讨推动我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