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刘河元 《世纪桥》2012,(19):51-52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网络谣言会导致大学生伦理道德多元化、失范和迷茫;网络权威渠道的信任危机、网络空间的"蝴蝶效应"和网络话语权的开放性是网络谣言产生的主要原因。治理网络谣言需要政府、学校和大学生共同努力,从主观上增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从客观上加强网络法律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疫情,都伴随着铺天盖地的谣言。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谣言借助各类新媒体产生"核裂变式"的传播能量,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重大疫情中,网络谣言的危害性主要包括干扰疫情防控的有序开展、加剧人民群众的恐慌心理、削弱党和政府的公信力等。由此,重大疫情中网络谣言的治理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次重要考验。重大疫情中网络谣言形成的诱因,涉及社会心理、网络技术、经济利益等诸多因素。文章从制度、技术和文化视域,提出重大疫情中网络谣言的治理途径,包括制度治理:完善疫情信息发布制度,推广网络实名制;技术治理:发展网络谣言筛查技术,推进大数据治理战略;文化治理: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3.
进入新媒体时代,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互动性和低成本,谣言轻易插上网络的翅膀,使它的传播速度与危害不断升级,加大了治理的难度。在了解网络谣言产生原因的基础上,通过对其治理的困境进行深入分析,最终找出消解网络谣言的方法,使网络谣言"止于治者"。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手机短信、即时通信工具和微博等新媒体的崛起,网络谣言传播呈激增之势。放眼世界,网络谣言危害已成为具有共性的社会问题。世界各国根据各自国情不断探索治理网络谣言的措施,有不少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治理网络谣言的常态化措施———谣言止于法治明确立法,加强司法。网络谣言属于信息时代的产物,对其认识和治理有一个发展过程。目前,将网络谣言治理纳入立法范畴,加强司法管制,已成为各国的普遍共识。美国司法部门在十几年前就已开始关注网上谣言案,且  相似文献   

5.
当前网络群体事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事件参与者的主客体角色在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时时进行着角色的转换。在网络事件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作为信息受众者的参与客体,在接受事件信息发布者的源出信息后,以自己的判断对信息二次加工后以信息发布主体的角色,在网络中进一步推进信息的传播。作为信息源出主体的信息发布者,在接受二次加工的信息之后又以信息接受者的客体身份,再次通过网络传播被多次加工过的信息。这种网络参与主体与客体角色之间的多次交互转换,使得信息的传播已基本背离了事情的真相,这种已经谣言化的信息在网络的飞速推动下,往往会在以讹传讹中引发重大群体事件。  相似文献   

6.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已经从边缘走向主流。作为网络消费的重要社会群体,大学生是信息社会的中坚力量,其信息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信息网络社会能否和谐健康发展。随着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现象和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缺失问题的凸显,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在当今社会是十分必要且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朱伟光 《党课》2010,(14):76-77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社会公众人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发布者。而网络传播的特殊性使任何人只要进入网络,就可借助虚拟身份畅所欲言,没有技术、文字的把关,缺乏道德的约束,这给一些谣言传播者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畸形的社会舆论,网络谣言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和谐的一大公害。要有效地管控网络谣言,无论是从政府职能,还是从谣言成因和危害,抑或是从国际经验来看,政府都责无旁贷。就当前而言,政府有效管控网络谣言,必须在正确界定网络谣言的概念范围、依法加大网络谣言的整治力度、及时发布重大事件的相关信息、不断提升网络监管的能力水平、全面推行网络用户的实名制度、努力消除网络谣言的滋生土壤、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他国经验借鉴等方面发力,以形成文明良好的网络环境,从而不断推动网络舆论的有序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日前,北京市科协等单位发布了2014年十大科学类谣言,其中包括"地暖辐射会致白血病"、"吃一碗方便面花32天解毒"、"瓶装水暴晒后有毒不能喝"、"Wi Fi辐射会损害健康",等等,这些谣言多流传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刘晓勘指出,所有人都可能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因此更应该努力做谣言的终结者。(《人民日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凭借即时性、交互性、共享性和社群化等诸多天然优势,在信息传  相似文献   

10.
《天津支部生活》2012,(8):56-56
网络谣言是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共同问题。在打击网络谣言方面,各国虽依据本国实际,政策不同、方法各异,但总的立场是一致的:严厉打击。决不手软。新加坡:严重造谣者以诽谤罪起诉新加坡的互联网普及率很高。网络的盛行带来了很多便利,也带来了网络谣言等社会问题。1996年,新加坡广播管理局被相关法规授权管理网络信息.2003年。根据修改的互联网相关法规,新加坡媒体发展管理局接替广播管理局,履行网络信息管理的职能。该局鼓励网络行业建立自己的评判标准,一旦发现网络谣言将适时查处,严重造谣者还会被以诽谤罪起诉。  相似文献   

11.
网络失范是目前值得关注的一种网络文化现象。由于网络传播具有多向互动、信息变异和时空消解的特点,吸引了众多草根网民的加入,也催生出种种网络失范现象。网络失范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主要表现为:主流价值观弱化、网民文化结构不均衡、网站利益导向和非理性集体无意识驱动等。要最大限度地解决网络失范问题,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信息化时代的产物,互联网在给大学生提供了广阔信息平台、促进大学生完善知识结构体系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在追求人的和谐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促进其自我发展,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大学生网络失范的危害性出发,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成因,并提出以高校政治工作为核心的多元模式,以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近年来论坛、微博、微信等即时通讯平台的崛起,信息传播的速度正在日益加快,不实信息和网络谣言的传播也有了更加肥沃的土壤。而有一些网络谣言如同病毒一般,每年都会反复发作,或者随着新闻热点演化成新的"变种"出现。由于"腐败""内  相似文献   

14.
《求贤》2012,(4):28-29
当网络谣言现身时,是追求点击率和商业利益为先,还是以社会效益为重积极防谣辟谣?这是考量互联网企业、网站社会责任意识的一块试金石。网络谣言,最初大都是通过网站的论坛、贴吧、徽博发布和传播的,在谣言的升温发酵过程中,或许网站并非始作俑者,但一些网站“心知肚明”却听之任之的态度,无疑为谣言的迅速扩散打开了方便之门。信息堤坝筑...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问政、网络反腐改变了传统的反腐模式,网络涉腐信息铺天盖地,真假难辨。如何做好互联网时代网络涉腐信息研判,甄别腐败信息真假,既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又打击网络谣言,是摆在纪检监察机构面前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本文就互联网的发展现状,网络涉腐信息的特点及面临的困难进行了详细地分析,提出了有效应对涉腐网络信息及处置工作的办法。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网络政治传播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网络政治谣言因其国际传播的即时性、传播路径的隐形性、"蝴蝶效应"的危害性而对党群关系的负面作用越来越大。在国际预期重大政治事件发生前、国内公共危机事件应对处置时以及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发展演变后等场域,极易产生、传播与复制网络政治谣言。国际意识形态斗争中政治宣传的需要、国内社会矛盾频发中利益表达的需要、网络媒体新闻话语权争夺的感官刺激以及网民在负面情绪驱动下的非理性行为是造成网络政治谣言传播的多维诱因,给党群关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形成冲击主流意识形态、引发公共政治危机、阻碍党群良性互动等负面效应。对此,必须依靠政府治理系统——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增强社会的透明度;法律支持系统——健全网络法律规范,实现法治思维转变;信息管控系统——加强网络监控管理,构建谣言预警机制;公民意识系统——提升干群媒介素养,推动党群和谐互动等对策进行治理,促进党群关系和谐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网络谣言是通过互联网媒介得以广泛传播的不实消息和言论。网络谣言具有传播速度快、扩散性强、影响力广、社会关注度高、治理难度大等特点。从网络谣言利用和反映的心理状态来看,可以将其分为期望型谣言、恐惧型谣言、怨恨型谣言、阴谋型谣言、消遣型谣言和神秘型谣言等六种类型。通过识别网络谣言,弄清其产生、传播的机理,探寻其治理路径,对于净化网络环境、化解社会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洋 《前线》2014,(2):60-62
从阿帕网诞生到今天不过几十年,而互联网在这样的时间跨度中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无法分割的一部分。一方面,组织机构和个人都依靠网络传递重要信息,而另一方面社会中的人全部被归化为网络中的结点,担当信息传递者和接收者的双重角色。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绝大多数人都在成为网络的重度使用者。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人都生活在两个社会中:实在的现实社会和巨量信息堆砌成的网络社会。  相似文献   

19.
传播技术的革新带来新媒体的发展,网络媒体、移动与数字媒体等新媒体得到越来越多的普及,被广泛使用。但是,在公共危机管理这个预防性环节中,由于媒介生态环境与社会系统缺陷、公共传播预警发布机制不完善,以及新媒体媒介和公民新闻的固有弊端,信息失真、谣言四起,小道消息泛滥,导致新媒体存在公信力缺失的危机,甚至引起群体性的公众恐慌心理。文章针对以上种种因素,从纠正媒介系统缺陷、建立专门的危机预警机制、发挥新媒体和公民新闻的正效应等方面进行分析,为"防患"工作中的公信力危机管理提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国部分大学生成为网络谣言的制造者,其行为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从积极受众的视角出发,可以看出大学生成为网络谣言制造者的原因,这不仅因为网络时代受众角色发生转变,也与中国大学生心理状态相关。因此,制定对策也应从积极受众的视角出发进行思考,致力于鼓励大学生参与到辟谣行动中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