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学理论》2015,(10)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乃是指导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科学理论。纵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历了"主—客"体认识论和灌输方法论的发展,现阶段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则进入主体间性的认识论指导下的双向互动方法论实践阶段。当前主体间性认识论指导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双向互动传播能否顺利展开将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命题的研究。当下的理论探索和实践都是以哲学主体性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基础展开的,这种片面的研究方法直接催生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三种典型异化形态。要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由异化形态向科学形态回归,就必须实现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主体间性转向。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诉求的体现,更是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路径的指引。  相似文献   

3.
夏瑜  刘向军 《学理论》2015,(3):31-3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通过不断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总结了不少的教训和经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保证是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注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载体的多样性;高度重视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武装青年。总结这些经验,不仅有利于党的理论的发展完善,还有利于加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能在众多社会思潮中脱颖而出,不仅在于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还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善于用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宣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大众化要紧贴民众生活:创新贴近民众切身利益的诉求方式,创新贴近民众的文本表达方式,创新贴近民众的传播方式。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大众化要突出时代特征: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反映时代特征的理论创新,凝练具有时代特色的大众话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大众化需要相应人才队伍的支撑。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环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双向互动,是在实践基础上的大众"马克思主义化"、马克思主义"化"大众和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和结果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环节有:通过调查研究使马克思主义具体化,实现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通过理论工作使马克思主义通俗化,通过传播使马克思主义普及化,实现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通过实践使群众运用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化"大众和大众"马克思主义化":通过概括提升使群众的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化,实现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6.
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现实需要,更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要任务。当前,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面临着传播方式更迭、多元思潮冲击以及不同群体接受度失衡等现实的阻碍。必须不断创新传播手段,在媒体融合发展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更新话语方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依据群众需要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强化宣传队伍建设,以专业人才为支撑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相似文献   

7.
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地位是由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决定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要求;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和内在逻辑。因此,实现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落实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本质要求,而做好群众工作要求把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武器,实现真理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理论与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相结合.必须运用实际接受和与群众对象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真实感的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于做群众工作的过程始终,宣传、发动、教育和组织群众,共同推动中国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把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内化于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中,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日常生活世界是研究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新领域,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自觉。关照日常生活,对日常生活进行批判和改造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趣。以日常生活维度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为人民群众生活的行动指南,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升个体生活幸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力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0.
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接受者,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在我国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农村的实践,已经成为一个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整体推进的重大现实问题。在广大农村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依靠农村基层干部、农村党员和广大农民,认真做好农村基层干部、农村党员、新生代农民和广大农民的梯次推进工作,确保用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占领农村阵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基本原理,始终坚持把人民主体思想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全部实践之中。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尊重并发挥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和社会建设中的"主人"主体、历史主体、价值主体、评判主体的作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过程和结果受人民监督和检验,将不断满足人民的需要作为自身的奋斗目标,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使发展成果不断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发展过程受人民监督,发展结果由人民检验。  相似文献   

12.
大众化思想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经典作家强调要通过发挥无产阶级政党和组织的作用,积极向群众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适时开展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和信仰;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宣传和灌输,使无产阶级获得精神武器等路径传播和普及马克思主义,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性。我们应坚持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要求和实现路径,准确把握其内容实质和科学方法,切实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王燕晓  马明 《学理论》2010,(25):16-17
在全党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次生动实践,并为此提供了重要启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紧密结合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来进行,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组织保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4.
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做出的重大战略决定,"把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联系起来,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普及,着眼于对现实问题的指导,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使其通俗化、普及化和大众化。"[1]成为新的时代课题。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哲学原则,针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意义进行阐述,以此来加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解,最终促进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曹晓霞 《学理论》2014,(7):3-4,1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认同和掌握才能发挥改造世界的作用,而党的群众路线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所以,深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在分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简单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邱荷 《学理论》2011,(24):1-3
认知环境、认知主体、认知思维的改变,要求我党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必须实现认识上的创新。要确立人民群众在接受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对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要坚持辩证的思维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上,要重视理论教育,但更要注重用事实说话。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际效果,不仅取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身的具体操作层面,如语境转换、发挥大众媒体的作用等等,还取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力量,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取得实效,还需关注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创新力、思潮批判力、实践指导力和价值实现力。可以说,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要从理论力建设的视角出发更多地关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增量;关注时代问题,破解时代难题,引领时代发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涵延伸;顺应人民意愿,巧用大众表达,尊重群众实践,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范式创新。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内涵及实践维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之所以不断取得胜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实践了马克思主义,能够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理论化、抽象化的话语体系逐渐转变为具体化、生活化的生动活泼的行动指南的过程。它意味着作为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由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逐渐为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并最终成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和动力源泉。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坚持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引导人民群众的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20.
万翩 《学理论》2012,(7):35-36
1978年我国开展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是当代中国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摈弃了两个"凡是"错误思想,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真理标准大讨论"解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大众产生了深远影响,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进程。"真理标准大讨论"对于我们如何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特别是对于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