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有效应对错误社会思潮的干扰与挑战,是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现实需要。近年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波谲云诡,异常活跃,尤其是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可谓暗潮汹涌,纷至沓来。拨开迷雾会发现,这些错误社会思潮所玩弄的伎俩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其中,以"偷梁换柱""釜底抽薪""画蛇添足""鱼目混珠"四大伎俩最为惯用。旗帜鲜明地批驳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矢志不渝地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充分认识这些惯用伎俩,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僵化保守以及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背离,是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主要原因。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意识形态领域必须警惕左、右两种错误倾向;应当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同时,客观理性地对待其他社会思潮;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不断保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生机与活力;应当体现意识形态工作的人文精神,完善掌控意识形态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3.
肖浩 《党政论坛》2008,(4):43-45
随着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必须从维护文化安全的高度重视对社会思潮的研究与引导,增强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维护我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多元开放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面临严重威胁.面对严峻挑战,我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不动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大力发展大众传媒传播技术,加强大众传媒传播安全管理,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屏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5.
肖浩 《党政论坛》2008,(7):43-45
随者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必须从维护文化安全的高度重视对社会思潮的研究与引导,增强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6.
民粹主义之"民"与人民存在重大分野,打着"民"的旗号却并不代表广大人民利益是它无法走出的悖论。民粹主义思潮的本质是一种意识形态,以虚幻不实的"民"之主张形成意识形态迷障、以非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干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依附性的思想内核加剧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意识形态真相,从指导思想、政治认同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挑战。当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构筑意识形态安全的网络防线,提升社会成员对民粹主义的鉴别和批判能力,以应对民粹主义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威胁。  相似文献   

7.
余方 《学理论》2012,(27):26-28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全球范围内所谓的超越国界、超越社会制度、超越意识形态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突与整合也随之而来,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激荡,意识形态领域异常活跃,各种思潮发生着面对面的交锋.“新自由主义”思潮就是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异常活跃且具有很大诱惑力和较大影响力的一种西方社会思潮,科学而理性地回应这一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有助于推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维护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在新中国70多年的社会发展变革中,多样化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并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了激烈的论争,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在理论演进上,从注重抽象的学术争辩转向注重现实政治诉求;在现实关切上,从宏观的社会发展道路转向微观的利益分配;在国际交互态势上,从国外思潮不断向国内思潮转化;在话语辐散上,从知识分子话语扩展到大众话语;在传播方式上,从传统媒体时代的单向度传播转向全媒体时代的多向度传播。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科学把握社会思潮新的发展态势,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当代中国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凝聚力与引领力,从而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9.
意识形态与文化之间有着重大关联。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化,应在理论层面,科学把握意识形态与文化现象之间的内在关联;在价值层面,着力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影响力;在话语层面,坚决批判分析各种社会文化思潮的意识形态本质;在标准层面,牢固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化的文化引领:以唯物史观作为观察和分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问题的哲学基础,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情怀,坚持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主义中国,国家意识形态作为反映并代表国家根本利益的价值观念系统,其核心内容主要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新方位,面对现实生活中多元化社会思潮的纷争以及由此带来的冲击,要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就必须从捍卫国家政权安全与文化安全的战略高度重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着重从提升党建质量、紧扣中心工作、改善网络治理、坚持价值引领等方面出发,全方位构筑新时代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屏障。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重要前提。在社会转型期,马克思主义的生存境遇、传播方式乃至受众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以单向度关系、抽象化内容、单一化方法等为基本特征的意识形态独白教育陷入了发展困境,马克思主义也遭到了自由主义、普世价值、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的挑战。为此,必须探索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路径,用意识形态对话代替意识形态独白,以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2.
李鑫 《求知》2021,(4):56-58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但在长期的革命、建设与改革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时刻面临着党内外各种错误思潮的挑战。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是我们需要长期思考的问题。19世纪末期,列宁已经转变成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13.
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就是维系支撑统治执政的思想体系.我国意识形态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着西方文化渗透多样化、社会思潮多元化、信息传播网络化、党的建设以及马克思主义发展面临新问题等诸多挑战.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以中华文化为载体,提高我国意识形态的辐射力;以包容发展为导向,发挥我国意识形态的整合力;以网络安全为平台,强化我国意识形态的控制力;以掌握“三权”为要求,形成我国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增强我国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生成有着深刻的理论、历史与现实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是这一根本制度生成的理论依据,中国革命的必然选择与苏东剧变的历史反思是这一根本制度生成的历史依据,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挑战是这一根本制度生成的现实依据。当前,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守住守好网络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以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统领文化发展仍是坚持这一根本制度面临的主要任务。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深入实施和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立常态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制度和育人制度、强化党员干部的职责和使命,是落实这一根本制度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5.
韩庆祥 《理论视野》2018,(10):18-22
话语的背后是理论,理论的背后是意识形态。我们党的意识形态是否具有主导力、影响力、感召力,中国话语是否具有主导力、影响力、感召力,关键在于能否真正建构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且能解释中国实践、中国现实、中国经验、中国问题的中国理论。只有建构起这种理论,才能真正构建起以这种理论为基础、核心的中国话语和中国话语体系,才能真正解决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某些领域或方面"失语、失声、失踪"的问题,才能真正占据我国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才能真正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理论的影响比其他影响更深层、更长远。中国理论"立"不起来,西方错误思潮就"破"不了;只有中国理论真正"立"起来,才能"破"解西方错误思潮。意识形态建设首要是中国话语建设,中国话语建设的核心是中国理论建设。一些学者大谈而谈意识形态建设,却对中国话语建设缺乏高度自觉和实际行动;一些人大谈而谈中国话语建设,却对中国理论建设缺乏高度自觉和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16.
"意识形态终结论"是20世纪中叶西方右翼学者提出的错误理论观点,弗朗西斯·福山作为此社会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所主张的错误观点在意识形态领域产生极大影响。对以福山为代表的"意识形态终结论"错误社会思潮的发展脉络及其产生原因进行系统梳理,全面批判其存在的理论逻辑谬误、历史逻辑谬误、事实逻辑谬误,有助于在新时代背景下寻求应对"意识形态终结论"错误思潮的科学合理方案。  相似文献   

17.
民主社会主义是近年来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社会思潮之一。作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种改良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存在着本质区别,因而它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共同的语言。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有效应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冲击。  相似文献   

18.
话语的背后是理论,理论的背后是意识形态。我们党的意识形态是否具有主导力、影响力、感召力,中国话语是否具有主导力、影响力、感召力,关键在于能否真正建构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且能解释中国实践、中国现实、中国经验、中国问题的中国理论。只有建构起这种理论,才能真正构建起以这种理论为基础、核心的中国话语和中国话语体系,才能真正解决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某些领域或方面"失语、失声、失踪"的问题,才能真正占据我国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才能真正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理论的影响比其他影响更深层、更长远。中国理论"立"不起来,西方错误思潮就"破"不了;只有中国理论真正"立"起来,才能"破"解西方错误思潮。意识形态建设首要是中国话语建设,中国话语建设的核心是中国理论建设。一些学者大谈而谈意识形态建设,却对中国话语建设缺乏高度自觉和实际行动;一些人大谈而谈中国话语建设,却对中国理论建设缺乏高度自觉和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19.
张学亮 《党政论坛》2010,(17):58-60
一、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意义分析 1.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应对当前多元化社会思潮的需要 由于时代转换、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过渡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市场经济的双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经济社会生活多样化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瞭望》2002,(42)
面对入世后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与反渗透的新形势,我们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直气壮地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潮进行斗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