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汉“绣花”──访公安部预审局特邀预审员陈光玉本刊记者徐雅雅一个高如塔、手大如扇,偏偏心细得象根绣花针,他就是山东省公安厅的预审科长陈光玉。对面坐着的,曾经是一个“官”,审他,不容易。这是1993年10月7日的晚上,陈光玉开始了对原山东威海乳山县县委...  相似文献   

2.
一 我的师傅姓唐,早年是市公安局的侦察科长。后来市国家安全局成立,他转到市国家安全局反间谍侦察科,仍当科长。之后,年龄大了,就不当科长了,改任副处级调研员。于是局里的人不再称他唐科长,也不称他老唐,而是戏称为“唐调研”。 唐调研的儿子湘南和我共事多年,都曾在公安局工作,又一起转到国家安全局。但不久,局里让他去秘密担任一项特殊任务,独自在外边办公,有自己的小轿车,局里的人都以为他辞职下海了。 2000年8月的一天中午,我走出办公楼的大门正要去吃饭,突然看见湘南的车停在门口。湘南在车里向我打招呼,我走过去拉开车门,湘南说:“我老子想见你。” “就这事还用得着你来喊我,他老人家打个电话我就去了。” “他不在家而是在医院里。” “何不早说!”我立刻上车,直奔医院。 在车上,湘南说他老子得的是肺癌,已经到了晚期,医生说时间不多了。唐调研得肺癌我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他抽烟太凶。在10年前我第一次认识唐调研就是在医院里。他因抽烟过多,再加上劳累过度,咳嗽不止,引起肺部出血。当时,我刚调入公安局工作,报到没几天,我便到医院去看望了他。 他身材单薄削瘦,一米七的个子,但长相神态却令人生奇。脑袋小,耳朵却硕大,黝黑的皮肤刀削般的脸...  相似文献   

3.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国人皆知的邓公名言,一直被汉阳保安服务公司经理肖军奉为座右铭。肖军,人如其名,有军人一般的豪放与干练,从普通民警到派出所所长,再到预审科长,直到1997年4月12日,被任命为汉阳保安服务公司经理,风风火火衔命上任。那时,他只有37岁,是江城保安系统最年轻的经理。私下里,同事们笑言:“当‘保安司令’那可是‘下海’呀,千万别呛水哟!”同事们的话并非笑言,他的前任经理就是吃了败仗才“上岸”的。当时他接过的是一个负债经营的实体。他上任后,碰到的第一道难题就是要拿出约4万元钱给140…  相似文献   

4.
他姓傅,被提升成校长以后,人家都叫他“傅校长,”他对自己的姓不满起来了,心里老是窝囊!明明是个正的校长嘛,怎么偏偏姓了傅,降成了“副校长”长了呢?天下又多巧事更上级派来呀一个副校长,姓郑,人家都把姓郑的副校长叫做“郑校长”。他听了,心里更恼火!好呀,姓“郑”的就成“正校长”啦!星期一上午,开全体教职员工大会,他讲了话,有一段是:“咳咳……有件事要跟同志们说一下。大家都知道,我是正校长,偏偏又姓了傅;而新来的郑校长,他是副校长,偏偏又姓了郑。这就产生麻烦了!前几天有个熟人来学校找我,说:'我要找傅…  相似文献   

5.
幽默与漫画     
不一样幽默与漫画 王科长家,电话铃响了,小明拿起话筒,稚声稚气地问:“喂,你找谁?” “请王科长接电话。” “爸爸不在家。” “这个小王,星期天也老往外跑。”对方嘟囔一句。 小明歪头眨眼:“喂,你找王科长还是找小王?” “小王、王科长不都是你爸爸,还不一样?” “不一样!”我爸爸说了:“凡找王科长的,就说他不在家;凡找小王的,就叫醒他。”年终总结姚作波幽默与漫画 某航空公司总裁在看秘书送来的年终总结,上面说:“一去年,我公司发生两起航空事故,共死亡二百六十人…”总裁看到此非常不满,认为写得不够委婉,叫来…  相似文献   

6.
科学管理促进预审办案董新辰,岳秀山河北省邯郸币公安局预审处自1993年以来,把竞争机制引入预审办案和“两所”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1993年预审办案荣获全省第二,“两所”安全管理实现全年无事故,1994年预审办案跃居全省第一,“两所”安全管理工作实...  相似文献   

7.
王晋 《人大论坛》2011,(10):30-31
被调到纳雍县厍东关乡任职的第三天,我便认识了“羊老板”。他是来乡里办理养殖补助的,其实不姓“羊”。“羊老板”是绰号,他则认为是“尊称”,每每笑道:“这是对我的肯定。”绰号闻名,反使本姓不播遐迩,致使一些初次见面者,郑重其事地称他“羊哥”、“羊弟”、“羊代表”。  相似文献   

8.
1972年9月,毛泽东和周恩来在北京中南海会见日本田中角荣首相,在轻松愉快的谈话中,毛泽东指着在旁的外交部副部长姬鹏飞说:“噢.此人是周朝人.是文王的后代。”周恩来说:“周文王姬姓,姓他(指姬鹏飞)的姓,不姓我的姓。”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特别是1997年6月以来,刑侦改革不断深入,新的工作机制和体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较为充分地发挥出改革的效能,各地公安机关的办案效率和办案质量均明显提高。随着“侦审一体化”的全面落实与预审职能部门的逐步取消,公安教育界对预审教学问题产生了一些困惑和误解。比如,“预审学”是存是废?“预审课”是否应该继续单设,课时(教学内容)是增是减?“预审教研室”是单独存在还是取消或易名等等。为此,本文拟对刑侦改革新形势下的预审教学问题略抒浅见。以求教于同仁,并希望能够引起公安教育界对新形势下预审教学定位及走…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公安局预审警官赵利明与我同龄。同龄人特有的亲切感,使我曾不止一次地想提笔写写这位年轻的预审警官。写他什么呢?细查巧审破诡辩1986年12月7日晚,重庆市大足县中药材公司邮亭转运站职工谢文,将女友黄欢骗至县城濑溪河边,逼其恢复恋爱关系未果,用砖头打昏黄,然后拖入河中将其杀害。谢被逮捕后,两个多月中的12次审讯中,他都矢口否认故意杀人的指控;一口咬定是双双殉情自杀。当民警问其具体细节和事实经过时,他又以“记不清”、“不晓得”等拒绝回答。案情一时间变得扑朔迷离,久审不下。作为承担对区县预审业务进行指导的…  相似文献   

11.
18年前,身为部队营职干部的李全喜脱下戎装,走进了人称“清水衙门”的方城县委统战部。18年间.他任过县工商联经济科科长、县委统战部经联科科长、民族宗教科科长。如今,53岁的他仍是股级干部。他走过的18年的统战路,留下了一串串感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正位     
晚上,“正局长”气咻咻地回到家,连每日必看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也不看,一头倒在沙发上,一根一根猛抽烟。老婆小心地问了几句,他狠狠地把烟摁在烟缸里,恶声恶气地说:“明天写辞职报告,这开会摆牌儿的事再也不干了!” “百家姓”里没有姓“正”的,他姓郑。他也不是县公安局的什么“正局长”,而是政工科的“郑科长”。那为什么变成了“正局长”?这里头有个叫人笑不出来的笑话。有一回,他领了两个民警便衣下乡,明察暗访,路遇一个什么“长”欺负一个卖鸡蛋的白发老汉。他上前制止,那个“长”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斜着眼问他什么单位,什么职务。那两个民警为了压压对方的气焰,就说这是我们的“正局长”。在当时那种情势下,他也就默认了。那个“长”也许官小,一听他是“公安局长”,还是“正”的,就灰溜溜地认输了。这事在局里传开以后,大家就“正局长正局长”地叫,他十分十分尴尬,大大地发过几回脾气,说:“这玩笑万万开不得!”  相似文献   

13.
智辨善恶──记广州市公安局预审处三科科长付怀保本刊记者王玉田尽管已年逾不惑,但科卫和相熟的人都亲热地叫他“阿保”。乍一见到他,人们多半会误以为他是初入警界的毛头小伙,可“裁”在他手里的罪犯和他的同事们最清楚,在预审战线上,他可以称得上是老辣稳健、睿智...  相似文献   

14.
教学难点探讨○如何正确理解邓小平的“不搞争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鲜明地提出“不搞争论”的主张,并说这是他的“一个发明”,可见,邓小平本人是非常重视这一思想的。时下,“不搞争论”已成为许多人的口头禅。有的人将“不搞争论”任意夸大,随意使用,结果党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有的人以为“不搞争论”就是不问是非、对错,不问姓“资”姓社,不问姓...  相似文献   

15.
有一次,我乘火车往广州,在车厢里结识了一位姓吴的台湾农业博士。闲聊中,他跟我谈起去某地招商办考察招商引资的经历。接待他的是一位科长,吴博士便问科  相似文献   

16.
沉甸甸的荣誉—记安徽东至县公安局预审科本刊记者杨屹泰在全国公安预审系统,有这样一个预审科:县人大领导说:“在全县政法系统中,预审的办案质量和执法水平是最高的。”县法院、检察院的领导说:“预审科办的案无可挑剔,连装订的案卷都像书本一样整齐规范,确确实实...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警察机关的“预审”,既不同西方国家的预审程序,又不同于我国现行的预审制度,实际是对违警案件之审查处理。其时,在一般情况下统称为“预审人犯”,具体运用到违警案件时则称审讯,用于非违警案件时则称“假预审”,以示与审判机关预审相区别。而审判机关的预审是对进入刑事诉讼案件的预审。  相似文献   

18.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预审作为刑事诉讼活动的程序之一,在我国刑事诉讼活动中施行了多年。随着刑侦体制的改革,“侦审一体化”的实行,要不要设置预审程序,如何设置预审程序,就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从我国预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国外预审程序的设置情况看,预审程序设置在审判阶段并由人民法院独立行使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无名高地”上的无名松本刊记者徐雅雅记不清多少次采访了,却没有为“他”留下一笔,既或是写,也I把“他”隐在了明亮的光环里,此次虽只见到“冰山”一角,却大有“骛然回首”之意,扑上去,喊一声:你好,预审警官!──作者手记一、“角色意识”很强的一群自打从北...  相似文献   

20.
苟主任点名     
文革期间有个二混头,姓苟,靠造反起家当上了某科研所革委会主任。上任之日,他想抖抖威风,开会时。便拿出点名册亲自点卯。 头一个名叫马骉(biao),他叫出了“马”字,却不认识“骉”宇,张开的嘴动不上。急出一头汗。怎么办?名不能不点,台阶也不能不下,一急就喊道;“马 …一群” 姓马的研究员一听,知道是叫自己,因为所里没有第二个姓马的。他站起来纠正说“苟主任;我不叫马一群。我叫……” “什么!三匹马在一起,不是一群是什么!”苟主任厉言厉色。 马研究员只好坐下。 第二名叫金鑫,苟主任又不认识这个“鑫”字。只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