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德意志意识形态》特别是其中的"费尔巴哈"章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二版《德意志意识形态》卷"费尔巴哈"章的编辑提出4条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收录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MEGA2第一部分第5卷的出版,《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文版的编译和研究工作成为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编译必须要考虑与其它相关文本的关系、文本写作时间、收录位置、收录版本等问题,以避免产生争议。  相似文献   

3.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体现马克思哲学变革的重要文本。在这本著作中,马克思确立了以生产逻辑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构架,这一构架特别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为我们反思意识形态、实现社会历史批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二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为我们认识当代社会的走向,特别是全球化时代的社会走向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三是在生产力发展与世界历史格局的基础上,实现共产主义,这为社会发展确立了方向。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需要展现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内在逻辑,还要展现这一文本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4月16日,由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理论视野》杂志社共同主办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2版系列研讨会第四次会议在中央党校育园楼举行,会议研讨的主题为MEGA2中《资本论》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编译研究。来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及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有关专家学者共20  相似文献   

5.
董慧 《学理论》2013,(3):30-31
主要就马克思本人在其有关文献残篇当中所提及的关于妇女问题的一应论述为关键参照蓝本,力求在这些只言片语当中寻找马克思立足于更合理制度框架下对于"妇女"这一特殊概念的另类诠释。参照的文献主要是带有纲领性意义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哥达纲领批判》以及《共产党宣言》,在对相关文本的积极解读当中,进一步领会马克思本人在社会、伦理和历史意义上的以"妇女"为切入点的对人类社会制度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7,(11)
"分工"是马克思构建唯物史观的重要概念之一,它连接和支撑着社会发展基本矛盾运动,成为一切社会矛盾产生的源泉。通过对分工内涵的界定、分工与生产力及所有制关系探索、分工的发展阶段的梳理、分工引起的各种社会矛盾的剖析等论述,系统、全面地总结了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理论。  相似文献   

7.
<正>整整170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撰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伟大著作。著名的"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就出自《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费尔巴哈"之中。在标记为"A"的后面,在未有任何其他文字的语境下,直接作了这样的表述,不过在手稿中这一表述最后是被删去的。现在人们看到的则是在原稿中删去而以正文页下注的形式出现的这段  相似文献   

8.
人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人学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生成理路、马克思理解“人”的思维方式、《德意志意识形态》人学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总结,从个人视野、国家视野、世界视野三个维度审视《德意志意识形态》人学思想的新时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霞 《理论导刊》2013,(8):38-42
"意识形态"概念是随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传入而为国人所知的。考察《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这两篇重要文章在中国的传播,尤其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有关用法的翻译,我们可以发现,今天所讲的"意识形态"概念并不等于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所认可的"意识形态"概念,也不存在意识形态概念泛化的倾向。考察早期译著以及早期学界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回顾和分析意识形态概念在近现代中国的生成和流变,对于正确把握意识形态概念内涵,廓清各种有关意识形态的纷争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内学界对马克思文献学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为深入开展马克思的文本研究提供了新的条件。本文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巴黎手稿》这两部经典著作的文献学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讨论了马克思和恩格撕共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确证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思想上微妙的差异问题以及《巴黎手稿》的评价问题,论述了马克思文献学研究对于解读马克思思想的基础性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2015年新出版的MEGA2/Ⅳ/5的概况,并对MEGA2/Ⅳ/5的学术价值,特别是其对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的意义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陈婷 《理论导刊》2020,(7):102-106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的"现实的个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理论的出发点。马克思恩格斯以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为逻辑前提,将对"人"的把握从德国思辨哲学的抽象性中拯救出来;以从事实际生产活动的人为现实起点,开始在物质生产领域中把握人的现实性;以人的发展实现和确立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为实践路向,在生产实践中彰显人的本质力量;以实现人的解放为目标旨归,把观念解放推进到现实解放,使人从异化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13.
在《生产之镜》中,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生产主义。该书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大量的批评。不过,大多数批评观点与《生产之镜》一样,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即他们都将马克思对生产的不成熟的表述当做了成熟的表述。事实上,对于教条的马克思主义而言,《生产之镜》中对生产主义的批评是合适的。但是对于马克思成熟思想而言,鲍德里亚的批评很不合理。我们不能依据《德意志意识形态》,而只能依据马克思的成熟文本《〈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来理解其生产劳动概念,因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修改了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生产概念。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8,(11)
要真正走进马克思哲学视野之中,有必要对费尔巴哈哲学进行重新解读。《巴黎手稿》是最重要的文本,部分研究者对费尔巴哈的哲学地位存在着双重误读。其一,认为马克思高度重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学说,误以为费尔巴哈理解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其二,在解读《手稿》时忽略了马克思阐述的劳动实践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费尔巴哈化"。这有悖于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的劳动辩证法的历史发展逻辑。前者导致了费尔巴哈人本学的被高估,后者导致了马克思哲学的被低估。马克思在随后发表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鲜明地提出了区别旧唯物主义的"革命的实践"观点,系统地阐明了劳动实践辩证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新唯物主义"开始成为阐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主要方案,就《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其后《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文本的密切关系而言,"新唯物主义"逐步拓展为能够对唯物史观进行有效说明的阐释方案。然而,"新唯物主义"作为一种有待说明的理论形态,不仅不能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形成充分的阐释,还可能遮蔽这一文本所包含的丰富意涵。与之相比,以"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作为参考系的解释框架,能够有效地解释马克思为何在批判的、革命的意义上强调实践活动的意义,而且能够有效地在《提纲》与其后的唯物史观及政治经济学批判等理论之间搭建一条更通畅的"思想之桥"。  相似文献   

16.
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点是什么?近年来不断讨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大多数论者都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找根据。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究竟把什么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点?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能否完整准确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也直接关系到如何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必要分辨清楚。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的一生中,自由问题始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对自由的理解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由于历史唯物主义还没有创立,从总体上来看,马克思的自由观还是抽象的。而马克思自由思想的真实意蕴就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表述的"现实的个人"的自由。当然,马克思认为这种"现实的个人"的自由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还是不现实的,他不仅具体分析了导致这种不自由现象的原因,而且探索了实现"现实的个人"的自由的主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如果说《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创立的标志,那么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则为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深化开启了一个新的视野。这不仅表现马克思经意识形态纳入"观念上层建筑",并阐述其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这一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而且通过对资产阶级政治学的批判和资本主义拜物教这一意识形态"替身"的深刻揭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进一步实现了由"外在"的批判转向"内在"精细的分析,意识形态也从高高在上的天国被拉回到世俗世界中。  相似文献   

19.
德意志意识形态辨析──浅议马克思的“虚假的意识形态”李素艳由于马克思在有关意识形态理论著述中没有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确切界定,人们对其理论、概念,如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以及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问题(一般认为是以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为形成标志的)众说纷...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20,(2)
公正作为一种社会价值,与人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阐述了自己的社会公正观。作为一种科学的公正观,它的形成受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以及空想社会主义公正观的影响。马克思对两者进行扬弃,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了社会公正观丰富的具体内容。并且马克思的社会公正观与以往哲学家关于公正的观念相区别,形成了两个重要特质:人的自我实现以及公正的历史性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