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4 毫秒
1.
徐辉 《外交评论》2010,27(2):22-29
中美作为国际关系学者眼中的“守成大国”和“崛起大国”,其两军关系举世瞩目。曾作为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先行者”和政治关系“晴雨表”的军事关系,至今仍未实现“正常化”。两国领导人都认识到,无论是为了防止因意外或误判而导致冲突,还是为了扩大合作应对共同威胁,都需要建立两军之间的互信。然而,自冷战结束以来,两军之间跌宕起伏的交往过程表明,尽管两军之间防止冲突及合作应对共同威胁的需求和潜力很大,但由于两国关系性质定位不明、两军对互信的认知和路径选择不同、美国不断损害中国核心利益以及缺乏建立互信的紧迫感等原因,致使中美军事互信鲜有成效。  相似文献   

2.
冷战后,印度将务实主义和经济发展作为对外政策的指导原则,向西方发达国家做出一定的倾斜与迁就,主动改善与周边邻国的关系,同时通过军事外交提升国际地位.中印对外战略均着眼于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都希望改进现存国际秩序以体现新兴大国的声音和利益,但印度仍将加强对中国的防范与竞争.随着印度的崛起和日益自信,与中国建立稳定、合作和互利的关系已成为其主流政治势力的共识,两国威慑对方能力的同时加强也巩固了这一点.未来两国关系将步入攻坚阶段,触及双边核心利益的问题将逐渐显现,两国需要实现战略互信与利益协调,最终妥善解决边界问题,培养求同存异的能力,完善两国关系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3.
冷战后的日美关系及其走势吴琚冷战年代,日美关系是以《日美安保条约》为标志,经济利益服从于战略利益,日本对美俯首称臣的“特殊”关系。尽管从50年代到80年代两国关系因贸易战、汇率战、技术战而一波三折,但因受“冷战”影响,最终都以互让结局。90年代,冷战...  相似文献   

4.
中韩两国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冷战使两国隔绝达 4 0余年。由于国际关系缓和 ,东北亚局势松动 ,国家利益的内在驱动等原因 ,使两国关系逐渐改善并最终建交。 10年来两国各方面交流取得丰硕成果。展望未来有理由相信中韩关系将继续朝积极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国家身份变迁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中俄关系迅速发展,从1992年双方“相互视为友好国家”,到1994年确认两国已具有“新型的建设性伙伴关系”,直至1996年宣布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四年内两国关系上了三个台阶。“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模式规定:伙伴之间的关系平等,本着相互信任的精神来解决一切问题,这是俄罗斯与中国在冷战结束之后对于建立新型的多极化国际秩序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曲折发展的美俄关系:挑战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林宏 《理论前沿》2005,(11):26-27
冷战结束以来,美俄两国关系始终处于非敌非友、时好时坏的不确定状态。当前,两国间既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基础,又存在深刻的战略冲突,美俄关系呈现出合作中有矛盾、较量中有妥协的态势。  相似文献   

7.
危机一缓和一发展是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运行的基本规律 ,中美之间综合国力对比悬殊及美国的称霸战略和冷战思维 ,是美国在对华关系上不断制造麻烦、危机的根源 ,中美两国利益上共同点大于分歧点 ,决定了两国关系冲突而不对抗 ,危机而不破裂。  相似文献   

8.
赵纪梅 《工会论坛》2006,12(2):120-121
冷战结束后,中俄两国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如今两国关系已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但在目前两国关系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经济合作滞后、两国关系“上热下冷”、缺乏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以及美国因素的制约等等。为进一步改善中俄关系,应展开大规模的互利经济合作,通过文化交流增进两国的相互了解、理解和谅解,提高相互信任度,加强合作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9.
后冷战时期,新保守主义主导美国政府对外政策,在中美关系上,鼓吹"中国威胁论",推动强硬政策,成为两国关系正常发展的"麻烦制造者",损害了两国的国家利益.新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不可能长期影响美国政府对华政策,随着时代的发展,中美关系必然回归现实与理性.  相似文献   

10.
冷战时期,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在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展开全面对抗的同时,为了维护两极霸权的国际结构和谋求更大的国家利益,也合作促成了国际军备控制制度的建设。苏美两国推动国际军控制度建设的努力有助于冷战国际局势和两国关系的缓和,也促进了军控领域国际共识的形成,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军控与裁军领域进行了积极的合作,为国际和平与稳定以及自身国家安全利益的实现做出了重要贡献。冷战结束后,国际军控与裁军进程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是在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中,军控与裁军问题很可能将成为影响双方信任和合作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双方必须不断拓展共同利益的基础,进一步加强团结与合作。  相似文献   

12.
罗会钧 《外交评论》2003,68(2):36-43
冷战结束后 ,围绕英美“特殊关系”问题产生了两个主要的争论 :一是冷战后英美两国应该放弃还是继续保持“特殊关系” ?二是这种“特殊关系”在冷战后是加强了还是淡化了 ?前一个争论主要发生在英国国内 ,尤以“疑欧派”与“拥欧派”之间的对立为代表。后一个争论 ,从英美关系的现状看 ,尽管两国在双边关系及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存在分歧 ,但由于两国继续保持并强化了战略伙伴关系 ,这种“特殊关系”在冷战后实际上得到了加强  相似文献   

13.
美国新保守主义的外交思想及政策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和强烈的进攻性。冷战后,新保守主义者仍然固守冷战思维,鼓吹“中国威胁论”,主张对华奉行强硬的“遏制政策”。他们通过参与政治实践;操纵媒体、引导舆论;控制国会、影响立法等手段影响政府的对华政策,使布什政府的对华政策具有明显的新保守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战略和对外政策受其战略文化的指引,它同中国的安全关系受其民族文化和外交哲学的影响。俄罗斯在其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的选择上,常常受到大西洋主义、欧亚主义和斯拉夫主义等思潮的影响,这些思潮成为指导俄罗斯对外战略选择的重要哲学理念。冷战结束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摇摆和波动之后,相对折中的欧亚主义在俄罗斯政府的对外战略指导思想中占据优势地位,俄政府开始把中国作为一个对俄罗斯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的国家对待,强调同中国的安全合作,这对俄中双方带来了共同的安全利益。  相似文献   

15.
冷战后,中美关系的定位发生转变,这使中美关系中的双边危机时有发生。但是中美危机的性质又促使双方在危机管理中恪守一定的“潜规则”,以避免危机的进一步升级。剖析1996年中美台海危机,在危机处理中双方所共同默守的“潜规则”是:中美在危机中的战略意图:双方目标的相容性、有限性;必须让对方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意图;沟通渠道的通畅、有效是双方了解对方意图的必要保障;双方对各自的行为有所克制,自我约束,留有余地;在危机管理手段上两手(斗争和谈判)并用;危机决策机制的科学化。在历经数次危机的磨合之后,中美危机管理体制仍亟需完善。  相似文献   

16.
自二战结束以来,南北双方在联合国内外对经济主权内涵与具体制度的设计曾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尤其是在国际投资法方面,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发展中国家都表现出寸土不让的强硬立场。但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形势发生了变化,即国际投资立法实现从"管制"向"自由化"方向过渡。在这种自由化立法趋势下,发展中国家及中国的角色定位以及战略选择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在冷战结束以后,世界上的安全威胁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冲突和战争的类型发生变化,而且其动因也有了变化。中国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已经不再是某一现实或潜在的国家,套用冷战思维就会错判。更重要的是,在看待和应对威胁上应当具有符合新的时代条件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冷战后蒙古基于国家利益考虑,确立了多元、平衡的外交政策。其中,与俄中两国的关系、与"第三邻国"的关系以及与多边国际机制的关系构成了蒙古外交格局的三个不同层次,即与俄中两大邻国保持"等距离"关系是其外交格局的基础;与"第三邻国"发展双边关系,确立外交格局的"多支点";参与各层次的国际机制,谋求安全和经济利益的"再保障"。蒙古的多元、平衡外交对地区格局的影响较为复杂,这是中国周边外交需要加以考虑的。  相似文献   

19.
事物的内部矛盾决定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未来中美关系的主要矛盾是美国技术输出的弱化与中国产业升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未来中美关系的性质与发展趋势。美国想定战略主导着未来中美关系的结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美国想定战略的失效既取决于中国包容性地重建中美关系的能力,也取决于美国人民对美国社会发展失衡的正确认识,及其能够对美国政局努力纠正发展失衡所施加的足够影响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未来中美关系。美国人民需要重新思考认识美国现有的霸权思维对中美关系以及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及时消除霸权思维,调整对外关系。美国人民正在经历着新型冠状病毒大爆发与无可避免地陷入经济危机的双重考验。美国人民的选择将成为决定美国能否顺利度过"双重危机"的关键因素,否则未来中美关系会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并因美国塑造的冷战思维使全球陷入动荡状态。  相似文献   

20.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国会日益成为掌握美国对外政策的"锚"和"舵",是影响中国台湾问题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研究美国国会,有助于深入理解冷战后美国对台政策,开展国会外交,有助于促进冷战后中美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