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文涛  李树德 《求索》2010,(5):102-103
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是西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产物,它在试图超越现代西方哲学时彰显了自身的特点:反逻各斯中心主义、超越理性主义、反主体性和反人道主义等。后现代主义哲学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自身发展的一种理论反省,它力图克服现代西方哲学的诸多缺陷,并最终导致了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国内理论界对后现代主义思潮颇为关注。有的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股反现代主义思潮,不利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他们对后现代主义发展观的历史局限性已作了较为充分的分析批判,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是有启迪作用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后现代主义。只要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观出发,实事求是地解读和对待后现代主义发展观,不难发现: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现代性给人与社会带来的问题和灾难的反思,我们应该而且可以从中吸取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精华,剔除其中的消极因素,使其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一…  相似文献   

3.
伊格尔顿在对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性进行概念区分的基础上,对后现代主义的反本质主义、反总体性、反连续性、反阶级性等观点进行了深刻而独特的批判:后现代主义是西方特定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的"共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坚持现代性的价值导向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思想,审慎对待后现代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4.
西方后现代主义虽然以其反本质论与反理性中心论的观念对西方文化形成一定冲击,但我们对后现代主义思潮不可无条件推崇,特别是福柯等人的“文化不可通约论”仍然未能脱离西方中心观的窠臼。据中国《尔雅》、《诗经》等古代文献记载,中国古代文化思维中早就存在关于动植物的科学分类观,中国古代文献中早就有关于犀牛、野马等欧洲知之甚少的动物记载,由此可见后现代主义者对中国“原始分类”的曲解和关于西文化思维的“不可通约论”的谬误,我们应反思与重新评价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观念,尝试全球化时代不同文明之间建立共同话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最为时髦的学术理论思潮。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基本理论特点在于批判和解构现代性 ,并在彻底否定现代性的同时 ,凸现后现代社会的文化逻辑 ,从而实现对现代性的超越。30多年来 ,后现代主义已逐渐成为西方的文化主流 ,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思想、学术时尚、社会运动等等 ,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一、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起源“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文学领域。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 ,后现代主义开始在全世界范围蔓…  相似文献   

6.
于贺巾  王莹莹 《前沿》2014,(9):236-237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反传统、怀疑一切的西方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后现代语境下的黑人女性戏剧在语言、取材以及表现手法上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黑人女性剧作家通过对美国黑人文化的深刻反思,展示了美国黑人族群的独特性,激起了美国女性正视种族歧视并追求身份认同的勇气。  相似文献   

7.
郭建忠  谭沧海 《前沿》2007,(9):51-54
当代西方经济学反对国家权威和干预、强调非中心化、强调知识的分散性和情境性,与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方法存在相通和一致的地方。哈耶克的有限理性、知识的分散性、反科学主义和反极权主义的观点都与后现代主义有所关联,从哲学角度解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对当代经济学的发展会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8.
张宗峰 《前沿》2014,(21):18-23
自20世纪中叶以来,特别是巴黎“五月风暴”之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一系列不同于传统工人运动的新型社会运动,其最主要或相对成熟的具体形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生态运动、新女权运动、种族民权运动、反经济帝国主义运动、反战和平运动、反全球化运动等。这些新社会运动的兴起绝非偶然现象,其背后必然隐藏着深刻的思想理论渊源,其中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为新社会运动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相似文献   

9.
宋勇 《传承》2011,(9):62-63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这个理论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开始成为西方理论热点之一,80年代末传入我国,在学术领域和社会生活两个方面产生一定影响。正确认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特征和影响,对于我们批判继承传统、实现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陈培永 《求索》2007,(11):121-123
后现代主义批判现代主体观念,提倡主体消亡的理论话语,有着浓厚的政治旨趣,它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反对理性控制、反奴役个性、反二元对立。追求自我个性、差异多元、独立平等的个人的真正意图,表达了后现代主义追求人的自由与解放最终实现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在20世纪50年代末及60年代初首先崛起于西方艺术和建筑领域,在这之后的20年间它已经浸渍了整个西方文化领域。在世界的大舞台上,后现代主义正扮演着极其微妙的角色,它将一步步走向前台。而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经济、社会、文化、空间综合统一体,必将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后现代主义略考唐欣在解读、认识当代中国的文化、文学现象时,一个新的概念——后现代主义,正在逐步显示和发挥作用。有关后现代主义问题,在西方已经争论近三十年之久。现在,被普遍接受和响应的一些较权威的观点主要有: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后现代社会特有的思维方...  相似文献   

13.
试论文化哲学中的后现代主义牛正兰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西方社会进入了“后工业社会”阶段。与此相应,现代西方文化也经历了一次新的裂变,并推进到“后现代”时期,形成一种汇集多种文化、哲学、艺术流派的后现代主义庞杂思潮。根本而言,后现...  相似文献   

14.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社会思潮在西方兴起,成为国际社会和国内学术界广泛讨论的热点问题,其反思现代性、批判旧有思维模式、建立新的哲学体系的主张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传播和发展。然而,任何一种哲学思潮都有其在不同时代的现实境遇,本文就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理论展开探讨,以期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理论在批判现代性的同时,如何架构建设性后现代性的科学观和世界观,并进一步分析与评价它的现实境遇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当今世界颇有影响力的西方思潮,后现代主义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基于对后现代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内涵和特征的理解和分析,认为后现代主义对非理性的重视和对平等民主的倡导,给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带来了积极影响,而后现代主义造成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迷失、理想信念的放逐和责任意识的淡化,给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带来了消极影响.通过加强对后现代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讨、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措施,能够有效应对后现代主义对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主义的真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少人看来,后现代主义是富裕社会中知识分子所玩的无聊游戏,所谓的“碎片化”、“深度模式削平”、“反宏伟叙事”等,乃是知识分子逃避自身历史使命的借口,因此.它绝对不适合刚刚走上现代化之路的中国。这种观点在中国的知识界占了上风,“后学”即后现代主义也已变成一个贬义词。部分曾经鼓吹过后现代主义的知识分子.开始为自己过去的立场感到耻辱,反“后学”的知识分子则乘胜追击残存的后现代主义者。显然.1998年的中国文化界流行的不是“后学”.而是对“后学”的嘲笑。不过。人们很快会发现这其实是中国知识分子自编自演的一…  相似文献   

17.
秦廷国 《求索》2007,(4):136-138
反传统形而上学和“问题”意识等是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和后现代主义的通话,凸显于对现代性的资本主义异化应用的批判中。但马克思不是后现代主义者,马克思哲学也不是后现代主义哲学,二者存在本质的差别。我国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应以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为导引,建构一种比传统社会确定了的价值更先进、克服了它们已经被认识到了的缺陷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8.
西方社会很长时期就是一个不平等的社会,各个领域里存在相当严重的歧视。在西方歧视严重的年代,社会也很动荡。在经过五六十年代反歧视斗争,较好地实现了就业和其他方面的平等权后,社会才比较安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那么,西方国家反歧视最主要、最有效的措施是什么呢? 一是制定和逐步完善反就业歧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兴起的一种文化思潮。中国的后现代化进程具有明显的后现代性特征。我国关于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来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没有对和谐社会理论进行专门论述,但是从其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构建的有关论述中,可以发现其对和谐社会基本理论的明确阐述。分析与研究后现代主义有助于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0.
丛日云  马涛 《探索与争鸣》2023,(10):55-80+178
当代西方发达国家正在迈向后民族主义社会。民族、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是现代个人在萌发和成长的早期超越天然的血缘、地缘等小共同体的束缚而将情感归属与政治忠诚投向更大的共同体的结果。具有权利、尊严与平等意识的现代个人的出现,带来了现代个人主义的价值革命,也推动了以族裔、文化和政治认同为基础的三位一体的现代民族国家认同的形成。而日益以自我为中心,追求更多自由选择、自我表现和自我解放的后现代个人的产生,掀起了后现代主义价值革命。后现代主义者颠覆了现代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将民族或民族国家视为束缚和压迫的力量。后现代主义政治和知识精英们以多元文化主义解构现代民族主体文化,以身份政治和超国家政治解构民族国家族裔属性,同时后民族主义者积极构想后民族国家建制,试图建构抽空了族裔和文化内涵的政治共同体作为后现代人的家园,推动了西方的后民族主义转向。这导致后现代主义的西方个人归属感丧失,国家凝聚力下降,国家族裔和文化根基被蛀空,自由民主活力枯竭,国家面临衰败和解体的风险。在民族国家组成的国际秩序中,其竞争力也受到削弱。重新审视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的内涵和价值,认识西方后民族主义的困境,有助于辨清西方文明演变的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