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振昌 《今日浙江》2014,(17):62-62
正唐玄宗开元年间,姚崇与卢怀慎同时在朝为相。时人称姚崇为"救时宰相",顾名思义,就是认为姚崇具有排除种种困难、危机,如同顶梁柱,确保大厦不倒塌的能耐,这个评价不低。事实上,姚崇的确是唐朝历史上的名相之一。而卢怀慎呢?《资治通鉴》上说:"怀慎与崇同为相,自以为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伴食宰相"这个评价,似乎有些低,有些戏谑,但绝不是饭桶之喻,而是伴随、辅助的意思,大事虽然  相似文献   

2.
五、唐玄宗开元(713—741年)时期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年间,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被后人所津津乐道的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忆者》“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诗句,就是这个时期社会安定、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凝练反映。“开元盛世”的形成,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和玄宗及辅佐他的“救时宰相”姚崇所进行的裁减冗员,是有很大关系的。唐玄宗即位时,他的前任给他留下了极其宠大的臃肿的官僚机构。关于这方面的情况,得从武则天当政时说起。唐人张在《朝野佥载》卷一、卷四…  相似文献   

3.
《创造》2017,(1)
唐代宰相、著名文学家张说写的《钱本草》,以医家记叙中草药的语气,以药喻钱,借钱言药,不足二百字的短文,读来发人深思. 张说在与姚崇权力之争时,因利“栽了一个大跟头”.开元元年,唐玄宗欲召回同州刺史姚崇为相,张说因与姚崇不和,暗中指使御史大夫赵彦昭弹劾,唐玄宗不予理睬.姚崇任相后,张说就私自到岐王李范家申述诚意.姚崇告发此事,张说由中书令被贬为相州刺史.  相似文献   

4.
姚崇灭蝗     
《中国减灾》2010,(1):30-30
二十多岁的唐玄宗刚即位的时候,一心想恢复唐太宗的事业。他任用姚崇为宰相,整顿朝政,把中宗时期的混乱局面扭转了过来。唐王朝重新出现了兴盛的景象。  相似文献   

5.
开元之治:货真价实的盛世"开元"和"天宝",为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加上其父唐睿宗李旦禅位时的"先天",他在位44年间,共用了三个年号。整个唐代,年号变换最多最快者,当数他的祖父高宗李治与祖母武后,两口子前后执政50余年,共使用32个年号,其中一年一换者11起,一年两换者5起,花样翻新,层出不穷。我估计这是武则天的主意,那个强势的女人,精力过剩,欲望强烈;绝不安分的她,不搞点  相似文献   

6.
唐朝武则天长安年间,侍御史张循宪为河东采访使,在当地了解到张嘉贞的才能和人品后,向武则天推荐,说他的才能可担任御史的重任,并请求把自己的官爵和俸禄授予他。武则天闻奏后召见了张嘉贞,在垂帘后边同他谈话。询问他有关情况,测试他的才学。张嘉贞奏道:"臣是乡野之人,能到宫里拜见皇上,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但咫尺之间垂帘象云雾一样把臣与皇上隔开了,竟使臣看不见日月的光辉,这恐怕不能尽君臣之道。"武则天听后马上命人卷起垂帘。经过一番问答后,她感到张嘉贞确是个人才,十分高兴,就封他为监察御史。  相似文献   

7.
《群众》2015,(12)
<正>宋璟是唐朝的一名宰相,因为鼎力协助唐玄宗创造了"开元盛世"而彪炳青史。在担任宰相之前,宋璟是广州都督,由于他为官公正,政绩辉煌,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升任宰相后,广州官民为他竖立了一块"遗爱碑"以示纪念。这在当时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可宋璟却保持着一份清醒的头脑,他对唐玄宗说:"我在广州没有什么特别的政绩,现在我职位显达,他们便来谄谀,请从我开始革  相似文献   

8.
邢志刚 《传承》2008,(16):82-83
唐玄宗在执政的前期,勤于政事,积极进取,选贤任能,虚心纳谏,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史称"开元盛世"。在他执政的后期,他志得意满,居安亡危,骄惰怠政,纵情声色,宠信佞臣,穷兵黩武,致使内忧外患,矛盾重重,并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大唐王朝也在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  相似文献   

9.
来俊臣生活在唐朝武则天时期,京兆万年县(长安城西半区1人。此人偷盗敲诈,猥亵强奸.伤人害命.天下的坏事无所不干.不但当地百姓怕他,就连他的无赖同伙也怕他三分。久而久之.来俊臣在长安呆不下去了.只得四处流窜。在和州(今河北和县)他因强盗罪被捕入狱.被判处死刑。他自知有罪.龟缩在监狱等死。当鼓励告密的诏示送到和州监狱,传到了来俊臣的耳朵里时.  相似文献   

10.
从“徐有功护法”想到的翟峰徐有功何许人也?他是唐代武则天当政时的最高法官。"朕即国家"的武则天,专横跋扈,草菅人命。徐有功虽明知武则天每次杀人都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但他仍然要依据法律与武则天争辨,恳求其依法办案。一次,他因坚持依法办案而使武则...  相似文献   

11.
唐玄宗在执政的前期,勤于政事,积极进取,选贤任能,虚心纳谏,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史称"开元盛世".在他执政的后期,他志得意满,居安亡危,骄惰怠政,纵情声色,宠信佞臣,穷兵黩武,致使内忧外患,矛盾重重,并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大唐王朝也在安史之乱后由盛转衰.  相似文献   

12.
《乡音》2013,(10):2-2
【人物名片】陈晓星,男,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唐山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河北省第十一届政协委员、唐山市第十届政协委员。做好红十字会的带头人红十字会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主要职能是"三救、三献"。"三救"即救援、救护、救助,"三献"即推动无偿献血、组织捐献造血干细胞和捐献人体器官。2006年1月,陈晓星担任唐山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后,他将个人追  相似文献   

13.
古代官场 ,距今已经久远 ,但其间种种弊端及各色人物 ,仍有史籍可考。而溯古察今 ,则会发现 ,虽千载之下 ,仍有遗风存焉。今以典故中的几位宰相为例 ,对照今日官场中某些人 ,以证桑榆先生并非妄言。其一 :唐朝卢怀慎 ,与姚崇同为宰相 ,他自以为才能不及姚崇 ,便遇事推诿 ,不敢负责 ,时人谓之“伴食宰相”。遇事推诿 ,不敢负责 ,踢起皮球来 ,水平不次于足球明星。但每有宴会 ,必厕身其间 ,并且要讲究座次的安排 ,因为他有某长的身份 ;每有好处 ,必有他一份 ,谁若是拉下了他 ,等于虎口拔须 ,因为他享受某长的待遇。似这样光吃饭不干事的“伴食…  相似文献   

14.
<正>唐人张鷟历史笔记《朝野佥载》记载:女皇武则天在位时期,一位叫周张衡的官员,虽然不是科举出身,却已位居四品,并且他已通过考核,档案和相关材料均报到门下省,只等皇帝认可,晋升三品指日可待。在唐朝,宰相也只是三品。想着自己马上位极人臣,周张衡春风得意。一日退朝之后,打道回府途中,腹中饥饿难挨,正好撞见有人叫卖刚出笼的蒸饼,他就急  相似文献   

15.
《政策瞭望》2013,(3):1-1
习近平总书记近来多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句话,既是历史的总结,也是现实的警示,更是对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要求。古往今来,凡事成于真、兴于实,败于虚、毁于假。盛唐时期的姚崇,历任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宰相。他临死前,有人问他有什么为政经验,他只讲了四个字“崇实充实”,意思是说,为政只有崇实,国库才能充实。战国时期的赵括,只会“纸上谈兵99以致40万赵军全军覆没.赵国从此一蹶不振直至灭亡。此类正反的例子不胜枚举,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6.
对比中日遗弃罪的规定,探求在我国现有刑法语境下如何规制"见危不救"现象,并分析和检视见危不救入罪路径的可能性。借鉴日本立法模式,需要解决义务来源和遗弃罪内涵重构问题。针对见危不救入罪路径可能性,提出见危不救成立,需满足危险状态具有现实的侵害性与紧迫性、危险状态的解除对行为人具有排他性的依赖关系、行为人须有能力实施救助行为且不损害自己的较大利益、行为人不履行救助义务发生了严重后果;并检视见危不救入罪路径可能性,提出见危不救入刑违反刑法的谦抑性、见危不救不具有法益侵害性、相关立法例不能说明见危不救入刑的必要性、既存困惑影响见危不救入刑等观点。  相似文献   

17.
囿于见危不救内涵不清,理论界对见危不救入刑问题形成“肯定说”与“否定说”的分歧。见危不救是指能够提供救助且救助对自身或第三人无现实危险却不提供救助、造成死亡结果的举手不劳。见危不救入刑是刑法积极应对见危不救现象的应然之举,是完善见危不救法律规制体系、纠正刑事司法长期偏误的内在要求,是刑事立法兼顾罪刑法定与罪刑相适应两大基本原则的重要体现,理应得到理解和支持。  相似文献   

18.
要刑上大夫     
在全国政协七届一次会议期间,千家驹教授提出对不正之风要用重典,要刑上大夫.他疾恶如仇,语重心长.几千年来,"刑不上大夫"的事是不少的,但也不完全如此.后汉时,当官的犯罪,也有受杖责的,"侯汶为侍御史,赋贫民廪糜不实,献帝令杖之五十"(《宅泊编》卷七).武则天当朝时,对贪赃枉法的公卿就严加笞挞,毫不手软.唐肃宗时,有个宰相叫第五琦的受贿三百两,就被流配远方.德宗时,宰相窦参弄权贪赃,也被处死并籍没其家,抄没所有的赃物(《穀山笔尘》卷十).宋仁宗近臣贪污犯罪,被"降为散官".到神宗时,"龙图阁学士祖天择始以台官下秀州狱".后来,许多大官犯罪也都被关进监牢,而无人敢出面救解.(《东轩笔录》卷十一).这些都是刑上大夫,不讲情面的史实.但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正确做法和"刑不上大夫"的歪道,长期以来常常是同时并存的;而当有道之君要厉行"同罪"的  相似文献   

19.
公元751年(天宝十年)及公元754年(天宝十三年),唐王朝先后两次发动对云南洱海地区南诏政权的战争。因战争发生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史称“天宝战争”。第一次征战,由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统兵八万进击。南诏与吐蕃联合,大败唐军,唐军丧师六万。三年后,唐又遣侍御使李宓率军十万再伐,全军覆没,李宓阵亡。天宝战争,是唐朝中期西南边疆经营政策的重大失误,对唐朝统治政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导致唐王朝迅速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唐初对云南的经营及南诏的崛起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山高谷深,地势险要,多瘴疠之气。境内种族繁多,…  相似文献   

20.
张维佳 《求索》2012,(7):102-104
天宝年间唐玄宗将《亢仓子》一书赐名为《洞灵真经》,位列于四经之一,由此可见《亢仓子》在当时所占的重要位置,虽然关于其书已经被证实为伪书,但是仍不失为研究唐代社会与道教思想的重要材料。《亢仓子》其书可以通过两个方面对其道教思想进行研究,首先从文献考证的角度,对各家说法进行汇总,采用其书成于唐朝的说法;其次重点分析《亢仓子》中所蕴含的"诚信治国、以人为本"的政治观和"忠孝仁义"的伦理观,反映了唐朝社会高度发达的政治与伦理思想,不仅对于全面地认识唐朝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当前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