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中西性观念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性观念之异同沈铭贤“世上之人若晓得把女色当药不可太陈亦不可太密,不可不好亦不可酷好。未近女色之际当思日此药非毒也,胡为恨之;既近女色之际当思曰此药非饭也,胡为溺之?若此则阳不亢阴不闭,岂不有益于人哉。”这段引自中国著名的艳情小说《肉蒲团》中话的相...  相似文献   

2.
黠鼠赋     
<正>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聱聱,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  相似文献   

3.
黠鼠赋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相似文献   

4.
五百日军不敌柯铁虎一人    义勇军“三猛”之一的简大狮,至事不可为,潜返原乡漳州,却在日本的外交压力下,被捕遣往厦门厅,送回台湾,绞死于台北监狱。在厦门厅,简大狮有以下之供词——— “我简大狮,系台湾清国之民。皇上不得已以台地割日人,日人无礼,屡次至某家寻衅,且被奸淫妻女:我妻死之、我妹死之、我嫂与母死之,一家十余口仅存子侄数人,又被杀死。因念此仇不共戴天,曾聚众万余以与日人为难。然仇者皆系日人,并未毒及清人;故日人虽目我为土匪,而清人则应目我为义民。况自台湾归日,大小官员内渡一空,无一人敢出…  相似文献   

5.
古代论隐私     
《韩诗外传》第九卷第十七章,有这样一段故事: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白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诗》曰“采葑采菲,无以下礼。”  相似文献   

6.
为人民服务     
正(一九四四年九月八日)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相似文献   

7.
不同民族的文化相遇,有融合,也有冲突。17世纪初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围绕着礼仪的争论可谓影响最大,波及面最宽。由此可看出两种文化对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中国历来是一个礼仪之邦。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三纲五常”等一套伦理规范,都是由“礼”来规定安排的。人们不敢越雷池一步,否则,“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礼记·曲礼上》)那么,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也必须遵从中国的礼仪。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法哲学视角探讨伦理道德和礼义统一的主题。分别就伦理概念、怎样理解道德和礼义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并综合伦理、道德和礼义三者所具有法的意义,探索伦理学向法哲学转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思路。文章的分析框架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他律自律相统一的思想,基本问题意识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现代转换,同时在方法论上汲取了黑格尔法哲学的合理思想。  相似文献   

9.
美玉 《黄埔》2013,(5):92-94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几干年来,礼作为调整人们行为的重要准则,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志。从孔子的“不学礼,无以立”到孟子的“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再到苟子的“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儒家在对礼的执着追求中创作了许多有关礼的经典著作,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礼记》。  相似文献   

10.
蒿里与丰都     
少木森  ACE 《福建乡土》2006,(5):26-27
我们的先民说,人死了,变成鬼,是要到泰山的蒿里去的,要听候东岳大帝的发落。汉代挽歌《蒿里》就唱道:“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亦何相催迫。人命不得少踟蹰。”自魏晋以来,道家有许多关于“人死魂皆归泰  相似文献   

11.
沐泽 《台声》2006,(10):81-81
随着2008年奥运脚步的临近,人们对北京奥运的期盼也日益强烈,当“新北京、新奥运”被具体诠释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时,“人文”被视为三者中的更高要求,在人文奥运行动的落实方面,“礼仪”被视为了首要突破口。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因而被誉为“礼仪之邦”。早在几千年前,先哲孔子就说过“不学礼,无以立”。《荀子·修身》亦有记载“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宝贵财富。北京2008年奥运会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台湾同胞同…  相似文献   

12.
在生活中,微笑意味着理解和友善,微笑意味着真诚和友爱。微笑是生活中盛开的花朵,微笑是沟通人们心灵的桥梁,微笑是连接人们心灵的纽带。荀子曾经说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讲文明懂礼仪这  相似文献   

13.
直播间里的浸入式“微党课”带人感悟初心力量,社区文化墙上的创意彩绘传递共治智慧……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是首都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一个社会的文明素养,既是历史演进的结果,也离不开持续的教育、引导与实践。  相似文献   

14.
吴沛峰 《传承》2012,(23):62-63
精神是维持生命活力的阳光,如果只有生命而没有了活力,人的精神也就死了,而精神死了,生命的阳光也就灭了。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精神,也便没了灵魂。而一个没有了精神、没了灵魂的人,一个没有了精神、没了灵魂的团队,一个没有了精神、没了灵魂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精神是支撑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前进的动力,是人类历史不断前进的源泉。  相似文献   

15.
僚非越说     
唐人魏徵撰写的《隋书·南蛮传》说:“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曰(延虫)、曰、曰俚、曰僚、曰,俱无君长,随山洞而居,古先所谓百越是也。其俗断发文身,好相攻讨,浸以微弱,稍属于中国,皆列为郡县,同之齐人,不复详载。”不少学者引此以为僚是越人之证。但是它说,僚人“断发文身”,史书却没有足够的证据,既然当时的僚人已“同之齐人”,没有了民族特点,又依据什么来论断僚是所谓的“百越”呢?可见魏徵这段话大成问题,不  相似文献   

16.
“毛主席让中国人站了起来,邓小平让中国人富了起来。” “十六大让我们(民营企业)彻底翻身了,我们与国有企业完全站在一条起跑线上了。我们国家的步伐应当放大,没有痛,就无发展,无发展就无富裕。” “如果现在再有个抗战,我出一个亿,打!”  相似文献   

17.
贺宝玉 《前沿》2013,(16):47-48
孔子的死亡观中蕴含着避死与义死的两面。避死主要体现在他对鬼神、天命及人生的认识之中,避死形成中国人畏难求易、现实感性的一面。而义死则是孔子把死亡的道德价值、社会价值置于生命价值之上,为了道义、正义及民族大义而毅然挺身而出,甚至献出生命在所不惜,义死的思想塑造了中国人在民族、国家危亡之秋勇于担当历史责任,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脊梁。  相似文献   

18.
《春秋》1997,(6)
在中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女子在社会上没有地位,又受制于“妇子无才便是德”的荒谬理论,因此历代史书及地方志有关才女的记载可谓寥若晨星,能称上名士者更是凤毛麟角。可是,清代滨州却出现了一位称得上名士、被公认是才女的刘眘仪。刘眘仪,字兰隐,号菊窗,乾隆年间人,是清代很有影响的女词人、诗人和书画家。她出身于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地主家庭。父  相似文献   

19.
刘乾阳 《理论月刊》2015,(1):35-38,50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之一,这一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得益于儒学在中国长期的主导地位。儒家学者非常重视诚信道德对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意义。以性恶论为基础,荀子在对历史的总结中,屡次强调诚信之于统治的重要性。荀子的诚信思想还与他特别重视礼义密切相关,在他看来,礼义是诚信的前提,没有君臣之分,也就不会有君主作为诚实守信的楷模去构筑起社会整体诚信的良好风气。可见,荀子的诚信思想具有值得借鉴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的中毒案件中鼠药中毒案件逐年增长,特别是我国八十年代初就已禁止生产的氟乙酰胺鼠药,由于其生产工艺简单,价格低廉,“地下”加工的很多,而且名目繁多,如“三步倒、好猫、灭鼠灵、灭鼠精、鼠克星、鼠立死、鼠没命、闻到死”等等。本品无臭无味,毒性强,易溶于水,经常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笔者根据曾经经办的一起牛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