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根据最近16年的统计数据,我国“两抢”犯罪总体呈上升态势,且出现多方面的特点。当前,影响“两抢”犯罪变化趋势的因素主要有:社会管理机制完善的程度、社会成员之间收入的差距、“两抢”犯罪主体特点、社会成员的防范意识以及公安机关的防控机制等。预防“两抢”犯罪需要整个社会尤其是公安机关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
近日,湖北省宜城市公安局在“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中,一举打掉刘安立、刘德全两个带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现已查明,自1995年以来,刘安立,刘德富两个带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在3省10余县市,采取持枪械等暴力手段,实施杀人、伤害、绑架勒索、寻衅滋事、开设赌场、诈骗、暴力讨债等犯罪活动,作案80余起,致死1人,重伤多人,非法敛财数百万元。笔者通过对这两个犯罪组织的分析,谈谈带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黑社会犯罪(有组织犯罪的高级形态)在近代时期异常猖獗,而至新中国成立不久,镇压反革命运动结束后,便销声匿迹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际,旧社会遗留哪些形态有组织犯罪?其有何特点?新生政权又怎样迅速有效地将其铲除?这一惩治实践对于我们当代治理死灰复燃的有组织犯罪有何启示?对这一系列问题,目前我国犯罪学学界则较少涉及。在本文中,笔者试钩沉拾遗补阙,分析建国初期有组织犯罪的形态与特征,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学界同仁对这一“课题”关注与探讨。  相似文献   

4.
未成年人涉黑犯罪数量不大,但涉恶犯罪问题较为突出。“边缘少年”和“问题少年”是涉黑涉恶犯罪的高危人群,涉黑恶犯罪有向中小学校园渗透的趋势。城乡结合部、新兴城镇和治安秩序差的农村地区是未成年人涉黑恶犯罪易发的区域。黑社会亚文化、网络文化和同龄群交往对未成年人涉黑涉恶犯罪的影响较大。未成年人涉黑涉恶犯罪有“自立犯罪帮伙”、“主动加入犯罪帮伙”和“被动加入犯罪帮伙”三种模式。根据未成年人涉黑涉恶犯罪的特征和模式分析,应采取针对性的社会管理、教育方式、警务改革、完善法律制度等措施,以防控未成年人涉黑涉恶犯罪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全球背景下的犯罪形态发展与刑事制裁方式演变初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认为,在震惊全球的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以后,有必要启动对犯罪发展问题的研究。作者依据社会危害程度等级,将犯罪分为“无组织性犯罪”、“有组织犯罪”、“恐怖主义”犯罪三种形态,并分析了针对三种犯罪形态所采取的刑事制裁方式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6.
2001年12月16日,宁波市团市委、华东政法学院在宁波召开了关于“低龄犯罪问题”理论研讨会。就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国家犯罪的学术研究方兴未艾,如何定义国家犯罪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毫无疑问,国家犯罪包涵了国家机构的组织性越轨行为及侵犯人权行为两个重叠的现象。经过多年的研究,“整合理论”模型和“服从型犯罪”模型已成为两种最为人称道的解释国家犯罪的理论方法。长久以来,国家犯罪虽然被试图掩盖,但仍有学者在不倦地寻找研究出路,并创造了多种有效的资料搜集途径。  相似文献   

8.
犯罪被害入学在我国尚属一门新兴的学科,其体系尚未完全成熟。深入探讨犯罪被害入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对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深入分析其被害原因,搞好其被害预防、被害补救等工作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目前,犯罪被害入学的研究对象应当紧紧围绕以下主要方面加以设置和发展:刑事犯罪中的“被害现象”、“被害原因”、“被害预防”、“被害补救”、“被害实证分析”等等。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一直是最为引入注目的社会角色和群体,青少年犯罪问题也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当前对转型期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研究大多缺乏广泛性、全面性和系统性;控制理论历来是解释青少年犯罪原因的重要范式,现代控制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是与青少年犯罪原因研究相伴而生的,是随着对青少年犯罪原因研究的逐渐深入而展开、发展、完善起来的;从西方控制理论出发,可以发现我国社会转型期还存在引发青少年犯罪的三个主要特殊变量,包括腐朽思想文化、社会转型与教育教学改革;笔者尝试“移植”和“整合”控制理论,建构“三层面八因素”犯罪变量模型,并把它作为我国转型期青少年犯罪原因研究的一种“范式”。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的开放性有利于犯罪的国际化,各国法律、政策的差异性刺激了犯罪的国际化,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犯罪的国际化提供了技术保障,全球化引起的“失范状态”加剧了犯罪国际化的倾向。全球化形势下犯罪国际化是以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为其主要手段、以有组织犯罪为其主要形态、以毒品犯罪和洗钱犯罪为其典型犯罪类型并以黑社会性质的犯罪为其主要发展趋势的。  相似文献   

11.
当前青少年犯罪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并不是数量、比例的问题,而是犯罪性质的问题。从犯罪性质来看,现在青少年犯罪比过去严重很多。要解决青少年“暴力崇拜”,传统的批评处罚、送工读管教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了。为此,要想有效的遏制住当前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势头,这不仅需要学校、家庭的“单线作战”,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12.
“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远未结束。以“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为契机,学界和实践部门对黑社会性质组织、黑社会组织及其犯罪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见解。惟这些文章多长于理论阐述,对全国破获的各种黑社会(性质)组织进行实证分析的文章则略  相似文献   

13.
人工智能为当代刑法体系孕育了一场知识蜕变的大变革时代。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等犯罪的基本特征相继发生变动,犯罪构成要件要素体系的量变也在发酵,旋即策动当代刑法体系的演变态势。但有待澄清与厘定人工智能犯罪这一前提问题,以明确当代刑法应对的逻辑基准。人工智能与传统犯罪的交互与碰撞不止,加速呈现这类新型犯罪的规范面貌与轮廓。对于“工具型”“对象型”人工智能犯罪,要兼顾传统罪名、特别是计算机犯罪与纯正网络犯罪的关联性与“扩张适用”潜能,分别确立“嵌入式”“特定式”应对逻辑。对于“独立型”人工智能犯罪,宜倡导“建构式”的理论应对机制,防止因刑法规范供给不足引发刑事风险的外溢;特别是立法完善不宜搁置不前。  相似文献   

14.
客观、全面、准确地研判青少年犯罪形势,是创新青少年社会管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础。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特别是未成年人犯罪占整个刑事犯罪的比重基本上保持着下降的态势,青少年犯罪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是,新形势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面临着新问题。在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应注重早期教育,对未成年犯罪中占相当比例的轻微触法少年,尽可能采取非犯罪、非刑罚的处理措施,减少过度司法干预。在对重点青少年群体的工作中,应树立“以人为本”,“和谐为上”的理念,注意保护相关人群的隐私及注意一些相关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洗钱犯罪基本理论的探讨,给人以认定洗钱犯罪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全文分析了洗钱犯罪的四大危害和洗钱犯罪与其“上游犯罪”的关系,最后从五个方面系统探讨了控制洗钱犯罪的具体方略。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前沿城市,其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白益严峻。流动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群体,兼具“流动人口”和“未成年人”两个群体的一般特性,其犯罪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相关部门、非政府组织应该形成联动机制,共同做好这个群体的犯罪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7.
据报载:“我国目前未成年人犯罪呈明显的上升和低龄化趋势,具有犯罪类型‘多样化’、犯罪手段‘凶残化.、犯罪经历‘惯犯化’、犯罪组织‘团伙化’等特点.未成年人的犯罪已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他们是否健康成长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未来……”  相似文献   

18.
尽管青少年酗酒犯罪现象呈下降的趋势,但酗酒对青少年犯罪的倾向性影响仍然存在。主要表现为,酗酒促使犯罪动机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并多受到“情境”影响,犯罪目的非财产性指向明确,犯罪多具有暴力倾向,犯罪类型大多为滋事、抢劫和伤害等。  相似文献   

19.
根据最近16年的统计数据,我国“两抡”犯罪总体呈上升态势,且出现多方面的特点。当前,影响“两抡”犯罪变化趋势的因素主要有:社会管理机制完善的程度、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导致的心理失衡、“两抡”犯罪主体特点、社会成员的防范意识以及公安机关的防控机制等。预防“两抡”犯罪需要整个社会尤其是公安机关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0.
通过调查发现,上海地区的青少年“涉黑”犯罪具有不是“涉黑”犯罪组织的最重要成分;在犯罪组织中大多处于从属地位,外来青少年所占比例突出,更易受到罪犯之间裙带关系的影响,绝大部分“涉黑”青少年无前科,犯罪类型多样等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