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1 毫秒
1.
不论个体还是政府,都难以完全摆脱危机公关事件。当危机公关事件爆发时,政府除了需要利用各种方式迅速有效应对之外,还需要善于利用媒体的力量,尽可能降低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在新媒体时代,政府应建构一套行之有效的新媒体危机公关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2.
黄艳 《前沿》2014,(7):149-152
危机管理过程通常伴有媒体的参与,在新媒体面前,政府必须及时公布事实真相,避免媒体所获信息不准致流言产生及传播。应对危机管理中的媒体,要能够掌握危机信息真实内容传播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控制危机范围,转危为安。媒体效应给公共危机治理带来了挑战,把握危机管理的媒体效应是新媒体环境下检验现代政府应对危机事件能力的新维度。正确把握危机管理中的媒体,善用、善管媒体,对于塑造政府形象和提高政府公信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网络时代到来及新媒体快速发展,社会公众参与讨论热点事件形成主流声音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舆论成分。同时,社会公众亦参与网络秩序的建构,影响着事态发展进程。网络媒体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政府危机公关所采取的形式、行动,并对政府危机公关的实际效果进行评判。从认知角度进行分析,有利于提升政府部门危机公关的实效,并促进危机公关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新东方》2019,(4)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与广泛运用,新媒体越来越成为广大民众意见表达的平台,成为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的集散地。这给我国政府公共危机治理提出了新问题、新考验,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一方面,新媒体的出现有利于塑造政府形象,提升政府公信力,也有利于表达民意;另一方面,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不及时还会对政府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当前,我国政府利用新媒体处理公共危机的意识淡薄,对新媒体信息传播监管不力,应对公共危机机制不完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政府缺乏对新媒体的正确认识,相关法律不完善,缺乏专业性机构和人才,缺乏对民众心理危机干预。新媒体时代政府有效应对公共危机,需要加强对新媒体的认识,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培养应对危机的专业机构和人才,同时加强公共危机治理中民众心理干预建设。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是指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的媒体新形态,具有信息简短、传播迅速、交互性强、开放度高的鲜明特点。新媒体对高校突发事件的传播,易使事件升级为高校危机。新媒体的强大传播能量及公众影响力,使高校危机公关面临严峻挑战。文章讨论了新媒体时代高校危机的成因及类型,探讨其公关策略,为高校危机管理走向现代化与科学化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6.
以"郭美美与红十字会危机"为例,回顾了因"郭美美"微博炫富照导致的中国红十字会长达半年的舆情危机传播事件发展历程,并运用危机公关5S原则对中国红十字会危机公关的应对情况作了评价;梳理了危机发展过程中红十字会应对危机的基本走势和实际效果,总结了危机舆情呈现出的信息扩散多元化、信息互动共享快以及信息传播失真等发展特点;提出了非政府组织应对网络危机的新媒体公关策略,即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性,在危机潜伏期进行舆情信息的收集,在危机发生后进行危机信息公开与舆论引导,在危机恢复期进行公关传播活动以重塑非政府组织的正面形象。  相似文献   

7.
论政府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的政治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危机事件进行管理,以保护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和保卫国家安全,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政治责任是政府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的首要责任,履行政治责任是政府合法性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民主政治建设、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树立政府权威的必然要求.在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处理中,政府有控制危机蔓延、维持正常社会秩序的责任.同时对于危机造成的后果也负有不可推卸的政治责任.  相似文献   

8.
突发性公共事件及其引发的危机成为日益重要的政府课题 ,本文基于对事件的描述给出危机定义 ,并对危机的进程做了详细分析。文章围绕政府如何进行危机治理建构出四个目标体系 ,将它们细化到公共行政应对的三个阶段和十项措施上 ,以提供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就是其中的一种。各国政府之所以重视危机事件的处理,其原因在于危机事件的处理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和执政地位。鉴于我国政府对于危机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政府在危机管理能力和水平上还有一定差距。为了提高我国政府在危机事件管理中的能力,我们需要明确,在危机事件的处置中,政府应承担何种责任;在危机事件处理的不同阶段,政府应担当何种角色。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利用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已经成为突发事件危机公关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充分理解传统电视媒体和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快速进行突发事件中的危机公关,有效地引导公众舆论,构建良好的舆论传播环境,成为媒介融合背景下政府和媒体共同关注的议题。  相似文献   

11.
透视我国政府危机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文光 《前沿》2004,(6):99-102
多年来 ,我国成功地抗击了多起以天灾人祸为主的危机事件的发生 ,特别是 2 0 0 3年抗击“非典”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成功 ,为我国政府以后的危机管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 ,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这就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建立具有本国特点的政府危机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2.
政府话语权的掌控对化解危机事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危机发生初始,及时地对危机事件进行定性,有效地利用话语权引导社会舆论,即使不能有效地防止危机事件的发生,也可以降低危机事件的影响程度与范围。在化解危机事件的过程中,政府要快速反应,加强网络引导,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寻求危机策略联盟,恰当运用“藉口与合理化”策略,有效引导社会舆论,达到化解危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微博在网络上的异军突起,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逐渐成为国内舆论的重要平台。然而由于行政理念滞后,对新媒体认识不足,缺乏风险意识,导致政府在新媒体环境下缺位失语,行政风险暴露。政府应采取加大新媒体宣传力度,科学应对新媒体事件,规范网络言论发表和转载行为,升级改造主流媒体等措施来化解新媒体带来的行政风险。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事件频发,俨然已朝着常态化方向发展。而作为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政府必须在公共危机事件爆发时采取必要的危机公关措施。新闻发布是政府开展危机公关活动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我国政府就公共危机事件而进行的新闻发布机制虽然已日渐成熟,但在诸多的新闻发布活动中还存着以沉默为主、报喜不报忧、报道时效性不足等诸多问题,惯性的政治思想、信息披露的权责不清、新闻发布机制的不完善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鉴此,我国政府必须转变政治思维、完善新闻发布机制、理清信息披露职责,从而为危机公关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覃芳婷 《重庆行政》2015,15(2):28-30
当前,我国正处在危机多发的动荡时期,频频爆发的危机事件不仅严重威胁社会的安定与发展,而且也考验着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在这种形势下,地方政府作为危机管理的主体,应当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以最快的行动来应对并加以控制,阻止事态的影响扩大. 一、我国公共危机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哈尔滨停水”事件,由于信息披露不及时,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酿成政府诚信危机。事件暴露了政府在应对危机传播时的“保守”与不足。反思对“哈尔滨停水”事件的传播教训,政府、媒体面对此类公共危机事件应该采取科学、有效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7.
<正>在新媒体时代,自然灾害或灾害事故的发生,经常会被民众在第一时间通过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发布到网上,一些消息内容片面且缺乏权威解释,极易引发舆论危机。政府网站作为官方网络媒体,不仅具有传播速度快、消息更新快、互动性强等特点,还具备自媒体所没有的权威性。因此,充分发挥政府网站在灾害事件中的舆情引导能力,是有效化解灾后舆情危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政府,作为公共危机管理多元主体中的主导力量,怎样在公共危机事件正确审视媒体,处理好与媒体的关系,成为能否有效解决公共危机事件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过程中,政府和媒体需要互相支持,共度难关。因此,新时期如何发挥媒体在现代危机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以及加强对媒体在紧急情况下的管理当前显得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政府和媒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角色的特点及其原因分析,力求探索政府与媒体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利益诉求结合点,从中得到政府与媒体共同应对公共危机管理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9.
张宁 《思想战线》2007,33(5):85-88
政府新闻发言是一种议题传播管理行为。这种议题管理包括政府对公共危机事件传播过程中的议题设置、议题培养和议题引导等多种传播管理行为。政府新闻发言在公共危机事件可以通过议题设置,实现政府对公共危机事件的传播管理。积极有效的政府新闻发言体现了政府作为公共管理机关应该承担的公共信息告知、保证公众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知情权、稳定社会、引导社会舆论、强化社会管理等职能。  相似文献   

20.
如何在突发性事件特别是恶性突发性事件中转危为安,化险为夷,是各国政府实现“零危机”的管理目标。新闻传媒作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在政府对突发性事件的管理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里介绍一些国家的政府在突发性事件中对传媒进行有效管理的做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