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公安机关“网络通缉”的法律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安机关利用“网络通缉”、“人肉搜索”的方式侦查破案,在各地已经有了成功的范例。公安机关进行“网络通缉”、“人肉搜索”是公安信息化建设、网络侦查的最新进展。当前,对公安机关“网络通缉”、“人肉搜索”侦查方法以及公安机关“通缉令上网”的网络通缉形式,概念上应予厘清,并对公安机关利用“网络通缉”、“人肉搜索”进行侦查的法律问题和程序规制问题进行专门性研究,以此实现侦查效益最优化、网民权益保护最大化和对网络正常运行秩序影响最小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前,人肉搜索在揭露腐败、打击犯罪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同时也引发了诸多侵权事件。当前,最令人忧虑的是人肉搜索已经变成一场没有规则的"游戏",基本上处于失控的状态。使用人肉搜索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安全和个人信息的保护。对人肉搜索并不能简单地作出"放"或者"禁"的结论,对人肉搜索应当在疏导的前提下予以规范。犯罪学等各方面的力量应当携手并肩,在优势互补中共同探寻人肉搜索的规制之道。  相似文献   

3.
"人肉搜索"是指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和发动一切可能的社会关系,追查某些事情或人物的真相与隐私。"人肉搜索"可以弥补宪政之不足,属于言论自由行使的方式,也是公共监督的需要,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在避免可能侵犯他人权益的前提之下,"人肉搜索"属于合法行为。  相似文献   

4.
"人肉搜索"是21世纪的新生事物,其产生和存在具有一定的道德合理性:"人肉搜索"是一种新的道德意见的表达;它体现了公民道德意识的觉醒;它也是道德舆论监督的新方式。当然"人肉搜索"行为也有其限度,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原则。即"人肉搜索"不能超越自由与责任一致原则、平衡原则、不伤害原则的限制。  相似文献   

5.
作为新兴的网络行为模式,"人肉搜索"在受到广大网民追捧的同时,也遭到了各界的批评和指责。本文将从"人肉搜索"的概念出发,结合国内外学说对"隐私权""名誉权"的一般理解,分析、界定"人肉搜索"可能侵犯的隐私权,名誉权,并提出相关的法律规制措施。  相似文献   

6.
"人肉搜索"是信息时代产生的社会现象,具有广阔的群众基础,潜力巨大。公安部门大胆地在公安工作中运用"人肉搜索",是公安工作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的必然要求。公安工作中运用"人肉搜索"要力求科学、合理、有效,遵循平等原则、保护合法权益原则、保密原则和规范化、法律化原则,最大程度地减少"人肉搜索"的负面影响,以有效发挥"人肉搜索"的公共效益。  相似文献   

7.
“人肉搜索”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的网络现象。但是当前人们对“人肉搜索”的认识存在诸多误区,导致“人肉搜索”在现实中遭遇到法律困境。作为法律规制对象的“人内搜索”应当是特定情形下经过限定的“人肉搜索”。“人肉搜索”的出路一方面在于提高网民自治,另一方面有赖于对我国现有法律体系加以解释,提高现有法律对“人肉搜索”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8.
"人肉搜索"自产生以来,就以其非凡的传播力与影响力,震撼着世人。一时间,大家纷纷加入人肉行列,对自己所希望窥探的信息予以"人肉",似乎整个社会陷入了毫无隐私的透明状态,这让许多人不禁恐慌起来。于是,人们开始审视"人肉搜索"的是与非,如何对其进行法律规制的问题又再次将人"肉搜索"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的发展,“人肉搜索”事件下断涌现,硌须对人肉搜索的信息进行分类,只有侵犯被搜索者人洛权相关的信息寸被认为是侵犯了隐私权,所以网友把当事人的隐私信息公布出来或者在现实社会中采用暴力等非法方式调查当事人是违法行为。  相似文献   

10.
人们对网络上的人肉搜索行为褒贬不一,特别是来自道德层面的争议颇多。一方面人肉搜索对于维系社会公正,引导社会舆论等方面不乏其有益之功;另一方面,人肉搜索中存在诸多的伦理困惑。本文从伦理学视角,在探讨人肉搜索的伦理悖论基础上,分析了人肉搜索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规范人肉搜索的伦理和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11.
“人肉搜索”。—-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名词,而“人肉搜索”这种网络活动,正在成为中国互联网的“亲宠”。“人肉搜索”的初衷大多是好的,一般都是为求助者提供帮助成为弱者打抱不平,但个别“人肉搜索”事件结局却酷似私刑,游走于暴力与道德的边缘,发人深省。应从“人肉搜索第一案”入手,对“人肉搜索”现象引起的法律问题进行探讨,并就该种现象的立法规制提出一些设想,以期对我国的立法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人肉搜索引擎在2008年急速发展,响彻中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全国人大代表要求将"人肉搜索"入刑的呼声也惊醒了人们,再次引发了广泛的思考。有必要对人肉搜索现象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并从刑事法治的角度对人肉搜索入刑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确保其健康、平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人肉搜索行为得以开展的关键在于被搜索对象的个人信息被不断地共享和整合处理,在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视野下探究人肉搜索行为的入罪具有实践规制意义。但在该类犯罪视野下,人肉搜索行为的入罪规制面临三大疑难:一是人肉搜索行为的"犯罪化"评价陷入了价值争议的窠臼,二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实践认定面临困境,三是人肉搜索行为过程异常复杂,对其进行司法审查需跨越诸多前置性的评价障碍。  相似文献   

14.
“人肉搜索”是一种大量网民参与、互动的信息搜索方式。“人肉搜索”作为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特定产物尽管存在着诸多不足,但其维护正义及公益性本质为其自身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前景。“人肉搜索”行为只要没有侵犯个人隐私,就不需要用刑法加以规制,而应完善网络法规对“人肉搜索”进行规范和引导。  相似文献   

15.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一种新型的网络手段即人肉搜索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必要以更加理性的视角来审视人肉搜索,理清它的概念和内涵,剖析它给社会所带来的正负效应。  相似文献   

16.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利用人工参与来提纯搜索引擎提供信息的机制,是我国社会转型的产物.近年来,“人肉搜索”虽然在促进言论自由、信息交流和媒体监督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引发的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基于此,对“人肉搜索”入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旨在刑法体系下对其加以规制,更好地保障个人信息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面对日益严峻的治安形势,刑侦部门应转变思想、统一认识,积极发挥网民作用来为侦查破案服务。将"人肉搜索"引入到侦查工作中,走网民路线,发动网民提供线索以拓宽破案渠道,必将推动侦查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人肉搜索”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提高了人们传递信息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当前,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凸显,在互联网技术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众多经济犯罪案件受害者倾向于借助网络舆情表达心声,评估“人肉搜索”在经济犯罪侦查中的意义,探索“人肉搜索”在经侦中运用的方法与要领,构建“人肉搜索”在经侦中的运用模式.是经侦部门完善业务、提升效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人肉搜索”入罪刑法的价值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人肉搜索”愈演愈烈之势已引起多方关注,甚至有人大代表在分组审议《刑法修正案(七)草案》时,提出应当追究“人肉搜索”的刑事责任。本文拟从“人肉搜索”的概念、功能及本质的分析入手,立足于其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对“人肉搜索”入罪刑法的合理性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不断发生的“人肉搜索”事件引起了人们对这一新兴事物很多思考。“人肉搜索”它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不良社会效应,很多事件表明,如果不对“人肉搜索”加以合理的引导与规范,“人肉搜索”会突破理性与法律的界限,成为侵犯他人正当权益的强大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