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蜜蜂白垩病是西方蜜蜂( Apis mellifera L.) 的一种新的恶性传染病。从白垩病的蜜蜂幼虫尸体分离出病原菌蜂球囊菌( Ascosphaera apis) ,经光学显微镜观察,该菌的菌丝直径2 .0 ~3 .0 μm ,孢囊为黑色球状,直径40 .0 ~45 .0 μm ;孢囊内有许多孢子球,孢子球的直径9 .0 ~11 .0 μm ;孢子球又由许多孢子组成;孢子表面光滑,呈肾形或长椭圆形,大小2 .4 μm ×1 .2 μm ,孢子长与宽的比值为2 .0 。通过感染试验,确定了蜜蜂白垩病的病态发展过程以及蜜蜂幼虫的最易感染日龄。总结出影响该病的因素以及该病消长规律,提出了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2.
通过RT-PCR方法在云南中华蜜蜂体内检测中蜂囊状幼虫病毒(CSBV),该病毒主要以AmSBV-YN(GenBank ID:KX819276.1)病毒株的形式存在。为了精确鉴定、快速检测中蜂囊状幼虫病毒,根据AmSBV-YN的CDS保守区域,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并建立相对应的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的标准曲线循环域值(Ct)与标准品模板浓度在2.34×102~2.34×109copies/μL间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94,斜率为-3.118。该方法与蜜蜂残翅病毒、黑蜂王台病毒、蜜蜂以色列急性麻痹病毒不发生交叉反应,表明该方法特异性强;重复性评价结果显示,批内与批间的变异系数均小于3%。所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对中华蜜蜂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阳性率达90.0%,高于常规PCR方法的检测阳性率73.3%,说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适用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应用于对中蜂囊状幼虫病毒的快速检测,为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及时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1990年3~8月,我们从进境的苏联蜂蜜中检出美洲幼虫腐臭病幼虫芽胞杆菌。为了进一步完善该病的检疫程序,进行了该病原的回归感染试验。  相似文献   

4.
读了《中国兽医科技》1988年第2期34~36页刊载的吴季森等同志撰写的“雏鸭群爆发烟曲霉病继发新鸭病的诊断”一文后,笔者认为有必要与作者及广大读者共同来讨沦一下“新鸭病”这一名词。 “新鸭病”(New Duck Disease),最初由美国学者HendtickSon和Hilbert于1932年首次在美国纽约长岛发现鸭疫巴氏杆菌(Pasteurella anatipestifer,简称PA)感染时提出的。之所以叫新鸭病,是由于当时该病在该地区属于新发现,事实上,也是世界上首次发现该病。H二氏在当时即分离鉴定了病原——鸭疫巴氏杆菌,其属于一种新的细菌,当时命名为Pfeiffe  相似文献   

5.
(一)皮蝇蛆病的危害 幼虫寄生期引起患牛局部组织机械性损伤及其分泌毒素的作用。幼虫在牛体内长期(9~11个月)寄生期间,由于幼虫的生长发育、移行,造成局部组织的机械性损伤和引起炎症;同时,幼虫还分泌毒素(此毒素能阻止血液凝固,溶解蛋白质),从而引起患畜的贫血、消瘦、衰弱,致使奶牛泌乳量下降,仔畜成活率降低,幼畜发育不良,役牛使役能力降低, 严重地影响皮的质量,此外,牛群为防避皮蝇产卵而“跑蜂”造成伤亡,更是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6.
不要惊慌     
七年前的一个夏天,我开车带着全家在高速公路上兜风,孩子们都坐在后座上。突然,妻子在车内发现了一只蜜蜂,于是一场恐慌随之而来。“这儿有一只蜜蜂!”派格几乎尖叫起来,“快停车!”但我当时的感觉是,与其让车在慌乱中乱撞,还不如让我们每个人都被蜜蜂蜇一下。“把车窗摇下来,”我说,“也许它会离开。”“快停车!”派格仍然坚持着,已经  相似文献   

7.
弓形虫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尤其在温带更为多见。我国自从1955年在福建的家兔、猫、猪等动物体内首次发现弓形虫体以来,许多地区陆续报道了家畜弓形虫病的发生和流行,从而明确了历史上“猪无名高热”的病因。近几年我省许多乡村和牧场也常有散发或流行该病。为查清该病在浙江省猪群中流行现状,特于1988年进行了本调查。  相似文献   

8.
夏河县是甘肃牦牛的主要产区之一,牦牛年饲养量达23.5万头,年存栏量20.8万头。境内由于高寒、低温等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诸因素的影响,牛皮蝇成虫活动呈季节性猖獗,皮蝇幼虫病危害严重。 (一)流行病学 据资料记载,早在1953年全县寄生虫区系调查中发现,牦牛皮蝇幼虫病的感染率为85%。到了70年代末,牦牛皮蝇幼虫病的感染率在50%以上,个别畜群的感染率高达100%。1984年调查牦牛皮蝇幼虫病的感染率为100%。  相似文献   

9.
2003年3月至2004年10月,在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分别对829只和543只驯鹿进行了鹿狂蝇幼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该病的病原为双翅目、狂蝇科、鹿蝇属鹿狂蝇(Cephenemyiatrompe)的各期幼虫。其成蝇一般出现在6月初,7~8月为侵袭高峰,9月末消失。当地驯鹿在这2年内鹿狂蝇幼虫的平均感染率为91.03%,平均感染强度为15.98条/只,最高的达91条/只。鹿狂蝇幼虫主要寄生于驯鹿的鼻腔、鼻甲及咽喉等部位,并引起相应部位的炎症。鹿狂蝇幼虫病的流行除与当地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及宿主因素密切相关外,还与敖鲁古雅乡鄂温克猎民的生活方式及经济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10.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江苏省盱眙县流行一种以高热、败血症为特征的水牛病,称之为“水牛无名高热病”患水牛的主要临床症状:水肿、淋巴结肿大;剖检各脏器均有出血。药物治疗无效,死亡率100%。该病最早发现于1959年盱眙县日铺公社的盱眙种畜场;1960年就蔓延到河桥、龙山、桂五、古城和古桑地区,仅几年就死亡500多头水牛;相继在安徽省嘉山县、江苏省灌云县、泗洪县等也发生了“水牛无名高热病”。现在已确知河南省信阳专区仅1961年至1963年间死亡于“水牛无名高热病”的牛约200多头,对生产带来严重损失。  相似文献   

11.
世界上没有一种动物能够真正独立地生活,它们之间的联系各有各的方式。  蚂蚁靠特殊的“化学语言”保持联系。蚂蚁的“化学语言”称为激素。它们在觅食时,把从体内分泌出的激素散布在来回的路上,同伴根据激素的气味,就知道到哪儿觅食。一同前去的蚂蚁都散发出气味,使来往的路上成了气味长廊,成群的蚂蚁就是沿着这条气味长廊而忙碌地搬运食物。蚂蚁还能利用这种气味辨别谁是同族、谁是异族。  蜜蜂以“跳舞”为信号。奥地利生物学家弗里茨经过研究,发现了蜜蜂跳舞的秘密。蜜蜂的舞蹈主要有“圆舞”和“镰舞”两种形式:工蜂回来后…  相似文献   

12.
羊“春乏死亡”是西北牧区阻碍养羊业发展,长期未能很好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在本院和兄弟单位多年试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绵羊主要线虫寄生阶段幼虫动态及防治的研究,发现冬季羊体内有一个寄生幼虫高潮期,进而提出了与传统方法不同的驱幼虫技术,即旨在驱除羊体内感染不久的幼虫为主的早期驱虫方法。这项技术经过试点后,在全省大面积推广,使羊“春乏死亡”大幅度下降,畜群繁殖成活率明显提高。笔者  相似文献   

13.
发生于美国衣阿华州及其周围地区、数日前还被美国兽医界称为“神秘(mysterious)”猪病的疾病,在北爱尔兰兽医专家的帮助下,已经于1989年下半年在美国农业部国家动物疾病中心(NADC)找到了该种猪病的病原。该病由螺旋体属中新发现的一个种、是由布拉迪斯拉发螺旋体(Leptospira bratislava)引起发病。主要致使母猪流产、死胎和胎儿瘦弱。该病呈跳跃式传播,如果某一猪群感染了该病,在其周围  相似文献   

14.
猪囊虫病的简易诊断方法猪囊虫病是由猪带绦虫的幼虫猪囊尾蚴寄生于猪等动物的肌肉和其他组织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本病不仅对养猪业危害极大,而且威胁着人的健康,在公共卫生上有重要意义。该病的诊断方法较多,但临床诊断比较困难。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视、听、触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用采自羊泰勒虫病疫区甘肃省永靖县的麻点璃眼蜱饥饿成虫叮咬健康羊体,试验羊体内未发现羊泰勒虫;用其饱血雌虫孵化的幼虫叮咬羊泰勒虫感染羊,收集饱血若虫,再用其饥饿成虫叮咬健康羊体,被叮咬羊体内也未查出羊泰勒虫,证明麻点璃眼蜱不传播羊泰勒虫.用采自羊泰勒虫病疫区张家川和永靖县的青海血蜱经人工孵化的幼虫叮咬羊泰勒虫自然感染羊,收集饱血幼虫蜕皮后,用其若虫叮咬健康羊,40 d后在被叮咬羊血片中发现羊泰勒虫,但未显示明显的临床症状.用采自羊泰勒虫病疫区羊体的青海血蜱成虫、若虫、幼虫同时叮咬健康羊,18 d时在试验羊体内发现羊泰勒虫,试验羊表现贫血、黄疸、稽留热、肩前淋巴结肿大等特征性症状,出现心包积液,肝、脾、肾肿胀及出血的典型病理变化.由此确定,甘肃省的羊泰勒虫是由青海血蜱传播的.  相似文献   

16.
猪肾虫病是由于有齿冠昆线蛲虫寄生在猪肾脏及其周围脂肪组织所引起的寄生虫病。我市于1972年10月1日首次发现猪肾虫病,到目前止共先后在三个猪场发现该病。为解除该病对养猪业的危害,在省站的协助下,开展了猪肾虫病的诊断与试治工作,并已取得初步疗效,现将诊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为止,在我国尚未见有关羊“黑疫”的正式报导。1959年前柴达木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在柴达木地区调查研究羊“黄胆病”过程中,根据该病的发生和感染肝片形吸虫病有密切的关系,病羊死亡急剧,剖检心包积有稻草色液体,多次涂片及培养均见有革兰氏阳性大杆菌,以及用青霉素治疗有卓效等,曾认为该病与“黑疫”很相似。但对于所见的粗大杆菌是否为诺维氏梭菌(Cl.Novyi)未加以证实。 为了确定该病的性质,了解我国是否确有羊“黑疫”的存在,以便对本病采取适当的防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东北地区是养马的主要地区之一。多年来,马群中发生一种病因、病性不明的疾病,当地称之为“马趴窝病”。该病常引起母马、马驹双亡;发病率一般为10%,有些地区高达57%,残死率为21~47%。严重影响了养马业的发展,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科技人员急生产所急,于1982~1987年,对“马趴窝病”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经病区调查及饲料、饮水、土壤和病马血液、毛等1390份材料的化验分析,明确了病因和病性,  相似文献   

19.
最近几年,许多国家接连 爆发一种新的传染病——“猪 神秘病”。虽然报道内容不尽 相同,但发病情况基本相似。其特征为感染猪厌食,发热,繁殖障碍,呼吸障碍并造成死亡。因其病因一时不能确定,故称之为“猪神秘病”(mystery swine disease,MSD,Dea等,1990; Hill,1990),又因为部分患猪耳部因发绀而变蓝,故又称之为“猪蓝耳病”(blueeared pig disease,Wensvoort等,1991)。该病最早发现于美国(Dea等,1987),此后相继在加拿大(Dea等,1988)、德国(Kacr-ok等;Hill,1990)、法国(Albina等,1991)、荷兰(Wensvoort等,1991)和英国(Wensvoort等,1991)等国爆发流行,其他国家如比利时(Wensvoort等,1991)、西班牙、(Tondeur,  相似文献   

20.
将采自内蒙古自治区的残缘璃眼蜱(Hyalomma detritum)饲喂于牛体,观察了成虫、幼虫、若虫在实验室饲喂条件下的生活周期及滞育现象;通过蜱传播试验证实,残缘璃眼蜱饥饿幼虫、若虫吸入病原,其蜕化之若虫、成虫能将环形泰勒虫(Theileria annulata)传播给敏感动物,而幼虫阶段吸入病原,如若虫阶段在兔体饱血,所蜕化产生的饥饿成虫不传播该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